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023-01-05琼,雷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渔鼓稻种栽种

申 琼,雷 婷

(常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南常宁 421500)

0 引言

稻谷是世界范围内产量最大、养育人口总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粮食产物,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水稻已经成为我国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于我市而言,水稻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达到我市粮食总种植面积的86.8%以上。目前我市选种的水稻品种,与我市大田实际情况已经较为匹配,想通过品种改良提升水稻产量这种办法已经进入瓶颈期,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水稻整体的产量必须从其它方面入手,比如改良水稻栽培技术。

1 水稻现阶段栽培存在的问题

响应上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三保”要求,我市在全民促生产和科学提高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总量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1年度我市的粮食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838万hm2,超过标线的5.77万hm2,其中早稻种植1.68万hm2,同样超过标线的1.67万hm2。本年度粮食总产量达到37万t。

目前,我市粮食“三保”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依然存在一定量的土地荒置现象,土地荒置严重影响了粮食的总产量;二是水稻的栽培技术相对落后,限制了最终的水稻总产量。

因此,从技术的运用以及技术的精细化等方面来改良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水稻的总体产量同样是我市快速提高水稻总产量的有效方式。

2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归总

2.1 农业机械参与度对水稻综合产量的影响

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机械化发展较早的东北地区就很高,而我市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正常而言,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对水稻总产量的提升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可能由于当地的水稻栽种技术不适宜机械化作业,不能有效提升水稻的综合产量,甚至存在造成降低水稻总产量的可能。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在推进机械化的同时改变当地的水稻栽植技术,以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水稻的栽种和生长必须是一个整体的进程,需要各个环节彼此辅助才能够达成产量增长的有效结果,机械化技术虽然确实是能够促进总产量上升的有效技术,但也需要配合相关的技术手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栽种技术与水稻品种、种植环境的适配程度

我市人口总数相对而言较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始终较大,为保障我市乃至我省居民的正常生活,选种的水稻必须具备较为明显的高产性。另外,相比于其他长江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域,虽然我市在积温方面不存在过大的问题,但降水总量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降水不均匀的情况较为明显,因此在选种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充分考虑稻种的耐旱性。目前我省包括我市在内选种的主要水稻品种包括湘早籼45号、Y两优957、晶两优1212等,这几个品种耐旱表现较好,总体产量较高。

另外,不同品种水稻的优势属性突出,同样会对水稻的栽种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对水稻的糖分累计要求更高的品种,在栽种的过程中对其生长周期的保障,日照时间的确保以及水分的控制都有更高的要求。

2.3 技术运用、管理水平差异性对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栽种过程中,技术实现的管理水平不足,很可能会造成技术难以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栽种技术的改进,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改进,就能够对水稻的最终产量造成明显的提升。比如,对水稻栽种生长各阶段水量的控制以及肥料使用的管控是水稻栽种作业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两个环节,对这两个环节的管理到位,就更加容易提升水稻总产量。

桂林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是一种说唱曲艺,是湖南渔鼓在民国初期传入桂林后发展起来的。民国初年,湖南的渔鼓艺人南迁桂林定居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渔鼓文化。此后,无论是在桂林的城市中心、郊野乡村或是民族村寨,都有荡漾的点点鼓声。桂林渔鼓汲取了湖北道情、祁阳渔鼓的音乐元素精粹,形成了具有桂北特色的曲艺风格。桂林渔鼓用桂林方言演唱,它是以四句为一组的单曲体、征调式;唱词以七字为一句,总句数为双句,唱时是以四句为一组,来回重复,直至结束;桂林渔鼓作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民间曲艺的结晶,印证了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骆越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碰撞和交融的历史。

3 水稻生长各个环节的技术运用对最终产量的影响

3.1 种植区域选择技术控制对基础产量的影响

水稻种植最好的耕地状态,应当是整体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大、平整度较好、土壤自然的透气效果较好、保水能力较强、地块所在区域全面温度较高、日照较为充足。水稻此类作物受到其耕种环境的影响较大,在适合水稻生长的耕种地区,即便使用的栽培技术较为落后,一般也可维持基础的产量。然而,在不适宜水稻生长的环境当中,必须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并采用合理的技术,才能够确保水稻的基础产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基础条件较好的耕种区域,如果选取的稻种品类存在较大的问题或在耕种的管控上出现较大的漏洞,同样可能造成水稻的总产量极低;在不适宜水稻种植的环境中,以改良品种和提升技术“双管齐下”同样能得到较高的收成。从本市实际耕地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考虑,进一步提高水稻地块的灌溉水平,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水稻的整体产量,帮助本市提高粮食的自给率。

3.2 完善育苗和插秧环节对水稻生长的整体性影响

水稻对大田栽种前的育苗和移植过程中的插秧环节的要求,相比其它的粮食作物来说,有更高的要求。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水稻一直被粮食种植者视为较为“娇贵”的粮食品种,主要原因就在于水稻的种植要求更高,需要的种植环节相对其它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均多出许多。因此,在进行水稻栽种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保证其前期育种以及移植插秧环节的顺利进行。

水稻的育苗决定了水稻幼苗的质量,也同样直接决定了水稻能否取得较高的产量。水稻育苗过程中对苗床土质的要求、育苗期的确定、育苗技术的使用等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水稻的插秧同样影响着水稻移植后的成活率以及成长状态。现阶段已经得到一定应用的机械化插秧,在提升水稻的插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3.3 合理化控制水稻病虫害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选择土壤内部微生物较为活跃的种植区域,对水稻基础收获量的保障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土壤内部微生物较为活跃,同样意味着此类地块发生虫害的可能性,相对土壤微生物活跃度较低的地块更高。因此,合理地预防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的种植和生长十分必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水稻本身的生长周期较长,同时水稻生长环节中包含大量需要地表储水的环节,而大部分针对虫害进行治理的除虫药剂均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因此,化学药剂的使用会造成水稻植株内部的化学物质富集过多,继而影响水稻的品质,而以物理或化学手段取代药剂的使用更能够保障水稻的品质。如驱虫灯、粘虫板、性诱剂均是更为安全的防虫手段。

防止水稻植株的疾病暴发也应当是主要采取预防的手段。水稻可能暴发的疾病类型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其可能暴发的时期以及暴发前的预兆都已经存在明显的规律,因此预防水稻疾病的发生更能够保障水稻的总产量。

4 水稻高产栽培的几种实效方法

4.1 以叶龄为基础指标的针对性栽培模式

叶龄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个能够体现植物发育水平的重要性标志。根据植物的叶龄与其实际生长情况之间的差别,能够较为明显地判断植物是否符合各项生长指标,并更为简单地找到植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预防管理措施的普及性应用

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当均有可能严重影响到水稻最终的产量,如病虫害等问题的应对不当甚至可能造成水稻绝收的情况出现。因此,在问题出现后针对已有问题进行处理,对解决水稻栽种的问题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够明显,而通过及时预防的方式更加能够降低各类风险带来的实际危害。

如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植株倒伏的问题,水稻常见的虫害问题,水稻自身可能遇到的病害问题以及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植株生长不良问题等,均具有提前预测并施加有效预防措施的可能。

4.3 广泛运用精确化的栽培技术

精确化的栽培技术是指减少总体作业次数,提升每一株成熟稻的产量和品质而运用的技术。这种技术需要依靠在水稻生长的全过程实施更为精确的监控和管理,及时针对小范围内的问题,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提高每一株水稻的最终品质。

精确作业需要依赖技术水平尤其是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随着对单株稻监管能力的不断深化,作为水稻的种植者可以清楚知道每株稻的实施情况,在这样的技术保障下才能够真正实施有效的精准栽培。

调查显示,精准栽培的技术虽然在植株的总量上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但是能够确保单株稻的最终产量获得较大的增长,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区域内水稻总体产量的大幅度上升。

5 水稻高栽培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1 选种科学化

湖南省近些年已经培育出一批适宜本省种植环境的水稻品种,选择这些品种的水稻相对而言安全程度较高,但水稻与大部分其它的作物一样,存在着品种退化的问题,因此在实际选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非本地常见品种的稻种。而在稻种选取时应当尽量选择适宜环境与本市相近的品类。

应当注意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照稻种的介绍,而应当进行充分的实地考核。稻种的介绍出于稻种销售的需要,可能存在一定的失实,因此想要充分了解稻种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其真实的生长环境开始,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适合的水稻品种是保障水稻最终产量的基础,水稻品种与其种植环境不匹配,会严重限制包括优良稻种在内的水稻品种的最大产量。

5.2 栽种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高度匹配

作为水稻种植大省之一,湖南省在水稻种植方面已经累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对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就湖南省而言,在种植水稻的过程当中,灌溉的问题是影响水稻产量最大的问题,因此,即使选种了抗旱能力较好的稻种,在栽种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水的灌溉与利用。

尤其是在进行水稻栽种技术革新时,也就是放弃现行栽种技术改用更为先进的栽种技术时,更应当建立在选择的新技术符合我市的稻种要求的条件下。同时应当注意,即使选择的新的技术手段符合当地环境,也能够与选择稻种需求相匹配,在进行技术的革新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逐步展开,避免一次性整体变革造成现有稻种适应不良等问题。

5.3 不断改善管理控制技术

如上文所提及的,所有技术的最终呈现效果,必须依赖于实施技术的人员。技术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并且减少技术不足之处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对我市而言,尽快培养一批栽种技术更为突出,科学技术使用水平更高的模范型种植户十分必要,以模范种植户带动其他水稻种植户。

另外,即使具备足够多的科技知识,也同样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实施栽种,才能确保技术的实施效果。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栽种流程以及栽种监管流程,能够确保更为先进有效的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结语

水稻一直以来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更好满足我省、我市对粮食的实际需求,所有能够切实提升水稻整体产量的手段,均应当被合理使用并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水稻栽种技术的改良就是极为有效的部分。让水稻的栽种更加科学化、有效化,是这一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也应当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猜你喜欢

渔鼓稻种栽种
北方落叶果树最佳栽种时间及栽植技术要点
“凭空”栽种的绿色宠儿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
咖喱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