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野下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3-01-04琴,郭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乡价值融合

王 琴,郭 锐

(1.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21;2.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12)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的价值系统。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思考乡村振兴,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点,推动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思考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于过去物理化的城乡混合发展,而要从制度、产业层面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通,“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乡村不再是内生封闭的价值系统,也不再是城市发展的附庸,不能再用传统农业社会的眼光去看待乡村,而要将乡村视为优质生产生活的价值载体。未来城乡关系的和谐取决于城乡等值融合发展。这要通过建立双向对流、互补均衡的城乡融合机制,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赋予新时代乡村更多的新形态、新业态、新文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2]。

一、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价值向度,“单向度”的城镇化思维已不再合时宜。新形势新要求下振兴乡村,既要开发乡村的经济价值,也要重新发掘乡村的精神价值。在融合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开拓乡村价值实现的新路径,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从单纯城镇化走向城乡融合发展

严格意义上说,城市和乡村本质上都是一种聚居地,其价值在于承载人类的生息、繁衍及文明展开,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过,伴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城市无论是物质文明抑或是精神文明,都显而易见远远高于乡村。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对农村采取了“经济吸纳,社会排斥”的半城市化模式,致使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失衡。可以说,“当前我国乡村的大部分问题都与城市化的模式有关。症状在村庄,根源在城市。”[3]历史地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要遏制其逐利性,限制其贪婪性,合理利用其杠杆性,发挥其撬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杠杆效能,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资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正在完成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即通过政策杠杆导引资本力量实现一个超大规模社会的共同富裕。基于此,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在权利和福利层面与市民等值。

城市和乡村的价值分野,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放眼世界,现代化、城镇化越是发展,就越要重视农村。对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乡村振兴的背后是民心民意,农民群众始终是支撑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战略依托。乡村能否振兴,表面上看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后劲是否充足;深层而言则不仅事关社会运行的安稳,而且事关“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大政治问题。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经济价值层面,还是从政治价值层面考量,推动乡村振兴都势在必行。与以往相比,中国推动乡村振兴不止局限于城市反哺农村,而是要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重新挖掘和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通过优化政策组合,从根本上重塑城乡关系格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放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外,还要充分认识到,广阔的农村地区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为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要着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乡村振兴的新路。

(二)从单向度价值供给走向产业对接

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城乡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的产业聚集与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新条件下思考乡村振兴,要有新思维、新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乡村的多重价值功能窄化为向城市单向度的价值供给,而应着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产业体系对接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本质在于互通有无,任何价值要素都具有经济意义。也就是说,城市和乡村在市场经济中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与市场地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谁主导谁,而是一种相互裨益、谁也离不开谁的价值共同体。“要致富,先修路”。伴随着城乡之间交通等的日趋便利,推动城乡之间互通有无的成本大幅降低,思考乡村振兴应更多地从产业对接入手,将乡村的多重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获取经济效益,占据应有的“蛋糕份额”。毕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周边区县如果能与中心城市实现产业链对接,形成‘带速’传导,无疑将为区县发展和区域整体经济层次的提升带来显著效果。”[4]事实上,任何政策性的帮扶都旨在增强乡村的自主“造血”能力,引导乡村从市场经济中寻求更多创业致富的机会,通过深化城乡产业对接来带动乡村振兴。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提升乡村自主发展能力而言,关键是要通过深化城乡产业对接,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优势,在产业链的终端谋求更大作为。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以人才集聚引领乡村振兴发展,而且应该培育农民群众的“财商”,并提高其市场意识,尤其是通过培植一大批乡村致富能人带动更多当地群众致富就业。要用政策切实改变本土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创业,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及资金带回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由此可见,推动乡村振兴,既需要政策打头阵,持续深化城乡产业对接,也需要人才的鼎力相助,持续吸引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向乡村集聚。此外,要加强人才示范效应,引导广大农民增强竞争意识,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1]。所以,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在乡村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人才聚集更好地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乡产业对接的深度和精度。

(三)从城市文化供给到振兴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振兴,既要积极促进人们的物质富裕,也要重视精神富有,不能忽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确切地说,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物产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要素。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有形无形资产,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能振兴乡村文化,丰富新时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气神”,其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短期看是靠政策激励和战略投入,长期而言则需要提振乡村文明,让乡村地区的人们在传承勤劳、淳朴的品质中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及生态资源、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美丽乡村。尤其要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融,重新发掘乡土中国的精神价值,改变城乡之间城市文化单向度流向乡村的格局。如此,在文化意义上,乡村才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真正成为一个令人向往、可安身立命的地方。不过,要在全面振兴乡村过程中振兴乡村文化,需要久久为功,不能一蹴而就。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以新观念创造新文化,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地看,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明自觉。但要完成现代化,必须依赖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因为人不仅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以此观之,“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1]。在城乡融合大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除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要靠农民自己改变思想,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创业致富的能力,进而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的乡村生活方式。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振兴乡村文化,让走出去的各类精英人士既愿意回来也能够回来。为此,“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通过挖掘乡村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来塑造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地区人们的心理及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化。概言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人的现代化作为目标和尺度,推动城乡各类文化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城乡双向互动融合。

二、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某种意义上说,“乡村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乡村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影响社会全局发展的核心要件”[5]。因此,从城乡融合维度思考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握好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意涵,应注重从治理体系末端入手巩固和提升中国之治的效度。

(一)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城乡本质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需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的发展主体,彻底改变过去城乡割裂的发展格局。因为,“城与乡虽有分野,但这种分野不影响彼此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和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共生共存’”[6]。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日趋频繁,城乡二元结构已难以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乡关系的把握需要有新思维、新视角。新形势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立足于城乡命运共同体高度进行整体谋划,推动各级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把握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

从经济维度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实现“内循环”的基础,也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归宿。过去城乡之间“一边是繁华鼎盛的城市,一边是破败衰落的农村”的畸形城镇化局面,长期看是难以为继的。历史地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7]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已严重制约国家现代化进程,唯有推动人才、资金及其他资源向乡村倾斜,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才能稳住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事实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实现城乡平衡充分发展,需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从价值维度看,城乡居民本质上都是人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旨在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新时代振兴乡村,实际上是在努力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推动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趋于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公平正义、初心使命的政治问题,考验着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智慧与勇气。换言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从战略层面全面振兴乡村,根源就在于城乡居民的人民属性,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当然,这个“全体人民”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乡村居民,其都有权利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这种血脉之关联、乡土之思念、经济之交融,多维度决定着城乡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就是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全面振兴乡村。

从生态维度看,城乡是一个有机的复合生态系统,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不可否认,相较于乡村,城市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就更具有价值上的优先性。其实,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涵养更为重要,是支撑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从生态意义上讲,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城乡生态屏障一旦出现缺口,都将影响彼此。因此,要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更好地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就要从战略全局、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握好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走向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乡村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产业对接中把握好生态要义、创新思路,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既守得住“绿水青山”,也能够获得“金山银山”。

(二)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实现共同富裕

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重在加快补齐这一短板,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步的问题。新形势下推进乡村振兴要正视这一点,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推动各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不断增强乡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降低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而其中的关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在突出改革发展工具理性的同时,也要把握好价值理性的诉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聚焦到乡村振兴层面,就是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指引,创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依托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将各资源要素融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活力、“中国之治”之所以有魅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因此,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既要讲“效率”也要重“公平”,要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推动资本服务于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其逻辑终点均指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鉴于此,作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基础性一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两手抓”“两手硬”,注重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问题。长久以来,我国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立现代化生产力体系,采取了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这也导致我国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差距过大。显然,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享等价值要求下,城乡差距的非公正性需要适时地进行伦理矫正,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不断缩小拉平城乡居民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方面的现实与心理差距。所以,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抓经济又要讲政治,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价值要求。要改变以往城镇化“重物轻人”的发展导向,让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于“人的无差别发展”[8],真正使城镇和乡村都成为具有较高品质、适宜人居之所。

(三)乡村振兴重在提升治理效能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也需要人才、资源、战略的高效统一。其中,“人”的因素更为关键。只有充分吸纳各类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当地的物产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将自然资源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产业对接维度推动城乡走向更具实质意义的融合发展。不过,任何资源的开发与合理运用,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及分配。事实上,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9]。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加快乡村振兴,要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将本地居民的利益诉求融入其中,也要积极抓住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契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而不能一味地“背着钱袋去喂养”。因为一味地“输血”不仅弱化了乡村自主发展的原动力,而且会导致乡村发展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造成城乡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将其与治理效能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更好地将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10]。事实上,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或城镇化,而是要发现并挖掘乡村的多维价值,赋予乡村生产生活以新面貌。对此,要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把握因地制宜原则,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

(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乡村振兴

用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应在融合发展中找准定位,在“产业对接”上下功夫,将城乡产销融合运用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去,不断创新乡村价值实现机制。当前,百年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共振,全球化遭遇巨大挑战,只有以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释放“内循环”的发展潜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也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要素聚集空间打造城乡产业要素共生的对接点,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克服各类资本力量下乡与民争利的矛盾,通过振兴乡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在融合发展中找准定位。作为人类的主要聚落形态,城乡虽然有功能上的差别,但在价值上却没有优先性。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把握好“城”和“乡”的独特资源禀赋,也要善于以市场思维审视乡村振兴,不断创新城乡利益共享机制;既要让城乡要素通过产业对接融合在一起,也要让“进城”和“下乡”各得其所。确切地说,城乡在融合发展中要找准定位、各具特色、取长补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既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品味到乡村的生活气息,也要使其在乡村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同时,要紧扣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谋划和前瞻布局城乡融合示范点,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人才愿意上山下乡、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人才“血液”。

二是提升产业对接的针对性。我们知道,“区域经济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业同构,同质竞争’”[4]。有鉴于此,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也要做到因地制宜。通过提升城乡产业对接的针对性,提高城乡分工水平和宏观经济效益,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城乡双方都是受益者,二者既可以共享城乡产业对接、融合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也可以合力把“经济蛋糕”持续做大且公正合理地分好。关键是要有效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产业链条的节点对接和链条互动。此外,还要深入挖掘城乡产业对接的比较优势,将乡村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主体城市的产业优势对接起来,通过延伸城市产业链不断促进城乡产业对接的点及面。

三是创新乡村价值实现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资源要素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都需要创新其价值实现机制。乡村地区作为一座有待开发的资源富矿,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展现价值,就要增强市场理性意识,利用好市场杠杆,将政策支持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此,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乡村产业、农业“走出去”。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推动广大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新时代农业经营者转变,从而解决好乡村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乡村产业的层级和质量效益。

(二)挖掘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功能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为了发展乡村,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乡村,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除了挖掘乡村振兴的经济意义外,也要挖掘乡村振兴的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功能。要不断优化城乡各种要素配置,培育壮大各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借此推动农村产业形态发生“蝶变”,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激活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也就是说,实现乡村振兴既要“硬条件”也要“软配置”,唯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重视生态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持续释放致富动能。

一是重视乡村的生态价值。长久以来,“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为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12]其实不然,我们对农村所蕴含的生态、经济及文化等多重价值的认识仍很片面,这需要我们放下工业理性的傲慢来认识农村的多维存在价值。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更要主动挖掘乡村生态价值的时代内涵、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中缔造更健康的美好生活状态。

二是延续尊祖敬宗睦族传承。某种意义上说,乡村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聚落,其更深层的意义还是人们的精神依托之地。通过回归乡村,人们可以实现落叶归根、敬宗慕祖等最为牵挂的生命关怀。保存好这一点,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才有“根”,才不会仿徨,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因为,经济价值可以量化,但精神领域的寄托则是无价的。因此,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视乡村的精神价值。正确的姿态是,乡村振兴必须要主动挖掘乡村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的价值意涵,注重乡村价值的传承与保护,并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从而使乡村价值得以充分释放。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多作贡献。

三是释放乡村的文化价值。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既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要让乡村留住乡愁,守护好人们的心灵故乡。新形势下拓宽人们创业致富的门路,要重视传承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开发乡村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旅游。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样板工程”,通过精选试点、塑造品牌,提升传统手工艺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而这既要重视对相关人才的保护与培养,也要给民间手工艺品研究经营单位以有吸引力的财政、税收、资金扶持政策等,努力改变民间手工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

(三)整体性分阶段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

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总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尚未根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也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亟须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用制度创新维护好农民权益。为此,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城乡融合的不足与短板,通过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分阶段探索扩权强镇,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平台,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抓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塑造乡村与城市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就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释放乡村的发展潜能。为此,可以从制度层面给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松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制度性地促进城乡各资源要素合理、高效地自由流动,为人们通往幸福之路夯实物质基础。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需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既要让其融得进城市,也要使其回得了乡村,为广大农民群众敢于“走出去”或“留下来”提供制度兜底。只有用制度保障好这一点,才能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下“定心丸”,进而使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事业中,为资本下乡、推进城乡产业对接提供群众基础。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好各项扶持与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振兴要重视基层治理,拓宽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农民更好地监督资本下乡带来的治理隐患,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和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杜绝基层“微腐败”,遏制“小官巨贪”的形成,使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推进村民自治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让基层治理在阳光下运行。要实现这一点,应继续推进扫黑除恶的力度、效度和精度,扎实建设好平安乡村。

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凋敝和衰败的基础上,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城乡共荣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13]。站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点上,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从发展全局、战略层面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标准,在产业对接发展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此,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此外,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缺少人才的乡村是无法真正实现振兴的。现实地看,只有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的发展预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乡村,解决好诸如“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等问题。同样地,要吸引更多人才愿意扎根乡村,就要“筑好梧桐树”,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

猜你喜欢

城乡价值融合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