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的音乐形态和演奏实践

2023-01-06谭梦芸

戏剧之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乐段调性

谭梦芸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20 世纪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逐渐兴起,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在继承传统的古典音乐风格的同时,还融合了20 世纪新潮的音乐文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出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其中在钢琴领域尤为突出。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其作品技法中均有所体现,尤其是和声的使用以及复调性的运用,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笔者通过演奏《魔鬼的诱惑》这部钢琴小品,深深感受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独具个人特色的音乐风格以及现代派作品的魅力。

一、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品简介

《魔鬼的诱惑》创作于1908 年,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四首里面的最后一首曲子。1908 年,他在一场晚会中演奏了这套小品,强烈的听觉冲击力、普罗科菲耶夫高超的琴技以及别致独特的作曲风格使《魔鬼的诱惑》这一作品广受好评。在作曲风格方面,普罗科菲耶夫运用了托卡塔式的节奏特点以及敲击性和声,以强烈的音效对比和活泼的托卡塔节奏进行亢奋式演奏。

(二)创作背景

《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学院上学期间所创作的乐曲,如果要讲创作背景,我们肯定要先从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开始。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乌克兰,当时的乌克兰盛行民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栽培,母亲本就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对古典音乐欣赏颇有见解,这对其了解古典音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小就接受传统音乐熏陶的他在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一系列学习,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音乐理念也更上一个层次。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源于本土音乐灵感,他在对待传统音乐的态度上十分坚决严肃,他的曲子从不扭扭捏捏,并且能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统一,能够让很多人听完之后产生共鸣,他的成功也是基于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坚持。

《魔鬼的诱惑》这首作品展现出了一种新的钢琴演奏表现方式。古典音乐顾名思义是严肃的、严谨的,但是《魔鬼的诱惑》大胆进行了创新,在色彩表达、音响回声方面都有全新改变。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学习音乐大师们的创作手法,同时又融入自身的创作理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创作及演奏风格。

二、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作品分析

在这首作品中,“魔鬼”的主题动机不断变化发展并贯穿全曲,主题表现得比较无拘束,作者通过各种创作技法,如模进、音乐节奏的扩大和缩小以及调性的高频率转换等进行创作。以下是这首作品的曲式分析图,可以分为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见图一)

(一)引子

《魔鬼的诱惑》这首作品引子篇幅较长,音域较低,速度为急板。整首曲子发展的动机都隐藏在引子当中。主调在C 调上,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小节)。第1小节至第5小节,主旋律在左手上,是曲子的主要动机,采用跳音弹奏半音阶,二度上行模进后,又反向下行,右手连奏五个小节的柱式音程,为主持续音。

第二部分(第12—24小节)。第二部分开始转调,转为F 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四度向上模进,改变了音高的位置,节奏及整体音型不变,与第一部分形成模进关系,最后结束在D 音上。

(二)第一乐段

乐曲动机开始展开,此时调性开始了高频率转换,同样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调性从引子结尾的F 调转为♯D 调。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25—32 小节)调性开始从♯D 转向♯F,再由♯F 转向♭E,主要旋律还是在左手上,主要动机出现,节奏单位从引子中的四分音符缩为八分音符,节奏进一步缩短。右手主要为柱式和弦,以两个小节为一个单位依次不断变化向上模进。

第二部分(第33—45 小节)与第一部分结构大致相同,音乐发展动机一样,第33 小节至第36小节调性为♯C 调,也可以说是作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接部分。从第37 小节开始,音域不断向上前进,与第一部分形成同头异尾的关系。

第三部分(第46—67 小节)单位结构从原来的以两个小节为单位变成了以四个小节为单位。主旋律开始左右手交替,并且增加旋律织体,之前的单音动机旋律在此时发展成了三度音程旋律,音响效果递增式的加强使之更加丰富,调性由♭E 转入♯G 结束高潮。接下来才是真正第三部分的开始,主旋律回到左手,“魔鬼”主题动机扩展为九度音程,调性由♭E 回归主调C 调上,以主音柱式和弦结束第一乐段的第三部分。

(三)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的开始是这首曲子的展开中部,同样围绕着主题动机来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68—78 小节)左右手由主题动机发展为不同音域的柱式和弦动机,开始新一轮的动机变化发展。右手为环绕型旋律。旋律织体的增加是为了与第一乐段做对比。第76 小节至第78 小节为第二部分的变化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79—92 小节)装饰音的出现是本曲的又一个动机,左手为八度分解,后左手转为射线型旋律依次向上模进、跳进,右手由C 和♭E组成的三度音程,二度向下模进。

第三部分(第93—106 小节)继承了第二部分的装饰音动机,并结合了第一乐段的九度音程的二度模进动机,九度音程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是使用了二度模进技巧。最后高潮部分采用两个刮奏结束,调性再一次回到C 调。

第四部分(第107—124 小节)第四部分由三个F 的高潮后回归到了两个P,作为高潮后的再现第一乐段,整体节奏结构不变,但调性发生了改变。直到曲子的尾声,调性回归C 调结束在主音。

三、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的音乐风格

(一)“魔鬼”的主题

《魔鬼的诱惑》这首作品的整体感觉是诙谐、自由、夸张。全曲由一个主题贯穿且不断变化发展,时而增加主题织体,时而缩减节奏时值。主题动机是一个二度模进的半音阶环绕型旋律,从引子部分开始,主题出现,从低沉的音区传出,与前面主题旋律形成对比,乐曲正式进入主题。不协和音程再加上二度的半音阶模进,更加巩固了魔鬼怪诞、丑陋的形象。不断向高音区模进的主题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法。不同主题的交替反映了魔鬼和人类不一样的形象特点。最后在曲子结尾处采用单声部主题结束,恢复了魔鬼到来之前的平静。

(二)敲击性风格

在20 世纪这种敲击性风格盛行,将钢琴这种古老的西洋乐器弹奏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是当时一大流行趋势。在《魔鬼的诱惑》这首曲子中,作者把自己对敲击性风格的独特见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刚进入主题的部分,柱式和弦的出现以及敲击性演奏技巧的加入,就像是魔鬼朝着人类渐渐逼近的脚步,让人心生恐惧。再到后面高潮部分,夸张式的小九度主题旋律和敲击风格的演奏,更是将整体情绪推上了高峰。标注着三个F 的C 调主和弦落下,魔鬼在胜利的喜悦中冷静了下来,又开始回归主题旋律,但不同的是此时却加重主题旋律的音响。普罗科菲耶夫在和声技巧创作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天赋与觉悟,不协和音程与主题旋律的融合显得别具一格。

四、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演奏实践

《魔鬼的诱惑》这首曲子作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中的著名代表作品,包含着大量的演奏技巧,炫技部分也非常多,带有浓郁的个人演奏特色以及多层次的旋律走向。

(一)敲击性和声

敲击的演奏正好符合凶恶的魔鬼追赶着人类这一形象,因而我们要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去弹奏,手指连续敲击琴键从而产生和声音响效果。这首现代派作品对力量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弹奏时尤为重要的是手腕的发力。刚开始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因为需要敲击性和声音响效果,我们难免会走入用手臂发力的误区,虽然用手臂发力的音响会比用手腕发力的音响更加直接,但整首曲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敲击和声,用手臂发力弹久了容易造成肌肉酸痛,还没演奏到一半,手臂就会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我们需要找到省力又能达到敲击性和声效果的方法,那就是运用手腕的巧力进行敲击演奏,尽量避免手臂的加入。在力量方面,我们需要严格把控,让重心集中在指头,动作幅度小而轻巧,掌关节支撑着手指关节立在琴键上。

(二)八度

小九度模进和跳进的出现使整首曲子的难度技巧达到了极致。我们在演奏小九度的快速跑动和大幅度音域的跳动时很容易碰错音,因而要注意音域大幅度跳动时候的准确率,把九度音程分解,单独练习大拇指与小拇指的站立。通常小拇指的站立能力会比大拇指弱,所以笔者建议抬起大臂,由大臂带动小臂,再进行自由落体,保持手臂放松,在落下弹响音的同时必须保持小拇指的有力站立,如此反复练习。在练习大幅度跨动的时候,笔者建议采用慢练的方法,再者就是掌关节的支撑,掌关节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帮助手指站立,进而集中下力触键。在不协和的八度中为了丰富音响效果,笔者建议在必要时突出主干音。

(三)踏板的使用

钢琴演奏离不开踏板的运用,踏板的运用因人而异。在作品的第47 小节至第50 小节,音响效果谱面上标注的是cresc 至三个F,在这个时候不用担心踏板参与过多,造成音质杂乱。单纯的手指弹奏很难达到作者标注三个F 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利用踏板的延音功能来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延音踏板,可以实现强音效果。除此之外,作品引子部分使用的踏板与这个时候使用的踏板是不一样的。引子部分右手采用了全音符柱式和弦并持续了五个小节,左手采用了两组相同旋律的四分音符跳音,作者标注的表情术语是P,而引子部分的音域又特别低,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采用过多的踏板,而且必须保持左手断奏的干净。笔者建议在练习演奏时可以不使用脚踏板。由于音域较低,使用脚踏板会使得音色过于浑厚与模糊,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右手持续五个小节的柱式全音符和弦,通常这种踏板被称为手踏板。手踏板既能有踏板的音响色彩,也可以保持低音音色的干净。

五、结语

《魔鬼的诱惑》这首作品巧妙的敲击性和声与复合调性的运用是一大特点。笔者发现不管从音乐形态还是演奏实践来看,这首钢琴小品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结合了音乐语言,且大幅度提升了演奏技巧。由于普罗科菲耶夫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可能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乐段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