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城镇让生活更美好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为例

2023-01-06李晶晶叶勇吴景

中华环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生活

文|李晶晶 叶勇 吴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城镇人口已突破9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推动就业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这些不可避免地引发自然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动植物品种不断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低碳城镇”这一重要命题开始从科学范畴走入寻常百姓家。低碳城镇,顾名思义就是城镇减少碳排放,减轻生产生活污染,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加充分地探究城镇低碳生活面临的问题,特选择工业新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以下简称下塘镇)作为案例加以分析,力求以此探究低碳城镇发展新思路。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下塘镇在低碳生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低碳城镇发展路径,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镇。

低碳城镇的意义

低碳城镇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生产力的支持,这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行不悖,环境改善有助于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增长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低碳城镇既是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态度,也是对现代社会及人类后代所承担的责任。让低碳融入城镇居民生活,转变居民价值观念,使城镇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践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只有低碳城镇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行为导向产生支配、调节和定向作用,才能更好地规范群众活动,指引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继而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生态和谐、幸福安稳的新城镇。

下塘镇构建低碳城镇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下塘镇聚焦“工业强镇”目标,着力推动工业经济扩张增效,已经从传统农业发展走上工业化、城镇化道路。随着下塘镇工业产业迅猛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给下塘镇推进低碳城镇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居民生活观念存在误区

居民是落实低碳生活的目标群体,但受制于过往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相当一部分居民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低碳生活遥不可及。“低碳”一词最早兴起于国外,国内近几年盛行,因而这对于步入城镇化生活不久的普通居民来说,这个术语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居民认为低碳生活可能会降低好不容易提升的生活水平,甚至认为这只是环保主义者的理想假设,难以依靠个人力量予以维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低碳生活并非无碳生活,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适度、实用的物质生活以及充盈、饱满的精神世界。低碳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个人要主动约束自我,改进生活习惯,但这并非是刻意节俭或者放弃享受,只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追求可持续、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工业能耗大且能源结构高碳化

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规模化城镇一般以工业化为主导,通过工业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城镇化水平。这种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下塘镇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此类问题:一方面,由于较密的人口和产业分布,城镇地区单位面积能耗密度较大。城镇地区能源消费占比高达65%~70%,并且将随着城镇人口和经济比重的上升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能源结构长期依赖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尽管由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过量碳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在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背景下,二者的差异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致同根同源,高煤炭消费已经成为二氧化硫及烟尘等排放的主要来源。

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升级

近几年来,下塘镇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总量做大、增速加快、结构优化、需求旺盛、物价平稳”的良好态势,在工业立县的战略目标下正在向“千亿产业镇”迈进。这不可避免地使下塘镇产生城镇空间蔓延与生态空间递减的现实矛盾,出现侵占土地资源、增加碳排放量的问题,而这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强度最高,是其他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此外,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但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少城镇更多追逐于“外延式”城区扩张和新城区建设,而忽视了在人文背景下的“城镇内涵”。据日本调查,在绿地面积低于城区面积60%的情况下,居民呼吸道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居民绿地标准为60平方米/人。但目前下塘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有3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仅有3.8平方米,远低于一个宜居城镇该有的标准。同时,随着城镇容积率的不断上升、原有配套基础设施分布不完善,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拥堵效应也随之增加,这一系列问题都阻碍着下塘镇城镇化发展的脚步。

下塘镇低碳城镇路径探索

“低碳生活”并非水中月、镜中花,它与每一位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不能仅由一方唱独角戏,需要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共同发力,多措并举,建立多方参与的对话与合作平台,进而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个人参与”的体制机制。

培养居民低碳环保意识

居民作为城镇的主人,是建设绿色低碳城镇的核心力量,居民个人观念转变对城镇低碳运行和城镇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利用宣传平台。现代社会中,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真人情景或卡通动漫形式拍摄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碳环保宣传片,通过热门网络平台发布,使居民意识到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挑战,培养全民低碳环保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主动践行绿色低碳城镇的良好氛围,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认同感。其次,优化消费结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因此优化消费结构成为影响人均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居民日常饮食中,应尽量使用本地区产出的应季绿色水果蔬菜,在烹饪方式上减少食物佐料的使用,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与成分;提高食物利用率,遵循适当分量、节能烹饪原则,减少因储存和隔夜菜加热造成的碳排放;在日常出行中鼓励居民更多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早晚高峰、节省大量时间,也有利于减少个人碳足迹。最后,注重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要尽可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从生活点滴做起,如节约用水、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随手关灯、设置适度空调温度以及禁用塑料袋等。通过居民个人生活低碳化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帮助人们摒弃铺张浪费的习惯,追求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产业升级刻不容缓。企业既要从自身做起,搞好内部环境管理,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寻求节能减排的新途径,让低碳城镇的发展理念渗透进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技术与制度创新。下塘镇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也意识到高碳产业的发展不符合其产业新城的战略定位。因而其在实现产业增量的同时,首先是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度膨胀,引进比亚迪、中航新创等一批具有低碳特征的新能源企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整车制造及智能互联网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型显示四大产业,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打造“上游研发设计、中游装备制造、下游运营维护”的全新产业链模式,提高产业聚集率,改善以往因产业结构单一形成的产业高碳化,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是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园区。不可否认,“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因而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城镇经济、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塘镇依据自身产业特点,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改造,开展园区降碳改造,新建水、电、讯、燃气等各类管网,加快道路绿化,对雨污水管网进行综合整治,力求打造现代绿色低碳园区。最后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研究数据表明,全国工业平均碳排放量是现代服务业的五倍。基于此,下塘镇对标主城区标准,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引进高端服务业,建设城镇商业街,丰富商业形态,提升服务能力。同时结合特色农产品,重点围绕稻虾、蔬菜、草莓、瓜蒌四大产业,推行农家乐,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也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健全城镇绿色低碳空间

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城市运行。针对现有城镇建设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问题,下塘镇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谋划“东产西城”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土地集约使用率。通过对城镇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组织的合理安排,引导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聚集,建设区域性空间格,形成不同等级的横向联系网状格局。加快盘活收回低效闲置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因城区过度扩张造成城镇功能的单一化。大量研究材料表明,城镇绿化覆盖率对维持城镇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塘镇合理规划绿地位置,积极推进城镇绿化建设,增加碳汇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公园绿化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计划、推进道路绿化工程等措施,充分提升城镇绿地生态效能,提高居民生活适宜度。发展低碳交通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人居环境。下塘镇合理布局公交线路,大力发展城镇绿色公交体系,依托现有平台,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实现城镇公交与市区公交系统无缝衔接;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以社区为纽带筹建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并在路灯、候车亭、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交通配套设施中使用节能型灯具,引入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

结语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当前工业与城镇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传统的粗放型经济难以维持城镇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推进低碳城镇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运用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协调处理好工业生产、个人需求以及社会各层面期待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低碳城镇建设中去,既达到了经济提升环境、环境促进经济的现实目的,又实现了低碳城镇让生活更美好的长远目标,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生活
石器时代的居民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高台居民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