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规划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2023-01-06任会兵余彪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规划改革

任会兵 余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进行系统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和战略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意味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发生了转换,也表明党和国家的规划思路发生了变化。

规划作为一种常规政策工具,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领域。自“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国家治理对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越来越重视,原来的五年计划也悄然被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所取代。从“计划”到“规划”的变化,不仅是字面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转变。规划治理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评价与控制等环节,因此,编制规划是提高规划治理能力的基础工作,也是实施规划治理的基本前提。下面以湖北教育“十四五”规划为例,谈谈如何以科学规划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注重规划研究,夯实规划编制科学基础

做好规划研究是编制规划最重要的工作,也是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支撑。教育规划是一个教育发展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不断创新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引领、大量的素材基础、充分的实证支撑和适切的政策建议。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才可能明确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策略,开展可行的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找到重难点问题破解良方。针对教育领域中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及群众关切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依托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学理和实证支撑。比如“十四五”规划编制就吸收了省内外有关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教育服務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校学科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评价改革、智慧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大量课题研究成果。

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改革发展科学路径。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也是研究方法。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上情、内情、外情“三情”结合,找到符合本地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的科学路径。吃透上情,准确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准确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不走样;把握内情,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规划提出的政策举措能落地;借鉴外情,掌握外省和其他部门的情况,借鉴发达地区和先进单位的经验,避免政策出台走弯路。在调查研究中,应坚持行政主导与学术引领相结合,并把调查研究成果运用到规划编制中。

三是通过评估研究找准教育改革发展定位。找准历史方位是规划编制的逻辑起点。通过综合评估,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梳理湖北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存在的问题与短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据测算,科学研判湖北“十四五”期间的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湖北“十四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需求和发展目标,对全省各级教育发展状况、学龄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现代化进展有准确把握,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提供实证依据。

强化科学思维,提高发展规划引领水平

发展规划强调的是宏观战略应对,主要起到引领方向、明确目标、推动发展的作用,需要视时视需谋划,因时因势应变。因此,发展规划编制必须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既要立足本地又要放眼全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相结合。

一是坚持战略思维。现代教育已经走向社会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既要自身科学发展,又要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把教育改革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谋划。因此,编制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教育对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适应性,要适应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适应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新定位,适应湖北“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新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从战略高度看教育,把教育当作党计、国计和民生来谋划,作出前瞻性判断,既要贯彻国家意志,也要体现湖北特色。在时间期限上,既考虑了未来5年,又谋划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

二是坚持比较思维。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运用比较方法,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与历史发展比,分析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趋势,基于“十三五”的改革发展状况,对标国家和湖北省教育改革发展2025年的各项发展目标,调整相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又与外省比,立足中部地区、瞄准发达地区,对全国32个省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对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掌握各省的创新举措和做法。在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吸收,并结合湖北实际纳入规划文本。

三是坚持国际思维。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却在加速演进,我们应该学会从全球联系中谋划发展,要统筹好全省发展格局、国家发展大局和国际发展大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全面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坚持在融通中外中谋划湖北“十四五”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发展规划编制质量

一是坚持统筹协同。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编制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哪个部门都不可能完成,必须多方协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坚持专业规划、开门规划,采取研究机构承担编制研究、行政部门主导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研究论证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基本思路、内容框架、文本撰写等工作,行政部门重在从领导、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为规划编制提供政策、数据等素材资料以及相关保障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论证,从研究思路到规划思路,再到规划文本,都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吸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通过召开专题研究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基础教育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直部门有关同志参与研究论证。通过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刊、信函信件等多种手段,广泛征集意见,确保发展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使重大政策、项目和工程能够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方法论,也是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从国家层面看,“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五年。从省域层面看,“十四五”时期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五年。从教育层面看,“十四五”时期,湖北迈上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强省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主题和首要任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坚持守正创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评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把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贯穿规划文本始终。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分析,我们认为,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湖北教育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面向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新任务,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望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补齐。比如,普惠性优质学前教育供给不足;乡村振兴对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教师总量超编与区域结构性缺编并存;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支撑与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差距明显,“大班额”问题尚未完全消除,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夯实;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需要加大落实力度,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待增强;高等学校办学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高等教育一流特色发展有待强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尚待细化和完善等。因此,“十四五”规划围绕这些短板也明确了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

四是坚持项目驱动。规划的着眼点在于“面向未来”,但重点则在于牵引和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当下把“事做正确”,把“正确的事”做出成效。这有赖于项目支撑和政策配套。经过充分评估和科学测算,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公共财政支撑能力以及教育发展的短板弱项,规划确定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12项工程计划项目,确保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提升规划治理能力,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通过参与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笔者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教育治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规划落实规划”“以政策落实规划”的现象。这既说明规划实施需要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来确保落地,也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治理不能仅止于出台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更需要基于结果的管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治理中必须进一步提高规划治理能力。

一是从偏静态蓝图式规划治理,向全规划周期评估、检讨、维护、调整、修订的动态调适过程转变。规划方案不应只关注规划期末的终极状态描绘,而是要整体引导和调控整个发展演进过程。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政策调控和管理导向的思维、意识,确保规划可实施、可操作。规划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实际,对印发后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

二是从关注预测未来的准确性,转向大方向正确下如何有效引导当下的改革发展。规划的着眼点是“面向未来”,但“当下抉择”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无法掌控未来,规划要引领的是当下的决策和行动。规划的功能在于“牵引”和“导控”,是在预判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前提下,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一个更美好的努力方向,确立一个更有希望的理想愿景,让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选择“做正确的事”。

三是从传统规划治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一方面,规划编制要处理好延续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尊重规划规律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本身即可带来治理的变革,甚至“颠覆”。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好规划治理更科学、更高效、更精细的问题。

规划治理能力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高质量的规划治理决定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只有不斷提高规划治理能力,规划这个教育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才会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才可能更加科学精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艘航船才可能更加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现代化规划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改革之路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改革备忘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改革创新(二)
迎接“十三五”规划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