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绿化景观研究进展

2023-01-06余义亮程然然丁彦芬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绿地绿化景观

余义亮,程然然,丁彦芬

(1.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乡村是人类最古老的聚落形式,其范围可以包括一般的农村、郊野等其他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乡村绿化景观指的是在乡村人口集中区,由人为干涉形成的,以自然要素为主,以土地、植物群体、水体和少量人工建筑等要素为表征的绿色空间[1-2]。不同于传统植树造林所形成的乡村景观,乡村绿化景观通常具有更高的生态修复意义、景观美学价值与社会服务功能。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5.1 亿人,占我国人口比重的36.11%。可以预料,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仍是众多人口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目前,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加剧,乡村原生景观格局遭到破坏,乡土植被景观不断丧失,造成了乡村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绿化景观不仅在解决这类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和乡村旅游业、林业等相结合,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打破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壁垒。因此,乡村景观绿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乡村绿化景观及其规划设计、功能与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 乡村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研究

尽管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颇丰,但这其中专门将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却不多。目前,乡村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及绿地的分类。

1.1 乡村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农村地区的绿化景观营造更加注重经济与生态效应,国内外学者也多从这两个角度来考量农村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并提出了许多乡村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我国乡村绿化建设现状,较多学者对乡村绿化的规划建设模式和树种选择进行了研究。许景伟等[3]和折小园等[4]分别探讨了经济林木在山东、陕西两地的新农村绿化景观中的应用情况及配置手法,提出这两个地区的农村绿化应加大经济林木的应用比例,做到适地适树、统一规划,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景观地域性的双赢。任斌斌等[5]基于植被生态学理论,模拟了常熟农村地区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提出15种适合于当地居住区周边、农田、道路、水域河道等不同地段绿化植物的人工配置模式。王晓磊等[6]以济南山区乡村庭院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绿化模式下庭院空气负离子含量的高低,结果发现具有乔、灌、藤、草复层结构的园林小品型庭院具有最高的空气负离子含量,为最理想的乡村庭院绿化配置模式。邱尔发等[7]对福建省88个乡村道路绿化景观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分析,指出针对该地区不同地形的乡村应具有不同的绿化模式,如平地型村庄和沿海型村庄道路应以配植观赏和庇荫的树种为主,山区型和半山型村庄中,则应以果树和观赏性的中小乔木为主。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Larcher F.等[8]根据不同树篱树种的生态习性及景观用途,提出了用景观语法对树篱单元及其形成的林网进行结构与功能方面的解密,从而为欧洲农村地区树篱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提供理论依据。Garen EJ 等[9]对巴拿马农村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乡土树种在农村绿化中的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更加符合当地农民的审美取向。Helfand GE 等[10]的研究同样表明农民对于乡土树种的喜爱,只要选择与配置得当,农民愿意为其产生的额外费用买单。Rai RK[11]则认为在乡村绿化建设过程中适当配置外来植物同样具有必要性,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外来植物,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外来植物的栽植知识与技术普及工作。还有学者从社会人文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乡村绿化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加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及农民喜闻乐见树种的应用比例。

1.2 乡村绿地的分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绿地系统都是以城市绿地为载体进行规划和研究,而乡村绿地的概念尚未成熟。目前,关于乡村地区绿地的分类多见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而国外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从我国已有的行业规范来看,《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中将镇(乡)区的绿地划分为公园绿地G1和防护绿地 G2,《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CJJ/T168-2011)中将乡村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环境美化绿地G2、生态景观绿地G3三大类[12-13]。不同学者在对乡村绿地的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洪光荣[14]认为,根据乡村绿地所处位置及形状的不同,应将城市新农村绿地分为中心绿地、线状绿地、点状绿地、周边绿地四大类。文彤[15]从功能角度出发,归纳了镇村绿地的分类原则,并根据我国乡村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将村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环境美化绿地、生态景观控制绿地三大类。李健等[16]则站在景观构成要素的角度,将村庄绿地分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及庭院绿地五大类。

近年来,随着对绿地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城乡统筹认识的发展,部分学者认为绿地分类应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即在市域的尺度上进行包括乡镇的绿地分类。例如,张云路等[17]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转译的视角出发,将乡镇绿地进行了三级分类,包括了以中心绿地、廊道绿地、节点绿地为三大主类的20种绿地类型。

2 乡村绿化景观的功能研究

自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正面临着乡村旅游兴起、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变革,乡村绿化景观的功能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关于乡村绿化景观功能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美学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2.1 生态功能

乡村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保护水体及其他生物、防风减灾等方面。Forget G 等[18]指出,乡村水岸绿化树种有着防护河岸侵蚀及防止河水污染的功能,在水边栽植合适的树篱树种可使受污染的水体得到生态恢复。Hall M 等[19]和Lumsden LF等[20]则认为在日益贫瘠的乡村景观中,乡村绿地中的植被为林地鸟、食虫蝙蝠等生物提供栖息地的生态意义也愈显重要。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农田绿化景观的防风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对农村周边进行适当绿化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而且可以间接促进粮食增产。然而,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农村绿化景观可能带来的生态威胁,例如,Gavier-Pizarro G I等[21]指出农村绿化建设是外来物种入侵乡村的主要途径。

2.2 美学功能

乡村绿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主要是指其带给人的视觉享受,与其自身质量、周边其他环境要素以及人的感知过程休戚相关。姚亦锋[22]认为,乡村绿化景观应着力营造原真的自然群落本色,切忌模仿城市扭捏作态的公园形式,可与农田庄稼有机融合,如采用油菜田和葡萄园的形式形成大面积的色彩构图。具体到环境要素方面,不同学者对居民房屋大小和颜色,溪水及山体、畜牧场的存在与否等对农村绿化景观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以照片、视频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人群对于绿化景观的偏好。如Hong JK 等[23]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城市与乡村居民都偏好于视野开阔的绿化景观,但乡村居民普遍更倾向于混合人工元素在内的绿化景观。

2.3 经济功能

乡村绿化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农村地区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可以结合一些观赏植物、经济林木等的种植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橡胶种植业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地区农村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该地区乡村居民的最大收入产业[24]。Parajuli R 等[2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尼泊尔实施的社区林业经济可以给乡村家庭带来平均每户每年99.22 美元的经济收入。在孟加拉国的迈门辛地区,宅基林业在乡村农民经济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于个别拥有较多土地的家庭来说甚至接近45%[26]。除直接经济价值外,绿化景观还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间接经济价值,如观赏花卉的种植可促进旅游的发展,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乡村绿化建设在一定区域内积累起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生态,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2.4 社会功能

乡村绿化景观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许多实验已经证实,农村绿化景观对于当地农民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凡的影响。Cummins S 等[27]研究发现,周边绿地的多少会影响居民体重。同时,农村绿化可以拉动农村林业发展,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苏丹的一些乡村地区,由于林业的发展,乡村很多年轻男性都从事着为木工厂提供原材料方面的工作来维持日常生计。在尼日利亚中北部地区的乡村,林业的发展使得妇女进入林业行业的门槛不断降低,这对于增加当地家庭福利、提高农村就业率至关重要[28]。此外,农村绿化景观还具有彰显地方乡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基因的社会效益。

3 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研究

目前,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评价方法也大多借用国际视觉景观的评价方法。1971年,Osgood C 等[29]提出了解析事物情感意义的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SD),被许多学者借鉴于乡村绿化景观评价的研究中。Daniel[30]基于心理物理学提出了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SBE),不仅可以平衡人主观上的景观偏好影响,还能使景观的生态质量得到较好的体现,在乡村绿化景观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与延伸。Saaty[31]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凭借能将乡村绿化景观的多目标、多属性特征分层次对待的独特优势,成为乡村绿化景观评价中最常采用的评价方法之一。此外,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研究目的,在景观评价领域提出了不同的景观评价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暂未被应用于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

3.1 语义差异法(SD)

语义差异法(SD)在乡村绿化景观中的应用不多。在采用SD 法进行景观评价时,首先要筛选20~30对相关的形容词对,其次设定评判尺度,可以用5个或7个等级进行评价;最后是利用因子分析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得出绿化景观的评分值。语义差异法(SD)和美景度评价法(SBE)都是属于心理物理学的评价方法,但是该评价结果更具主观性。Cloquell-Ballester 等[32]采用该方法结合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乡村地区由人为干涉形成的景观进行了评价,指出乡村地区绿化景观建设时应注重自然性(Naturalness)、开放度(Openness)与生动性(Liveliness)。吴明霞等[33]通过 SD法对北京郊区接近乡村地区的郊野公园进行了景观特征评价,表明郊野公园景观特征重要值排序依次为丰富度、野趣性、幽静度、协调性、美感、生命力、整齐度,这对乡村地区建设公园绿地具有借鉴意义。

3.2 美景度评价法(SBE)

美景度评价法(SBE)是将风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在被试者面前,由被试者对照片进行打分,后获得景观的美景度量表。该方法能够同时对大量风景进行评价,但是不能进行不同风景间的两两对比。Yao等[34]利用SBE 法结合比较判断法对常州农村居住区的绿化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后指出,有着强烈颜色对比、植被类型丰富、焦点景观多的绿化景观更受评价者的喜爱。史久西等[35]采用的平均值法结合SBE 法对乡村绿化景观的美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指出,群落密度、绿地年龄、群落色彩数量、绿视率、环境色彩对比度等5个因子对乡村地区的绿化景观质量影响最大。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将SBE 法引入乡村绿化景观评价有失偏颇,因为SBE 法不能评价乡村绿地景观建设所重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且照片并不是还原景观的最佳方法。因此,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将3D 场景可视化技术应用于绿化景观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3.3 层次分析法(AHP)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绿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成熟的决策及评价方法,被普遍应用于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及研究中。Lin 等[36]用灰色评价(Grey Assessment)结合AHP 法对台湾公共住房社区的3种不同的绿化方案进行了评价。姚玉敏等[37]利用AHP 法和Delphi 法,建立了包含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4个准则层的乡村绿化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张少磊等[38]用AHP 法建立了包括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多样性、植物观赏多样性等7个因子层的苏南地区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体系。

不过,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中发现,采用AHP 法进行绿化景观评价时,人为主观对定性指标量化的过程影响太大,即使是定量指标,也很难选择正确。比如,植物多样性及绿化覆盖率,这两个因子的数值高低常被学者用来反映绿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但是,Qin 等[39]研究发现,高数值的植物多样性只会改善景观的美感而不会使其生态价值提高。至于绿化覆盖率,因其属于城镇绿化指标,存在用地权属的局限性,已有学者提出用树冠覆盖率取而代之[40]。

3.4 其他方法

景观评价研究中,还有许多可用的方法未被应用于乡村绿化景观评价。比如,俞孔坚[41]基于比较判断法与不完全区组试验,提出的审美评判测量法(BIBLCJ);邵钰涵等[42]在对烟台市初旺村的景观进行评价时采用的照片访谈法(Photo Elicitation Interview,PEI);彭阳陵[43]通过图片刺激,测定被试者在观看照片时的生理及心理指标的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Psycho-physioloyical Indicator,PPI)提出的通过计算景观不和谐指数(Index of Landscape Disharmony,ILDH)从而评价景观的生态效益与美学价值。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的乡村绿化景观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方面,研究理论颇为丰富,但研究者大多是基于规划师、美学家的“外在者”的理论立场,研究目的也局限于如何将乡村在景观的层面上打造的更“美”,而忽视村民的情感寄托、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国外的研究则多从绿化景观的功能角度出发,致力于协调绿化景观与村民和乡村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乡村的发展处于均衡和谐的状态。关于乡村的绿化景观评价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科学且易操作的绿化景观评价体系是目前摆在研究乡村建设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绿化景观建设的研究发展迅速,其呈现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如下:1)学科综合性特征日益明显,单纯的从景观设计、城乡规划、园林植物学的视角去研究乡村绿化景观已日渐式微,大多数研究者还引进了生态学、统计学、心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预见,日后的乡村绿化景观建设的研究将朝全方位、多角度方向发展。2)人文关怀日益突出,传统的乡村绿化景观建设多是政府主导、专家决策,农民参与度低,这使得很多地方的乡村绿化景观建设不得民心,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民意,使乡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结果更具实践意义。3)研究区域日益均衡,国内的乡村绿化建设研究,其所选区域大都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而国外则更加倾向于经济欠发达,但具有很大旅游开发潜力的小镇或乡村,随着一些典型地域乡村绿化模式的推广及其他地方乡村绿化建设的需要,乡村绿化景观建设的研究区域将越来越广并逐步趋于均衡。4)研究技术手段日益多元,为了更精地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科学分析样地地形地貌特征,为乡村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引进,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技术RS、3D 可视化技术。

猜你喜欢

绿地绿化景观
景观别墅
朱屺瞻《绿化都市》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走进绿地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