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以西双版纳为例

2023-01-05秦丽萍李财福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植保农药用药

秦丽萍,李财福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 666100)

0 引言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防病治虫除草都离不开农药,对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农药又是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为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下发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利用强度大,相对来说,病虫草害多发、重发、频发,单位面积土壤中农药施用量更大、使用频次更高。笔者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对西双版纳州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以期了解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

1 切实落实农药减量控害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减少土壤中农药残留,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进城务工现象非常普遍,农民的身份从传统农业时代的专职变成了兼职,农业也从主业变成了副业。但产量不能减,于是种植从业者通过不断地投入大量农药等化学品来替代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缓解农村劳动人口缺少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农业种植依靠良种、农膜、化肥、农药、机械来维持,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也告一段落,我国农业也迈入了西方利欲熏心的化学农业时期,作物产量增加了,产品质量却下降了,农产品安全受到了极大挑战。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方案,保障农产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植物的粮食,是植物获取各种养分的源头,植物除了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外,也能吸收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我国曾经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片面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导致一些高毒农药在土壤中仍有较高的残留,如有机氯这类农药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完全降解、消除。现代农业生产中也同样需要连续投入农药产品,造成了土壤中的农药越积越多,形成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安全的最直接因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不规范施用农药,而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土壤中的农药能够被植物体吸收转运,随着水分等营养物质传导至植物的各个器官并在果实、根、茎、叶中富集,而这类被吸收的农药残留无法通过外部清洗等方法清除。通过农药减量使用,可减少土壤中农药残留,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2 有利于保护产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大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农药平均利用率较低,仅为35%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低出15%~25%,农药残留污染面积达8 000万hm2。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很大一部分进入农田环境中,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和周围空气,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西双版纳依托特有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全面推进蔬菜、甘蔗、热带水果、粮食等热区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农药减量控害,保护产地生态环境,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3 有利于促进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实现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种植结构和栽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重,常发病虫害集中,发生规律复杂,爆发性、迁移性、危险性病虫害发生频率加快,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境外虫源初始迁入主降区。目前,防病治虫除草多依赖化学农药,容易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越防越难的问题。

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适期适量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来保护好和利用好有害生物天敌。实施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遏制病虫加重发生的态势,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实现绿色防控,减少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落实农药减量控害面临的难题

2.1 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农民及种植从业者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味追求“收入第一”和“产量第一”,农药盲目地滥用乱用,加量施药,多次用药现象严重,甚至有些种植者为了省事省时追求高效甚至使用高毒限用农药,部分田块用剩的农药包装袋、瓶随意丢弃,有些还残留有少量农药。殊不知土壤是作物生活的“大本营”,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会转移到作物内。

2.2 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过低,植保知识薄弱,科学用药意识淡薄

西双版纳是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种植从业者文化水平过低,初中都没毕业,部分民族从业人员不懂汉语,仅懂本民族语言,走访时无法进行基本的语言沟通。科学安全用药,对症施药,适时用药,农药稀释中涉及的计算、配比等问题无从谈起。还有少部分从业者不能阅读农药标签和说明书上的内容,无法科学种田和用药。调查中有从业者坦言,有些农药药效不理想,不能按说明使用,要加大药量才会有效。擅自加量施药、多次使用、不考虑农药持效性和安全性,无间隔期施药等农药滥用现象普遍存在,植保知识薄弱。

2.3 药械装备落后,基层植保队伍力量单薄

植物保护机械装备落后,老旧的背负式喷雾器仍然在普遍使用,由于生产技术、设备老化等原因,老的背负式喷雾器雾化程度低、沉降度小,在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特别严重,现代先进药械设备配备少,无人机飞防先进设备使用频次低。基层植保队伍专业人员力量薄弱,专业人员缺口数量大。经调查平均1个乡镇只配备1名植保技术员,基层植保人员十分匮乏,而且都是身兼数职,琐事多,任务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2.4 过分依赖农化产品,将中国传统农业的农耕文明精髓抛之脑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食物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放心。但是,种植从业者的植保思想还未发生转变,还沉浸在化学农业时期,见病治病,见虫杀虫,见草除草,认为有了化学农药,农业就从此无忧了,不精耕细作,不顾生态安全,不考虑农药残留,不担心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一味地追求数量,用不断加大化肥农药投入量的方式替代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远离了传统农业的农田耕作栽培管理方式。

2.5 作业能力有限,错失最佳用药时期

西双版纳是反季节冬早蔬菜基地和南菜北运基地,蔬菜种植主要以冬季为主。随着土地流转经营,利欲熏心的承包商大片连片大面积承包土地,在利益驱使下,流转频次加快,但为了开源节流,狠劲地压缩劳动力人员数量,田间作业人员能少则少,导致经营规模大小与生产能力不匹配,错失病虫草害最佳用药时期,致使后期有害生物防效差,重复、加量用药现象严重。

3 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

3.1 切实加强农业监管是落实农药减量控害的必要条件

3.1.1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量化技术保障,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方式方法。开展市、县、乡镇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监督抽查、专项抽查,检测成熟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成分。将检测数据实时更新公布于众,让数据说话,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3.1.2 加强农业环境质量的监管

农业环境质量主要包括农田土壤质量、农用水质质量和农业空气质量。加强农业环境质量监管,定期对土壤环境、灌溉水进行检测,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对常用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进行检测,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农业环境质量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

3.1.3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

1)加强农药生产环节的监管。要抓好农药生产企业的管理,加大对涉嫌违规农药企业的清理力度;追根溯源,对涉嫌制假黑窝点进行逐一排查,对农业农村部、省、市通报的涉嫌造假农药生产企业重点监管,从源头上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严查生产中高毒农药、农药中添加违禁成分、有效成分不足、质量严重不合格和违规标签的行为。

2)加强农药销售环节的监管。建立农药销售信用制度,依法对农药经营失信主体进行全面清理,对农药批发经营大户和经营门店详细登记造册,实现农药信用体系信息化管理。开展高毒农药专柜经营与实名制销售,实行可追溯管理。整顿农药市场秩序,结合农时季节,开展执法检查,开展高毒农药清缴行动。

3)加强农药使用环节监管和技术指导。严查使用高毒农药的用药行为,积极开展“科学用药”技术下乡活动。开展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技术示范与培训活动,发放禁限用农药知识手册等宣传材料,基本做到村村有挂图、店店有手册。

3.1.4 加强农业大数据监管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农业智慧监管平台,用大数据抓取种植户的作物种植面积、种类、农药使用情况,农药经营者的农药种类、数量等信息,实现透明、高效、实时的农业监管。将种植经营主体、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信息、监管部门的监测信息以及买卖交易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构建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实名制管理跟踪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体系。

3.2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及时更新药械装备,是落实农药减量控害的前提条件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身体素质好、高学历年轻化的“植物医生”队伍,指导经营者科学安全用药,将“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进行配方选药,对症用药,掌握施药配药用药技术,实现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的目标。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成立植保公司或病虫草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开展大规模绿色防控技术。及时淘汰老旧的植保药械,更新现代化的药械装备,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3.3 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落实农药减量控害的充分条件

遵循先进、实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健全病虫草害监测体系。完善预测预报技术标准,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做好有害生物的前期预防工作,制定综合防治方案[6]。

3.4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农药减量控害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同时在各村镇主要路口拉条幅、贴标语等方式造势,做到人人知情,全民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增强农民安全科学用药意识,营造农药减量控害的良好社会风气。

4 结语

农药减量控害,不能光喊在口号上,要切实落实在行动上;也不能只刮一阵风,要长期坚持抓落实。牢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守住“米袋子” “菜篮子” “果盘子”的质量安全。时刻牢记“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夯实农药减量控害基础,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猜你喜欢

植保农药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植保机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