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2023-01-06顾林华

建材与装饰 2022年8期
关键词:墙板预制构件吊装

顾林华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优越性

1.1 整体性能优良

相比于早期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各项性能均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包括抗震性能、耗能性能、局部抗压强度、变形恢复能力等,在使用期间受到自身老化、外力碰撞等因素影响,或是出现地震等不可抗力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受损程度较为轻微,不易出现结构坍塌、大面积开裂等质量问题。同时,得益于新型保温材料的大量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还有着极为优异的保温隔热和密封性能,室外环境温度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影响,在使用期间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营造更为舒适、健康的建筑空间环境[1]。

1.2 缩短工期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提前将混凝土结构拆分为若干PC 构件,制定PC 构件设计方案,明确配筋率、长度尺寸、厚度、造型等参数,将设计方案提交至工厂,采取工业化方式在车间内批量化生产PC 构件,再将PC 构件运输至工程现场进行拼装。如此,施工人员仅需开展构件堆放、吊装、拼装、现场连接等数道工序,以及少量的混凝土现浇等现场作业,即可完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同时,还可以在现场同步开展多道工序作业,如同步开展飘窗安装和外墙安装作业,或是同步开展结构装饰层与保温层作业,这是传统建造方式所无法做到的,将进一步缩短工期时间。

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及操作要点

2.1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技术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环节,依次开展数控划线、边模放置、脱模剂喷涂、钢筋置放、混凝土布料振捣、刮平抹光、拉毛养护与模板拆除作业,重点控制模具放置、预埋件和钢筋安放、混凝土布料振捣、养护脱模几道步骤。其中,在模具放置步骤,提前对所使用模具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要求模具的长、高、对角线长度等尺寸的误差值不超过2mm,并对模具安装位置、垂直度和水准度进行检查,确定无误后,再进入下道工序。在预埋件和钢筋安放步骤,按照图纸准确测量预埋件位置,使用定位架或是螺栓等配件进行纠偏调整,确定后放置预埋件和钢筋并进行固定处理,如果混凝土构件和预埋件的线膨胀系数存在明显差值,需要优先在可承受较大荷载部位放置预埋件,避免在后续形成过大温度应力。在混凝土布料振捣步骤,综合分析构件造型尺寸、现场吊装要求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混凝土浇筑形式,常见形式包括横向浇筑、平躺浇筑以及竖向浇筑,保持振捣棒与模板、预埋件的安全间距,通过传感器持续监测布料振捣情况。而在脱模养护步骤,在布料振捣完毕后,将模具以及PC 构件放置在高温蒸汽环境当中,将温度控制在45~55℃,静置2h 后完成预养护作业,进入养护环节,始终维持混凝土构件表面湿润状态,在到达养护时间、试件强度达标后,拆除模具,检查混凝土表面观感质量,对缺陷破损部位进行修补处理[2]。

2.2 预制构件吊装技术

在预制构件吊装环节,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图纸、方案内容及相关规范要求,对所吊装PC 构件的抗裂强度、边缘部位混凝土压应力等参数进行验算,在其基础上制定吊装方案,合理选择吊点位置、数量及吊装方式。例如,从吊点布置角度来看,对于受弯构件,优先在弯矩相对最小部位设定吊点,可采取四点起吊或是双点起吊方法,对于小体型PC 构件,采取单点起吊方法即可。而从吊装方式角度来看,主要方式包括翻转、平吊以及直吊3 种,平吊方式最为常见,适用于墙板、柱等构件[3]。随后,开展试吊作业,按照预定吊装方案,将PC 构件起吊至地面上方0.5m 处,观察构件是否存在倾斜失稳、过幅晃动、脱落、开裂等问题,根据试吊情况来调整吊装方案内容。最后,严格控制吊装过程,根据现场情况规划吊装线路,清理沿线障碍物与遮挡物,重点控制吊装速度,保持匀速状态。

此外,不同种类PC 构件的吊装方法存在差别,要求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各类构件的吊装操作要点。例如,在起吊预制墙板时,提前清理墙体基础面上的灰尘污渍,按照图纸测放外墙定位线与安装控制线,在顶部安装插筋钢板定位器,对外露钢筋的外露长度、中心处位置偏差、顶点标高进行测量校正,要求外露长度偏差不得超过15mm。随后,在起吊点设置吊环,在吊环内穿过钢丝绳,将预制墙板起吊至地面上方0.5m 处,确定无误后保持匀速状态起吊,直至起吊至临近楼面0.5m处,由施工人员受扶墙板进行降落引导,保持墙底钢筋套筒和楼面层预留钢筋的对准状态,缓慢将墙板下放[4]。

2.3 预制构件安装技术

2.3.1 预制柱

在预制柱安装环节,一般情况下,采取连接预制柱和预留伸出钢筋、现浇混凝土加以覆盖的安装方法,以此来改善结构整体性与提高连接强度,但需要重点控制垂直度调整、剪力键设置、纵筋连接、混凝土后浇步骤的施工质量。其中,在垂直度调整步骤,施工人员在预制柱端部放置型钢连接件,在承台和预制柱间隔部位放置螺栓组件,由型钢连接件改善连接效果,由螺栓组件来调节预制柱垂直度。在剪力键设置步骤,在预制柱底部设置采取相互嵌套构造形式的剪力键,将端部倾角控制在30°以内,将高度控制在30mm 内,起到强化构件抗剪能力的作用。在纵筋连接步骤,可采取焊接连接或是机械连接方式,以焊接方式为例,提前清理纵筋表面灰尘污渍和残留锈迹,参照图纸核对预留孔位置、纵筋数量,确定无误后,开展焊接作业,在焊后检查焊缝质量,对夹渣、气孔等缺陷部位进行补焊处理。而在混凝土后浇步骤,一般情况下,采取套筒灌浆方式即可,在纵筋连接后,对接缝部位界面进行凿毛处理,开展混凝土浇筑、振捣作业,在表面无气泡持续冒出后进行养护。

2.3.2 预制梁

依次开展梁身柱身弹线、接口表面处理、预制梁吊装固定、梁体校正、永久固定作业。一方面,为预防梁体开裂问题出现,需要额外使用型钢进行辅助连接,以及改善构件受力性能。另一方面,在构件两端布设钢筋钢板来改善受剪受弯性能,对大跨度预制梁进行预应力处理,以及在预留后浇部位现浇混凝土。

2.3.3 预制板

提前按照图纸对预制板构件的编号、类型与规格尺寸进行核对,考虑到多数预制板厚度较薄,在承受集中荷载时有可能出现变形破损问题,施工人员应在承重墙表面铺设厚度在15mm 左右的砂浆层,用于减小构件在吊装、安装期间实际承受的拉应力。随后,待预制板吊装就位时,在指定部位放置附加钢筋和埋设水电管线,对预制板采取水平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现浇混凝土。最后,如果在预制板连接期间在接缝部位出现开裂问题,可以采取使用大尺寸预制板重新安装、增大预制板接触面积、使用键槽形式取代垂直板边缘的处理措施[5]。

2.3.4 预制墙体

依次开展插筋调整、构件起吊就位、斜支撑安装和墙板精调作业。其中,在插筋调整步骤,为改善构件连接效果,在下层混凝土现浇前,施工人员使用限位框对插筋加以限位处理,对位置偏差超标的插筋加以矫正处理,如果在混凝土浇筑后仍旧存在插筋偏位问题,可选择开凿混凝土、调整插筋与补浇混凝土。在斜支撑安装步骤,提前在预制墙安装面设置斜支撑,一般情况下,在各处安装面设置3 个及以上斜支撑,将斜支撑和水平向夹角控制在60°以内。

2.3.5 预制楼梯

在预制楼梯安装环节,依次开展构件吊装就位、钢筋对位、楼梯精调、节点连接预留洞口填充作业,重点控制节点连接步骤。一般情况下,常用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连接、现浇连接两种,在采取螺栓连接方式时,可以更好的控制残余应力,但会对结构抗震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适用于抗震要求宽泛的装配式建筑,要求施工人员在焊后检查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或是焊缝脆性破坏问题,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而在采取现浇连接方式时,优先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要求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稍高于构件混凝土强度。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典型问题及应用策略

3.1 工艺过程控制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施工质量将受到机具设备、材料性能、人为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把控工艺过程,了解主要的质量影响因素,着手解决已出现的质量问题。例如,在墙体连接环节,连接效果主要受到墙板转换层钢筋定位控制、灌浆饱满性、夹心保温外墙板封仓工艺三项因素影响,如果存在现浇层钢筋外露长度不达标、封仓环节现场气温低于5℃且未使用低温封仓砂浆、封仓珍珠棉表面平整度不达标、使用不饱满砂浆等情况,将由此引发预制墙板错位、夹心墙板漏空、局部漏浆或出浆口全部出浆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构连接效果。针对这类问题,需要提前对钢筋外露长度进行检查并采取保护措施,及时校正偏位钢筋与弯折倾斜钢筋,在现场气温低于5℃和高于5℃时分别使用低温封仓砂浆与常温封仓砂浆,全面检查封仓砂浆的抗压强度与扩展度,对表面平整度的封仓珍珠棉进行加厚处理,在砂浆搅拌后与使用前重复检查砂浆流动度[6]。

3.2 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由于不当操作行为和遭受外力碰撞,部分现场堆放和已安装的PC 构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破损问题,对构件性能与建筑结构性能均造成明显影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由此引发结构开裂、内置钢筋锈蚀、渗漏水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成品保护措施。例如,在预制构件运输环节,将构件在车厢内固定放置,保持相邻构件适当间隔距离,在构件底部放置柔性垫片,在车厢表面铺设橡胶或其他材质的缓冲材料,避免相邻构件受车辆颠簸影响出现小幅度晃动、相互碰撞造成开裂破损。同时,在运输超高、造型特殊或是超宽预制构件时,必须使用对应型号运输车辆,以及采取专项的运输成品保护措施,如定制符合构件造型尺寸的堆放货架。在预制构件堆放环节,在现场放置专用支架与铺设垫块,将预制墙板、预制挂板等类型构件进行直立堆放,将预制楼板和预制空调板等构件进行平行堆放,要求构件叠放层数最多不得超过6 层,并对预制构件门窗洞口处及薄弱部位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对外露钢筋采取防弯折措施,对外露连接件采取防腐防锈措施,并在堆放期间定期检查构件是否破损、钢筋与连接件是否弯折生锈[7]。而在构件吊运安装完毕后,定期清理构件表面灰尘污渍与杂物,在楼梯踏步口等部位覆盖木条,在墙体门窗框处布置槽型母框,在构件外表面裸露管线盒处贴膜保护,在后浇混凝土强度低于1.2MPa 不得在表面通行人员、设备,施工人员未经允许禁止对构件开展切割开洞作业。

3.3 推广绿色施工技术

现阶段,在部分装配式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缺乏绿色施工意识的问题,仅采取预制构件生产、构件运输堆放、构件吊装、构件吊装等少数几项施工技术,对绿色施工技术缺乏必要重视,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并在施工期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需要应用到绿色施工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其中,节能技术表现为设备节电与照明节电,设备节电是优先使用低能耗的新型机具设备,如变频塔吊取代普通塔吊,照明节电是减少夜间施工时间或取消施工来减少照明能耗,这也是满足高精确构件吊装作业要求的主要措施。节水技术表现为对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在工程现场修筑过滤池等设施与铺设集水管,将养护水等生产用水进行收集、净化、过滤、吸附等一系列处理,恢复水体洁净状态,将其用于养护水、设备冲洗用水、绿化用水等用途。环境保护技术表现为噪音控制、扬尘控制、建筑垃圾处理、使用新型绿色建材等方面,以扬尘控制为例,在工程现场搭建多道喷淋系统,在预制构件运输入场、构件吊装等环节,反复冲洗运输车辆轮胎、货箱上附着的灰尘,并由塔吊旋转臂上安装的喷淋系统向外喷淋形成均匀水幕,以此来消除现场作业扬尘。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控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持续提高现场操作水平,已成为推动装配式建筑高速发展的关键。建筑企业必须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予以高度重视,明确技术应用价值,严格控制构件生产、构件运输、构件堆放、构件吊装和构件安装环节的操作质量,积极落实工艺过程控制、成品保护、推广绿色施工技术3 项策略,为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墙板预制构件吊装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相变蓄能墙板基本构造的热工分析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钢结构栈桥吊装施工及相关受力计算
浅议装配式建筑轻质墙板的应用现状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1100kV吉泉线跨越1000kV跨越塔吊装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浅谈BIM技术在预制构件生产管理领域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