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神的迷宫》的后古典叙事元素

2023-01-05杨璐强利兹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3期
关键词:迷宫古典童话

杨璐强 利兹大学

历史上,存在四种历史叙事模式,即古典叙事、艺术电影叙事、按时间顺序的唯物主义叙事和参数化叙事(Cook,2016)。而作为与古典叙事向对应的后古典叙事,它的存在以及从何时开始存在的一直饱受不同学者的争论,同时对于其特征也是众说纷纭,本人在利兹大学的老师弗拉基米尔·斯特拉科夫(Vladimir Strukov),在他数字时代的电影的课上提出了关于后古典叙事的一系列特点,即:①事件之间的线性叙述和因果联系不是必要的;②松散的情节、情节结构和多重叙述;③三幕叙事不是必要的;④电影不致力于记录现实;⑤重点从故事情节转移到奇观;⑥混合多类型电影;⑦主人公不是叙事的中心,而只是一种代理形式;⑧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角色的行为而不是对话来实现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于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戈梅兹导演的《潘神的迷宫》中的后古典叙事元素进行分析,并将对于弗拉基米尔·斯特拉科夫(Vladimir Strukov)所说的特点是否在《潘神的迷宫》表现出来以及如果是那么如何表现得进行陈述,我将弗拉基米尔·斯特拉科夫(Vladimir Strukov)的特点分为了三大类:①叙事结构;②故事内容;③人物塑造。

一、叙事结构

(一)事件之间的线性叙事和因果联系不是必要的

作为古典叙事的特点之一,事件之间的线性叙述和因果联系是不必要的。但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也没有得到具体体现。下面,分别解释在《潘神的迷宫》中存在着线性叙事和因果联系。

1.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是必要的

在《潘神的迷宫》中,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规律几乎可以贯穿整部电影。在童话世界里,公主奥菲莉亚服从童话的考验,试图回到地下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女佣、梅赛德斯和费雷罗医生被逮捕,甚至被杀害,因为维达尔上尉发现他们帮助叛军,叛军袭击小镇仓库是因为他们需要补给。所有的事情都有非常明确的原因,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必要的。

2.线性叙事不是必要的

丹尼尔·钱德勒和罗德·蒙迪(2016)曾经在《媒体与传播词典》(第二版)中对于线性叙事有过定义:“一个故事,可能包含文体或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如倒叙,但与互动或超文本叙事相比,它从头到尾都是传统的阅读或讲述方式。”

在第一个镜头中,导演展示了奥菲利亚的死亡,这实际上发生在电影的结尾,这是一个倒叙,在这个镜头之后,所有其他镜头都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讲述了故事,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潘神的迷宫》绝对是一个典型的线性叙事。

(二)松散的情节、情节结构和多重叙述

《潘神的迷宫》具有情节结构和多重叙事,但影片中不存在松散的情节。下面逐一解释:

1.松散的情节

《潘神的迷宫》不存在松散的情节问题,相反它是有非常严密的情节的,其基本原因是因果叙述,但作者将展示另一个原因。

在《潘神的迷宫》中,有两个不同的领域:现实领域和童话领域,起初,这两个领域彼此独立,但奥菲利亚让这两个领域越来越近,以压缩情节,正如萨凡纳·布利奇(2016)所说:“在整个电影中,随着这些世界越来越接近,奥菲利亚逐渐弥合了它们之间的鸿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共存和分离之间形成了一条微妙的界线。”

因此,主人公奥菲利亚认为,这部电影连接了两个不同的领域,使情节紧凑而不是松散。

2.情节结构

《潘神的迷宫》可以分成很小的情节。但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情节:“现实情节”和“童话情节”。而这两个情节也可以分成很多小情节,比如现实情节可以分为:给叛军送药,维达尔上尉指挥围剿叛军等;童话情节可以分为:奥菲利亚的三次试炼(算3个小情节),奥菲利亚用魔法种子帮助母亲等。

当你看这部电影时,情节结构不容易感觉到,因为这些小插曲非常紧凑、流畅,但当你仔细回顾这部电影时,很容易将他们分开。此外,它们通过因果叙述联系在一起,而两个不同领域的情节则由主角奥菲利亚联系在一起。

3.多重叙述

萨凡纳·布里奇(2016)曾在他的《在天地之间:超越、现实与〈潘神的迷宫〉中的童话》中曾经说过:“德尔托罗的电影是由两个主要角色奥菲利亚和梅赛德斯的成长推动的,这意味着故事最有趣的是,他们的结局超出了他们开始的地方,而不一定是具体的地方。”

在《潘神的迷宫》中,有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代表了两种叙事,就像上面萨凡纳·布利奇的话一样,有两个主要角色,奥菲利亚,带领我们探索童话领域,并在两个领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梅赛德斯,帮助我们看到现实领域,通过这两者《潘神的迷宫》达成了多重叙事。

(三)三幕叙事不是必要的

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得到充分体现。玛丽亚·普拉马吉奥(2011)曾在她的《电影:批判性的介绍(第三版)》中提到了关于三幕剧的介绍:“第一幕介绍了角色、目标和冲突,并以第一个转折点结束,这导致了第二幕的转变。一个转折点,可以通过对话、布景或其他视觉或声音技巧发出信号,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的时刻,影响到一个角色或情况……第三幕呈现了结束,一系列事件解决了已经出现的冲突——并不总是愉快的。”

而《潘神的迷宫》中存在很清晰很明显的三幕剧结构,笔者将其分为如下三幕剧:

第一幕:介绍奥菲莉亚、潘和其他角色,讲述奥菲莉亚的身份和导致核心冲突的原因,3项关于找回地下世界公主的测试。

第二幕:在现实领域,梅赛德斯和费雷罗博士被维达尔上尉发现与叛军合作;在童话世界里,奥菲利亚在第二次考试中失败了。

第三幕:在现实世界中,叛军获胜,维达尔上尉死了;在童话世界里,奥菲利亚死了,但回到了地下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潘神的迷宫》遵循三幕剧的叙事方式。

二、故事内容

(一)电影不致力于记录现实

作为古典叙事的特点之一,电影不致力于记录现实,但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相似但更奇妙的世界。

在电影《潘神的迷宫》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领域。第一个是现实领域,正如吴坷(2014)在他的《〈潘神的迷宫〉:民主的地下王国》一文中提道:“《潘神的迷宫》将这样一个晦涩的童话选择放在了1944年这样一个时间。从1936年西班牙内战开始,西班牙就处于一个动荡时期,共和派和保皇派为争夺政权打得不可开交……”在《潘神的迷宫》中,故事发生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西班牙内战期间,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就像吴坷的话一样,它在文化上描述了一个高度相似的现实领域。

第二个是虚幻的童话领域,在数字时代,各种技术让故事变得复杂,不仅创造了一个物理上与现实世界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世界,而且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幻想世界。正如岳岚(2016)在他的《解析影片〈潘神的迷宫〉中的隐喻色彩与多重内涵》一文中提到的:“《潘神的迷宫》整部影片都在虚幻和现实之间穿越……”而付彩艳(2015)也在她的《解读〈潘神的迷宫〉的叙事与主题》一文中提道:“《潘神的迷宫》以童话开始,并以童话与现实的交织结束。影片中有意无意地模糊了现实与童话的界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潘神的迷宫》中存在着一个童话世界。正如岳岚与付彩艳所说,在这部电影的世界里还有一个童话世界(这里我们不解释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至少导演在电影中描述了它)。而主角是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纽带。

通过这两个方面,电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基于真实世界的超现实魔法世界。

(二)重点从故事情节转移到奇观

“奇观”(Spectacle)这一次首次出现是在1967年的法国情境主义,在电影理论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的第一章指出,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现象。之后在1975年,英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就在她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中用奇观理论来对电影语言进行解读,她认为,为了满足观众的某种心理需求,电影往往要在牺牲叙事本身的流畅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给观众创造视觉上的奇观。在后古典主义电影中,对于奇观的运用十分常见,以至于角色和故事讲述在壮观的特技和特效中消失了,重点从故事情节转移到奇观。

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同样也并没有得到体现。反之,《潘神的迷宫》中有运用一些奇观,这些奇观不仅仅存在现实领域,而且存在于童话领域。

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一些爆炸和枪战。这些景观被用来增强现实感,重新塑造了那栩栩如生的历史背景。比如,在《潘神的迷宫》结尾部分,维达尔上尉被叛军袭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镜头看到很多爆炸,也许我们确实被它们吸引了,但并没有使得重点从故事情节转移到奇观,反而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在童话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奇观是怪兽,如潘神、巨蟾蜍、小精灵、无眼怪物等。所有这些奇观都被用来展示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更重要的是,用于塑造奥菲利亚这个人物。正如付彩艳(2015)在她的《解读<潘神的迷宫>的叙事与主题》一文中提道:“奥菲利娅在影片的开头给人的印象是单纯、天真、柔弱的……在她自己构建的虚幻王国中,她是勇敢的,她能面对巨蟾说“我不畏惧你”,面对无眼怪物更是表现得毫不怯懦,在紧张中成功逃脱了无眼怪物的追杀……尽管最终她死于弟弟与理想的矛盾中,但灵魂仍然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本人完全同意付彩艳的观点,三次试炼的奇观(或者说怪物)成功塑造了奥菲莉亚的性格。怪物越可怕、越恶心,她就越能表现出勇气。在最后一幕中,宫殿越华丽,就越能体现出她所说的人性的善良。

因此,《潘神的迷宫》中的所有这些奇观不仅不会导致运用“过度”从而牺牲人物和故事,相反其会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和讲述故事。

(三)混合多类型电影

混合多种类型的电影是后古典叙事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本人认为《潘神的迷宫》包含两三种电影类型的西方幻想(也可以说是童话)、恐怖和反法西斯(或者说是反战)。

正如金学品、李媛、徐章新(2008)在他们的《一部黑色的童话——评<潘神的迷宫>》一文中所提到的:“这部电影将童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主角穿梭于童话与现实之间。它不仅具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元素,还具有哈利·波特的神话色彩……因此,这部电影成了一个只有反法西斯的共同主题……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童话,一个沉重的黑色童话。”正如金学品、李媛、徐章新的所说,《潘神的迷宫》不仅涉及童话元素,还涉及二战后期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就像笔者前面提到的两个领域一样。历史背景显然是用来表达反法西斯的这一反战元素的,而传统的西方幻想是神话和童话,在《潘神的迷宫》中很明显运用了神话与童话的元素,例如奥菲利亚的三个试炼,就是来自于希腊神话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十二试炼这一故事,同时小精灵和一系列怪物也都源于神话传说,因此《潘神的迷宫》也涉及西方幻想。此外,由于这个童话是如此令人震惊的沉重和黑暗,它涉及了许多怪物,如无眼怪物和巨蟾蜍,这在普通童话中并不常见,它还涉及恐怖惊悚类型。

通过这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潘神的迷宫》这一部电影涉及了多种电影类型,毫无疑问是符合混合多类型电影的这一特点的。

三、人物塑造

(一)主人公不是叙事的中心,而只是一种代理形式

主人公不是叙事的中心,而只是一种代理形式,这也是一种后古典叙事的特点,但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正如萨凡纳·布里奇(2016)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德尔托罗的电影是由其两个主要角色奥菲利亚和梅赛德斯的成长推动的……”萨凡纳·布里奇所说的话意味着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主角,而这部电影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正如笔者上面提到的,《潘神的迷宫》中有两个领域。奥菲利亚是童话世界的主角。在这一部分的情节中,所有的情节都是由她的行为发展而来的,因此她是这一部分叙事的中心。然而,在现实中,主角是梅赛德斯,奥菲利亚对这些情节知之甚少。梅赛德斯的行动决定了许多其他角色的结局,所以在现实中,故事的中心是梅赛德斯。

综上所述,两个不同领域的情节是由两个不同的主角开发的。他们不是旁观者,他们的行动和决定会影响他们王国的发展,因此主角是故事的中心。

(二)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角色的行为而不是对话来实现的

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得到了体现。悉德·菲尔德(2005)说过,动作就是角色,没有行动,就没有角色。这一点在《潘神的迷宫》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动作塑造了这个角色。以主人公奥菲利亚为例,在第一次试炼中,奥菲利亚在令人厌恶和恐惧的蟾蜍手中完成了任务。奥菲利亚通过行动显示了她的勇气和智慧。在第二次试炼中,虽然她成功了,但她无视潘神的警告,偷了食物,结果牺牲了两个精灵,这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孩子的一面。在最后一次试炼中,奥菲莉亚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让她的兄弟死去。这种行为进一步塑造和升华了主人公的形象。所有的动作塑造了这个角色,而不是仅仅通过人物的对话,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影片中的其他角色。

四、结语

《潘神的迷宫》是一部后古典叙事与古典叙事相结合的电影,它有很多符合古典叙事的地方,即:主人公是故事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代理);影片的重点没有因为奇观而从故事和人物塑造上偏移;三幕剧的叙事结构;线性叙事与因果联系叙事;紧凑的情节结构。但同时它也有很多后古典叙事的特征,即: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角色的行为而不是对话来实现的;混合多类型电影;不致力于记录现实世界;情节结构和多重叙述。

猜你喜欢

迷宫古典童话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大迷宫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