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2023-01-0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杨 慧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00)

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中央民族会议上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因此,必须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社会、家庭三大主体必须承担责任,共同致力于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有过战乱、分裂,但是多民族的大一统是必然趋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从分裂到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想要实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连接各民族的纽带。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在中华儿女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民族在政治、文化、利益、心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因此,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侵蚀,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高校思政课应承担为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人才的任务,发挥其特殊的优势,积极培养动员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事业,为我国民族工作注入“活水”。大学生深入西部地区、志愿服务西部地区,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去处理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遗漏任何一部分,在实现的伟大历程中,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这也将进一步巩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方面的,还必须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全面的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支持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事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这是其思想道德方面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高校、社会、家庭是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大责任主体。高校是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主阵地,社会和家庭是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副阵地,只有形成“主+ 副”协同发展态势,才能发挥最大力量推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学校主体:强化高校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引领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首先,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性地把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于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第一,高校思政课要阐释、宣传和研究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围绕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教学主线思路和主要方向,向大学生系统地普及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同时还应该通过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思政课应积极回应现实存在的民族问题。当前西方价值观等错误观念和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思政课堂应结合当下国内外发展形势,特别是目前国内外的最新时事政治(民族问题的热点、焦点)讲授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应站在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大学生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来分析问题,反击那些试图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论,严防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防线。

其次,高校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位置。一是积极开展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项有益活动。例如召开系列主题班会、团课、党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情感培育。二是结合本地民族节日、习俗等创办特色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如有奖竞猜活动、手抄报绘画和海报设计大赛、民族服饰展览长廊等,推进大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三是推进构建校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互联网+”平台。例如,运用学校官方的QQ、微信公众号、微博分享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时事政治、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提供免费电子书籍学习资料等;开通短视频APP 账号(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制作、分享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及时高效地向大学生传递信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社会主体:构建更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为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充分的社会资源和智力支持

社会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又一重要场所,因此社会各界应为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充分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各类社会主体应通过新媒体等宣传工具开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页、网站、APP 等,例如在微信公众号开辟相关专栏、专题;在微博、抖音等短视频APP 开设官方账号开展宣传工作或创设主题话题呼吁网友参与创作,构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阵地。其次,结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充分利用节假日和特殊纪念日,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多样的学术活动和娱乐活动,如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在社会上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的歌唱比赛、舞蹈大赛、摄影展览等,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度和社会的关注度。第三,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宣传,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弘扬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民族团结的良好风尚。最后,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及机构应积极为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积极为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宽实践教育的途径。如免费为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免费开放历史博物馆和红色纪念馆等等。

(三)家庭主体:家庭是树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场所,与学校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家庭要和学校做好配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等特点。首先,家长是子女成长过程的第一责任者,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各方面表现,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也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一方面,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家长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良好家风、家训,谈论时政等途径来对子女进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意识的教育,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家庭要和学校做好配合,形成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一方面,家庭和学校之间要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的重要性与培育内容的共识,做到方向一致,同向同行;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给家校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庭和学校可借助微信群、钉钉群或者建立家校合作交流公众号等手段,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及时纠正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凝聚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党的民族事业和民族工作的接力军,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其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为其提供完善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同时社会、家庭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社会、家庭三大主体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凝聚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最大合力。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