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理财,行情变了

2023-01-05何小民

南风窗 2022年25期
关键词:净值资管理财产品

何小民

近日,收益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竟然也跌麻了。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以来的跌幅创下了近年来的单月最大值,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引发网友吐槽“一年的收益,一个月就还回去了”。与此同时,“赎回银行理财产品”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事实上,这已经是今年年内第二次银行理财跌破净值。在今年3月,全市场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破净(跌破净值)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占比超过13%。理财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让部分投资人陷入恐慌。尽管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纷纷发布“给投资人的一封信”,试图安抚,但不容置疑的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接连两次破净潮,无疑都在宣告,资产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保本不容易。

资管新规2018年颁布,今年是过渡期结束后正式实行的第一年,银行理财净值化之旅才刚开始。当下,弄清两次“破净潮”的原因,理清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难题,或许才是面向未来该有的姿态。

今年3月、11月,理财产品经历两次“破净潮”,要弄清楚缘由,就不得不提资管新规。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净值化转型。通俗理解是,大部分资产不再采用成本估值,而应采用市价估值,且理财产品不设定、也不再承诺预期收益率,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这就意味着理财产品的收益要随行就市,市场波动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有涨有跌将是常态。

事实上,资管新规2018年4月发布、原本应在2020年底完成过渡,最终将过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给了银行等理财机构3年时间,让仅30万亿的理财市场逐步适应净值化。

今年2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组织发布报告称,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压降至零,但民众对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保本预期并没有打破,两次“破净潮”后的市场恐慌就说明了这一点。

民众对银行理财保本的思想根深蒂固,背后是因為过往资管机构通过资金池的运作,让资金错配,确保理财产品保本收益的刚性兑付。即便是资管新规出台的两年过渡期内,理财机构依旧通过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近一年收益等方式,努力给低波动的净值化产品贴上“稳健收益”等标签,给客户营造保本收益的预期。

今年1月,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行。两个月后,理财市场便迎来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因股票市场的回撤,3月份,理财产品遭遇破净潮。数据显示,今年3月底,理财产品近1月的平均回报率为0.15%。11月,受债市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再次迎来破净潮。中证金牛金融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11月24日,27家理财公司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回撤率加权平均值为0.51%,最高达1.21%。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债市的波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如果纵向对比,11月以来,中债新综合指数最大回撤幅度约0.81%,下跌幅度其实远不及2016年债灾时的2.06%和2020年5月至7月时的1.93%。

为什么市场恐慌情绪这么浓,甚至引发赎回潮?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目前30万亿的理财产品市场,九成以上为固收类产品,其资产投向(底层资产)七成以上为债券类以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事实上,债券价格受宏观环境、市场利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是必然的,只是过往资管机构通过“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的方式,给客户呈现出稳定收益的幻觉。过渡期内,资管机构也没有将客户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调整在合理范围内。

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当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遇上市场波动,客户显然还没准备好,恐慌之下赎回,加剧产品跌破净值。可以看到,在11月份市场“破净潮”后,多家银行理财机构对新发产品进行了调整,不仅将部分理财产品的赎回开放时间缩短,还增加发行了投资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试图以此来烫平理财市场波动。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在各类投资组合配置中,定位依旧是长期而稳定的产品,在往净值化转型后,短期内会有浮亏波动,但拉长周期看,大多数理财产品还是处于盈利状态。

如前所述,此次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是由大部分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债市的下跌引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债券价格下跌呢?

直接原因是利率。11月,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企业债等,其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11月1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605%,截至11月25日,收益率上升16.15个BP至2.8220%。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反映到债券市场上则是债券价格的下跌。

同时,也有来自宏观市场和政策层面的原因。一是央行、银保监会出台进一步救助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致部分资金从债市流出;二是防疫政策的优化,让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转好,投资者看好权益市场复苏,主动调仓,将债券、基金等固收产品赎回,引发债市流动性收紧,引发债市下跌。

不过,正常情况下,债市涨跌波动,并不会给理财产品带来如此大的破净潮和赎回潮,究其根本,是理财产品净值化后,投资者追涨杀跌心理下的赎回行为,迫使机构赎回,从而形成“客户赎回—机构赎回—跌破净值—新一轮赎回”的恶性循环。

因为在净值化管理情况下,投资者如果要赎回的话,理财机构也必须要赎回,这个时候投资者的赎回行为会通过理财机构进一步放大。一般来说,理财机构赎回产品所对应的债券数额都比较大,这会进一步放大债券的下跌幅度,加速债券产品净值下跌。净值一下跌,又会引发更多银行理财产品的长期投资者选择赎回变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看到,为了稳住市场流动性,11月25日央行再次降准,通过降准释放给银行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来满足房地产保交楼的融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因流动性引发的赎回潮。

今年年内这两波理财市场的破净潮,或许给投资者提了一个醒: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一去不复返了,不能再把理财产品当作稳赚不赔的投资品。不过,这也可能给理财市场带来更频繁的交易和资金流动。银行存款以及理财资金如何流动,需要时间验证,但毫无疑问,各大理财机构都不会放过这30亿理财资金流动可能带来的机会。

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看来,拉长视角看,存款理财化是大趋势,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整体呈现扩张趋势。同时,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能力的提升,理财收益率大概率持续跑赢存款利率,也会反过来加速存款资金向理财产品的转移。

资管新规颁布四年有余,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正式实行的第一年。从最近两年的市场动向和产品开发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打破刚兑”可能是大势所趋。

从过渡期内银行为适应资管新规的整改来看,大多是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来承接银行的理财业务,不断压缩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业务,目前已获批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达到24家。容易让人忽视的是,这一整改举措已经在改变银行理财市场格局,也留下了一些难题。

一方面,銀行体系内未来开展理财业务的合规风险将会不断加大,且未设立理财公司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生存空间会被不断挤压,直至消亡。另一方面,24家理财子公司如何真正独立,完成从银行理财子公司到资管机构的转型?

这两次的破净潮,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市场对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压力测试。显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财机构,都没有做好准备。

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偏好,来自对理财收益的不合理预期,理财机构如何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落到实处,客观呈现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引导客户形成合理预期,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路上依旧要补的课。

事实上,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的整改,不仅改变了银行理财原有发展格局,而且其净值化管理和市价的估值方式,对银行理财部门及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银行而言,对产品的管理,过往主要体现为对资金池管理,通过管控资金池的流动性,来确保产品收益的兑付。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风险透明化,且与公募基金等产品趋同,市场竞争增强,银行也需要转变策略,提升投研能力。在这一点上,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早有行动,它们成立之初就打响了投研人才争夺战。

不过,此番压力测试后,未来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如何管理市场大幅波动给理财产品净值带来的风险,依旧是道难题。或许,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可以向公募基金学习在市场波动下管理资产净值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还要明确自身及其产品定位。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即便是同一投资者,也有配置不同风险产品的需求;明确定位后,再适配相应的投研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或许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银行应该重点满足客户基本的、偏向保守的资产配置需求。针对高净值客户,可以做有针对性的高风险、高回报类理财服务,但这类产品不宜作为面向普通客户的产品来普遍营销。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银行的投研能力提升后,商业银行今后可以定位为一站式理财平台,统筹自营产品和代销产品,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投顾服务和资产配置建议。

这两次市场检验,再次说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道阻且长。不过,定位的明确,或许会给银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净值资管理财产品
分级资管产品的异化与正名——评析《资管新规》第二十一条
对资管新规关于通道业务相关规定的理解与思考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盛松成:资管新规意义重大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新净值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