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扬州地区蔬菜产业韧性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2023-01-04赵宇欣陈梦洁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5期
关键词:韧性蔬菜农业

赵宇欣 陈梦洁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1.研究背景

1.1 全球极端气候频发

2020和2021年交接之际,全国都笼罩在三股冷空气之下,降温幅度超过16℃。受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冷冬持续时间长、温度变化幅度大。江淮这一带气温“大跳水”带来的强烈冷空气不仅导致大风降温的极端天气,还伴随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的低温冰冻,以至于其成为21世纪以来最冷的“跨年寒潮”。入冬以来,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强寒潮”和“速回暖”让气温忽而跳崖式下降,开启严重冰冻模式;忽而飞行般上升,扰乱蔬菜本身的生长规律。受霜冻寒潮天气影响,露地蔬菜暴露在寒风雨雪之下,受灾严重,后期升温后极易腐烂。最冷“跨年寒潮”制约了本地蔬菜的生长。受此影响,本地菜上市量减少,蔬菜市场供应不足。

1.2 新冠疫情封闭管控扭曲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

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国疫情发展也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零星散发的特征,或将成为常态化。涉及疫情的相关区域严格实施封闭管理,居民生活物资供应受到阻碍,农蔬产品供给流动性降低。封闭式的管理导致渠道中断,受此影响,原本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严重扭曲,出现“菜农蔬菜销售难,居民菜品需求乏”的双向困境。当遇上春节等特殊节日,市民“菜篮子”需求大增,农贸市场、大型商超不得不加大外地蔬菜的进货量。而受寒潮天气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外地蔬菜的交通运输成本有所增加,部分外地蔬菜难以进入本地市场。诸如此类的多种因素助推了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甚至蔬菜价格翻多倍,且随着冬季生产、采收、运输成本增加而转入季节性上行区间。

新冠疫情和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补齐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短板提供了机遇,以实现蔬菜产业生产韧性、经营韧性、管理韧性、技术韧性。

2.蔬菜产业韧性发展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Strengths)

2.1.1 区域地理优势促进工农联动

扬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扬州各县区具有鲜明的农业区域产业特色,已经形成了绿色蔬菜、养殖水产、特色家禽、名优蔬果等优势农业板块,观光农业、数字农业与有机农业多种农业模式综合发展。其中绿色蔬菜产业属于扬州地区较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新兴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为蔬菜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因此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水到渠成。将工业生产经营理念与农业生产对接,农业和工业深度融合,实现工农联动。

2.1.2 农旅融合互动发展

依托大运河的自然生态资源,蔬菜基地采摘观光体验与生态休闲运动相结合的农旅融合互动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以绿色生态文化和健康养生文化为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引进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绿色养生等新业态,从而不断丰富传统蔬菜种植基地的固有功能,打造集娱乐度假、菜园观光、基地观摩、农耕体验等项目为一体的乡旅综合体。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融合,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传统蔬菜产业自我调整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2.2 发展劣势(Weaknesses)

2.2.1 农蔬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强势品牌支撑

蔬菜产品可替代性强,价值较低,本身具有严重的同质性。大多数蔬菜基地缺乏强势的名优产品。低附加值也导致了农产品本身价格低、盈利空间狭小的特点。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支撑。没有品牌支撑的蔬菜产品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蔬菜产业整体的收益。

2.2.2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突破困境

当前农业土地面积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成正比,这就决定了粗耕简作、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模式不再可行。在一定规模的耕地上,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技术,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升级。近年来诸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为蔬菜培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流程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深度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经营模式,借助大平台统一提供的育秧、植保、收割等多样化服务来解决小户分散经营办不了的事情。通过标准化蔬菜生产,为社员提供统一服务,包括统一蔬菜品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蔬菜销售、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资金支持。农民是核心、合作社是主体、公司是“龙头”,合作社获得了技术、市场、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支持,传统农户获得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各部分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其在农业抗风险方面具有强生命力和高韧性。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规避集约化发展中“谁来种地”的问题,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2.3 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

2.3.1 消费者新型需求精细化

冬季突如其来的极端寒潮使得蔬菜遭受大规模冻害,市场供不应求,直接威胁老百姓的“菜篮子”。蔬菜作为重要的民生商品,理应保证其供给的灵活性、价格的稳定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消费者新型需求的精细化发展态势推进传统蔬菜产业向数字化、集约化、精品化、韧性化转型,促进蔬菜农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2.3.2 数字科技助力智慧农业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发展“互联网+”数字农业成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内在推动力,“不靠天吃饭,而按云计算”的新农业生产模式将在蔬菜产业中大放异彩。依托云种植技术、数字农业智能控制技术、自动播种技术、植物自动生长系统生产技术、温室工程设计等技术,打造一整套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精准控制、智能调节、动态监控。在不受天气、土壤等限制条件下,有计划、可控制地生产出安全、营养的高品质蔬菜,颠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被动局面,使农业生产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化、标准化产出。

2.4 发展威胁(Threats)

极端天气频发危中求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寒潮、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扰乱蔬菜本身的生长规律,导致蔬菜不同程度地受损,直接影响了其商品性,造成大规模的减产,使蔬菜产业呈亏损状态。这充分暴露出传统农业气象预警服务工作不足、农业模式传统、农业设施建设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的缺陷。因此应该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加强蔬菜产业生产韧性化、技术韧性化、管理韧性化建设,带动脆弱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实现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建立起产业发展、管理治理、农民参与、科技创新多维度、强韧性的发展结构,发展其自身调整能力和修复能力,使蔬菜产业在不断适应极端情况、多样变化中实现创新与转型升级,以期实现蔬菜产业振兴的目标。

3.蔬菜产业韧性发展建议

3.1 产业发展韧性化

3.1.1 主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在农业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下,科技创新驱动构建具有产品安全性、资源节约性、投产高效性、环保绿色性的新型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借助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与特色,强化科技技术支撑基础,加速产学研合作,最终开辟“企业开路,科技驱动”模式和“政府力量,党员引领”模式。

3.1.2 强化特色蔬菜品牌效应

扬州地区不乏一些优势蔬菜良品,其中具有地方特色且广为人知的产品开发潜力巨大,具备形成品牌优势的条件。挖掘扬州地区蔬菜基地的优势品种并加大对它们的宣传力度,将其包装并打造成特色蔬菜品牌。借助诸如中国蔬菜博览会等展览会、蔬菜单体品牌推介会、网络名人宣传效应、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品牌打造活动来宣传优质蔬菜,提高扬州蔬菜基地品牌的影响力,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

3.2 管理治理凝合聚力

质检部门、气象部门、经管站多方协调配合,凝聚工作推进合力。政府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农业部门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维稳资金支持,完善人才支撑;气象部门为防灾减灾和“三农”提供完善的气象保障服务,协助园区建设供精细化气象观测的农业预警系统和农业预警平台,发挥田地小气候观测系统、智慧园丁农业监测系统的作用,以反映全区域的基本气候,便于精准利用好小气候环境条件;建设网络化的自动气象站,及时提供风向、风速、降水、温度、湿度、气压等农业生产气象因素的实时数据。通过多方力量整合的资源,自然形成管理平稳、资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集观光、体验、营销于一体的产业园。共同组建蔬菜生产种植指导委员会,作为参谋与种植经营者的导师,给菜农和蔬菜种植基地提供专业建议。加强蔬菜产业链调研、收集、整理蔬菜市场信息,全面掌握蔬菜产业发展状况,了解行业发展和种植经营者的 服务需求,实时监控市场动态。建立蔬菜市场信息中心,做好信息发布与新闻宣传工作。

3.3 构建蔬菜从业人员新型劳动力结构

目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导致珍贵的土地资源被荒废,还大大地阻碍农业现代化转型进步。针对这一现象,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在创业补助和优惠政策支持下,强化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园、科研人员科技支撑,让农村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财富“蓄洪池”,让广大中青年群体致力于农业振兴的洪流中,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逐步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推动力,他们具有充足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思想观念、以农业为职业的新特点。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的田间课堂有助于改变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尴尬局面。同时充分利用老龄人力资源具备的潜在劳动力和丰富蔬菜生产经验,让老龄人口得以在家门口就业,发挥他们的余热。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简易便捷的微耕机械以及适合老年人作业的微型蔬菜种植机。开设田间课堂服务农民,通过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农民群体尤其是老龄人力资源真正学到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接受新思路;开设“田头训练班”,定期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由于外在环境变化暴露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与优化。综上来构建涵盖青、中、老年的新型劳动力结构,使农业生产的单位人效达到最大。

3.4 建设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生产种植、需求、市场价格、预期产量等等信息的平台,让农户掌握实时的市场行情,学习到最科学的种植方式,将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大数据平台”作为基础平台支撑,涵盖种植、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层面以及人口、企业、大棚、合作社等多维度。一方面,使得蔬菜的生产种植销售有迹可循,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和企业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打造“不靠天吃饭,而按云计算”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具有“高科技、高集约化、高附加值”的新型数字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粗犷、靠天吃饭的现状,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安全、高品质的蔬菜。

结语

在农业转型的政策提倡下,一方面,解决传统农业受季节、土壤等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稳步应对季节性蔬菜供应和价格波动的问题,以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需求;另一方面,整合数字农业技术,转变战略发展方向,建设标准数字蔬菜农场,使蔬菜生产工业化、高效化、集约化,使农业单位生产人效最大化,赋予农业新动能,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愈加频繁的现状,疫情风险也虎视眈眈。加强蔬菜产业生产韧性化、技术韧性化、管理韧性化建设,提高蔬菜产业抗风险能力,进而带动脆弱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力抵御自然力,进一步筑牢抵御突发风险的防线,让我们的农蔬产品更具“韧性”,最终实现人力与自然力共振。

猜你喜欢

韧性蔬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