APP下载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2023-01-07宋冠杰王向茹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淮河经济带山东省

王 冉,宋冠杰,王向茹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深刻辩证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旅游是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区域经济,高效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化.在提升“绿水青山”知名度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吸引生态保护组织的关注,获得专业技术支持,用经济收益反哺生态环境系统,实现“和合共生,共融共赢”.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同理论研究

由于旅游活动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所以旅游产业成为多地重点培育的支柱性产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大量学者将耦合模型应用于旅游领域,研究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象多以省市[2-3]为主,后扩大到联动密切的城市群或区域[4-6].也有学者分析特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如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经济与城市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度[7],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8]等.随着研究的发展,旅游经济系统进一步分化为旅游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研究也开始关注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象包括省域[9]568-574和跨省市的区域[10],而对国家级战略区域关注较少,所以选取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淮河经济带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2 旅游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

德国生物学家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生态环境中存在某种相互依存与促进、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应用领域.钟俊较早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提出旅游共生形式和实施措施[11].随后,不同学者分别对淮海经济区[12]、广西北部湾[13]展开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得到相似结论,即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是“一体化共生”、理想行为模式是“对称互惠共生”,共生理论在旅游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也有学者从外向功能强度、关联度和同质度、旅游能级、中心职能强度等维度分析旅游共生性[14-15],研究区域也从小规模研究逐步扩大到京津冀区域[16]、中国23大城市群[17]等,共生关系开始从竞合关系逐渐向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方向倾斜.

此外,共生理论还有效运用于乡村旅游[18]、红色旅游[19]等新兴旅游领域,探讨如何实现各共生单元互惠共赢,促进旅游产业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区域概况

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贯通黄淮平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系统较为稳定,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五个省份.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生态资源承载力有限、环境安全问题凸显等问题.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区域结构优化及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旅游系统包括2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经济系统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生态环境系统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表1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单位:%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9—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等.其中,部分缺失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模型(ARIMA)补全(如山东省2018年建成区绿地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数据缺失).

3.2 研究方法

3.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利用原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X=(xij)m×n.

(1)

式中,m为研究单元个数(即研究年份),n为指标个数.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存在较大区别,为减少对综合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值转化为[0,1]之间的数值.具体公式如下:

(2)

(3)

3.2.2 熵值法

熵(entropy)是物理领域的术语,表示能量均匀分布在空间的程度,随后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社会经济领域.熵值法是根据各指标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计算各指标权重,再利用熵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相对客观的赋权.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第j项指标第i年份比重yij.

(4)

由此,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Y=(yij)m×n.

(5)

2)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

(6)

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dj直接影响权重的大小,即指标的信息效用值越大,对评价结果的重要性就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

dj=1-ej.

(7)

4)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标权重,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结果的重要性就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

(8)

3.2.3 综合发展水平

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样本第i年的综合评价函数.

(9)

式中,Ui为第i年的综合评价函数,n为指标个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Ui越大,样本效果越好.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表示为

(10)

(11)

(12)

3.2.4 系统耦合协调函数

1)计算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借助物理学耦合协调模型,得到耦合度公式:

(13)

式中,C为耦合度.当C=1时,表明三大系统处于最佳耦合状态;当C=0时,表明各要素之间无关,系统向无序发展.

2)计算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进一步评判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协调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14)

T=αF(x)+βG(y)+γH(z).

(15)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α、β、γ为待定参数,根据德尔菲方法确定为α=0.2,β=0.4,γ=0.4[9]570.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判断标准[20]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

4 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得到淮河生态经济带五省份十年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F(x)、G(y)和H(z),综合评价指数T,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D,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 淮河生态经济带五省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

图2 2009—2018 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4.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4.1.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1)旅游系统F(x).淮河生态经济带五个省份近十年的旅游系统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2009年,研究区各省份旅游发展明显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江苏省第一,山东省、湖北省和安徽省居中,河南省相对落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18年,五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均呈现稳健增长,旅游系统综合评价值趋于一致,除江苏省综合评价值为0.43外,其余四省均在0.6上下浮动,基本符合我国整体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五个区域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到,在2012年,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均出现一个小峰值,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和2014年,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这些区域旅游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畸形依赖,旅游行业经营结构不健全,需要进一步调整.随后,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地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调整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系统综合评价值稳步回升.江苏省的旅游系统综合评价值在2009—2012年大幅度上升至0.79后大幅度下降,跌至0.36,虽然之后也有恢复性增长,但仍未达到其巅峰水平,可见,还存在其他影响江苏省旅游发展的因素.从江苏省2013年公布的旅游业发展数据中可以发现: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旅游人数288万人次,比上一年下降9%;旅游外汇收入23.8亿美元,下降6.3%.虽然2013年全国入境旅游均存在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双下降”对于入境旅游占比较高的江苏省影响尤为显著.而造成江苏省入境旅游下降的原因很多,如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的海外游客和商务游客大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国内旅游成本相对增加、江苏省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造成的旅游吸引力下降等.

2)经济系统G(y).十年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省份的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不同省份发展速度存在差异.200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经济系统平均综合评价值约为0.19,安徽省、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相对领先,河南省相对落后.山东省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超过了其他四省,之后增速开始放缓.河南省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大幅提升,从2009年相对落后状态,到2018年实现区域内第二.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系统平均综合评价值约为0.80,较2009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五省经济发展相对均衡,表现为江苏省、河南省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约为0.81;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在0.78~0.79浮动.

3)生态环境系统H(z).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省份的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波动较大.2009年,江苏省和山东省的生态环境状态略优于其他省份.随后,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改善,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尤其是湖北省,2009年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最低,经过十年的整治与改善,2018年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已经排名第一,实现了从0.17至0.83的飞跃.山东省的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变化较为复杂,2009—2012年在五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13年呈现大幅度下降(由0.36下降至0.16),经历了2013—2014年的低谷期,2015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开始有所好转,在2018年综合评价值上升至0.72,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处于落后局势(2018年倒数第二).究其原因,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传统工业,污染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约占山东省工业产值的40%~50%,虽然近年占比略有下降,但造成的环境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处理,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21].2017—2018年开始有了大幅度提升,说明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随着“生态山东”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建设,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同,山东省从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总体调控,利用科技创新进一步减少污染、提高生产率;同时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工作,逐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率的正向联动发展.但山东省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绝对值不高,仍落后于其他省份,说明这种联动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

4.1.2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平均值从2009年的0.23增长到2018年的0.74,但各省份在十年间的增长幅度和趋势各不相同.2009年,三大系统综合评价值排名依次为: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随后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出现交叠与重置,2018年三大系统综合评价值排名依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出现了“后来者居上”的完全倒置.主要原因在于:十年间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均保持稳健发展,三大系统联动效果较好,实现综合评价值的持续增长;而山东省、江苏省受到部分系统的影响,导致三大系统综合评价值不高.只有针对山东省的生态环境系统短板和江苏省的旅游环境系统短板进行重点改善,才能有效提升两地的三大系统综合评价值.

4.2 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

4.2.1 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总体逐渐上升,实现等级较大跨度

从2009—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柱状图(图2)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大幅度提升,均值从2009年的0.47上升到2018年的0.85.其中,河南省的耦合协调度从2009年的0.43增长到2018年的0.87,实现了省域间的逆转,增幅最大;山东省的耦合协调度波动最为剧烈,从2009—2012年的大幅度增长到2012—2013年的下跌,再到2013—2018年的缓慢增长,上下波动显著;江苏省由于受到旅游系统的不良影响,耦合协调度由开始的领先水平逐步落后于其他省份,到2018年排名最后;湖北省、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在十年间的增长较为稳健,处于中间水平.

4.2.2 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分析:东部和南部优先提升

为进一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情况,截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四个年份的面板数据,制作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图(见图3).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看,200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五省处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临界状态,其中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处于濒临失调,江苏省、山东省处于勉强协调.到201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五省均进入协调状态,其中湖北省、安徽省处于勉强协调,河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处于初级协调.2015年,除了山东省仍处于初级协调外,其余四省均为中级协调.2018年,五省全部进入良好协调.从空间演化上看,不同省份随着时间推移均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等级的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东部和南部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速度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展现出较强的带动效应.总体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等级从失调到协调的质的飞跃,通过联动发展,最终达到了整体良好协调态势.

图3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该区域展开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函数分析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山东省的生态环境系统短板明显,2012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后缓慢提升;江苏省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导致入境旅游效果不佳,影响了旅游系统综合评价值.2008—2013年,五省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均低于各省旅游系统和经济系统,2014年之后江苏省、湖北省开始出现生态环境系统的反超,河南省在2016年之后才出现反超.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平均值从2009年的0.23增加到2018年的0.74,区域内省份排名出现了倒置.

2)从淮河生态经济带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来看,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均值从2009年的0.47上升到2018年的0.85.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2018年全部步入良好协调等级.淮河生态经济带东部和南部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和提升速度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展现出较强的带动效应.不同区域三大系统协同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山东省和江苏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的起点优于其他省份,但是受到生态环境系统(如山东省)、旅游系统(如江苏省)等的影响,导致后期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而河南省十年来稳步增长,实现了从濒临失调到良好协调的大幅度提升,在2018年耦合协调度超过了其他省份.

5.2 建议

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系统向良好耦合方向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波动显著等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补生态短板,构建“地域循环共生圈”,实现内源式发展.第一,借助生态足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生态元核算等多种方法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具体补偿方案.第二,为避免“生态保护致贫困化”怪圈,有效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实现“造血式”补偿,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域循环共生圈”,以地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导,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鼓励从节能低碳、资源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角度挖掘地域资源潜力,进行优化整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同步提升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向“融合共生”发展.第一,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边界和制度壁垒,充分发挥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辐射热点,营造“先动带动后动”的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内均衡可持续发展.第二,在这种包容背景下,构建现代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在各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时,做到互通互认,以整体综合效益最佳为导向,做到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第三,融合共生背景下要避免盲目跟风,做到既能集聚优势资源塑造统一旅游品牌形象,又能凸显各地旅游资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淮河经济带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淮河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