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2023-01-04曹虎春付庆川刘晓英张娜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虫植物保护生态农业

曹虎春 付庆川 刘晓英 张娜娜

(潍坊市寒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潍坊 261100)

引言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需求,在保证农田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稳定提升农田产量,避免农田农作物不受到病虫侵害,进而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为有效推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就应充分重视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使国内农业生产朝着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1.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定位与价值

1.1 定位

农业科技人员运用跨学科工艺技术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范治理,植物保护关键技术涵盖植物生理学、农作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为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各行各业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融合多重手段,进而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清理。

1.2 价值

国内目前对于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用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保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开始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农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底层支柱性产业,贯穿于经济链中的每一项环节。农业发展作为民生基础,必须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产业进行密切配合,在相当完善的资源配置系统模式下,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在此期间,农业生产管理离不开成熟的调度方式,更需要辅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

其二,与传统农业病害治理方式不同,利用植物保护关键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农业化学药剂对土壤的二次污染,保证农业食品安全等级。凭借数据分析库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按照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条件拟定其生长模式,结合专业知识精准获取农作物所需的最佳生长环境,提升农作物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2.1 “三诱”防虫技术

“三诱”防虫技术主要分为光诱、色诱以及性诱这三类植物保护关键技术:

在生态农业建设植物保护关键技术中,植保技人员常用光诱防虫技术。害虫具有趋光性特征,种植人员利用杀虫灯吸引害虫,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生产要求,也可确保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满意度。在光诱防虫技术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结合农业害虫的各类特点,对杀虫灯光谱范围进行设定,并在灯下安装害虫回收袋。技术人员一般会将被杀虫灯杀死的害虫投喂给蛋鸡等食虫类动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食虫类动物的饲养成本。

色诱防虫技术则是通过一种特制黄板诱杀害虫,这种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对果蝇、蚜虫等趋黄性较强的害虫非常有效,一般在白菜生产基地的农作物保护工作中得到非常有效的应用。我们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发现,白菜生产基地的黄板一般可以诱杀将近400只黄曲跳跳甲,害虫数量约在100-200只左右。色诱防虫技术操作极为简单,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毒无害并且其生产成本相对来说较低。由此可见,色诱防虫技术效果极佳,并且更为适合应用于大面积虫害防治工作中。在色诱防虫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植保人员应尽量将黄板位置放在高于植物的10cm位置处。由于黄板防治范围在15m2内,所以果园在应用黄板技术时,必须尽量在每棵果树上方放置一块黄板,确保达到良好的害虫防治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性诱防虫技术是以人工方式阻碍成虫交配,减少害虫虫卵排放量,以此达到生态农业害虫防治、综合方式目的。从实践层面来看,性诱防虫技术对烟青虫、小菜蛾等虫害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在性诱防止周期中,技术人员采用小菜蛾性诱剂,能够捕杀大约800只成虫。因此,在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中,性诱防虫技术选择性较高、绿色环保、对生态区域系统内的益虫不会产生过多影响。虽然性诱防虫技术非常有效,但是性诱防虫技术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并不明显。至害虫防治区域中。诱芯需要存放在玻璃或者是塑料材质类容器中进行存放,不仅需要对其温度环境进行控制以外,还应注意避光。不同种类的诱芯其有效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诱芯有效期为90d,农技人员需要定期替换诱芯,确保性诱防虫技术达到良好的防治成效。一般来说,植保人员发现种植区域内的粉虱开始成虫,就可以放丽蚜小蜂。一般每667m2放蜂1万头;单株粉虱成虫超过5头时,可用药剂防治一次,压低基数,施药一周后再放蜂;棉铃虫以及菜青虫等害虫的防治,一般都是在其卵孵化盛期喷Bt (200IU/mg) 乳剂200倍液喷雾。

2.2 无病种苗技术

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应用,通常也会体现在农作物的培育以及养护工作中。采购的种苗要严格检疫检查,确保使用无病无虫的健康种苗。我们一般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会结合种植区域当地季候以及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确保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农作物进行栽培种植前,技术人员需要对农作物种子做好相应的筛选以及处理,确保每一粒种子饱满均匀,在农作物种子处理期间,合理调试处理温度,处理温度较高会对农作物种子造成损伤。另外,技术人员在对种子进行漫种时,55℃温水浸种10-15分钟,或50℃温水浸种20-30分钟,当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拌,再浸泡6-8小时。技术人员必须确保每一粒种子被全面浸泡,这样能够有效增强种子的灭菌效率,同时又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的出苗率。另外,技术人员需要对菌种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农作物采用相应药剂能够有效预防真菌性病害。例如,植保人员为有效避免早春番茄病虫害,研究种植人员需要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使用3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2.3 细分轮耕技术

提升农业耕种技术,能够切实提升农作物在后期生长期间的存活率。农作物种植优良与否与土壤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养分与农作物的生产态势呈反比关系。对此,农作物种植者必须采用轮换种植方式,避免同一种农作物在同一片区域长期种植,进而导致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出现快速流失的问题。在农作物轮种期间,需要结合生态多样性原则进行考虑,确保农作物的种植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条件及其养分,确保农作物能够更为高效生长。例如,在早春番茄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为实现番茄安全、高质量生产,在农作物定植前对每亩使用胶冻样类芽孢杆菌菌剂10(20)kg和10(5)亿/g 枯草芽孢杆菌改良土壤生态微环境,预防土传病害。

2.4 科学培肥技术

为保证农作物生产质量,我国应加强生态农业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采用科学的培肥技术,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作物生长环境要素涵盖土壤养分、湿度以及肥料附加作用等,研究人员根据有机肥料的特性、生长规律以及土壤特性等进行施肥,利用栽培肥技术,使用各类有机养料以及肥料等,能够增强土壤内部微生物活力,增强农作物耕地肥力的同时,又能够起到提升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我们所常见的培肥途径一般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以及蚯蚓,其中蚯蚓培肥是农业土壤培肥的重要途径,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有机质地分解,释放出农作物生长所需要消耗的养料,并且能够使土壤变得更为输送,有利于农作物根部呼吸,待到蚯蚓死后,还可以成为土壤中的肥料,增加农作物种植土壤内氮的含量。利用科学采用配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弄作为产出比,这也是国内农业产品增收方式之一。

3.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管理对策

在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我国植物保护技术开始由人工干涉逐渐开始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我们根据以往数据能够发现,国内农业种植领域每年都会因为病虫害以及其他类型疾病,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30-40%。我国人口数量增加,对优质农作物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对农作物保护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传统植物保护技术来看,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能够从合理的角度对植物进行保护,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局面。在现阶段植物保护工作中融入科技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3.1 利用数据库技术做好农作物全程保护控制工作

就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规避,但却可以采用科学手段进行有效预防。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研究人员在采用植物保护技术时,必须秉承综合防治原则,做好农作物全程保护控制工作,利用数据库技术切实把握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植保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储存,针对植物信息进行筛选,进而优化病虫害关键技术实施方案,切实提升农作物的生长水平,增强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数据库在建成后,工作人员能够对植物生长情况、周期以及习性等进行记录,不仅实现农作物全程保护,还有效提升农作物的高质量生产。农业技术人员根据长期生态定点观测站,对农业区域的生物、土壤、水分以及气象等信息数据进行长期检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对植物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数据库技术为农作物全程保护提供信息归档、分类功能,摒弃原有文档归类方法。植保人员在调取某一植物信息时,不再需要去查找、翻阅大量的纸质文档,只需要利用数据库档案搜索即可,减轻植保人员工作量。

3.2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病虫害预测网络系统

植保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病虫害预防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不断缩小病虫害影响范围目标。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植保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病虫害检测技术手段,能够及早发现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隐患,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与当地植物保护中心工作协调配合,完成前期基层搭建,确保病虫害预测网络系统能够有网络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维护,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系统搭建,同时对植物保护病虫害预测系统进行统筹调度;其次,利用病虫害预测网络系统,定期对农作物检测结果数据进行采集并分析,切实提升国内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预测工作的精准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其预测工作的全面性;最后,各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积极引导农作物种植区域,建立植物病虫害预报与监测机制,将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当地农业服务中心,相关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根据农户所反馈的农作物种植信息,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程度,进而给出更为全面的植物保护方案,进而实现对各类农作物的动态化保护。

3.3 建立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应用示范区

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对植物保护其内涵并不了解,在日常农作物种植培育过程中依旧遵循以往经验进行行事,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当地农业服务机构应加强对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提高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的社会容纳度。第一,农业服务机构应让农业生产劳动者提升自我环境保护意识。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一批有毒蔬菜流入到农业市场内部,农业种植生产区域的土壤也会因此出现严重板结的情况,并且对周边水资源造成污染,当地河流湖泊赤潮频发,部分病虫害的抗药性也会因此增加。农业服务机构应向农户推行低毒农药的应用,为农户带来最新农药采购指南,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第二,为使生态农业发展深入人心,当地有关部门需大力加强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宣传,定期安排农村代表参与植物保护关键技术会议,由农村代表为周边村镇农户普及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知识,确保农业生产劳动者正确认识到营养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的重要性,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能够真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落实;第三,农业服务机构应积极建立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应用示范区,对村镇周边农民进行植物保护核心技术培训教育,让农业生产劳动者能够充分掌握植物保护核心技术要领,同时也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基于生态农业建设背景下,我国应加大对植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以安全、环保作为植物保护关键技术实施的最终目标,确保国内农产品质量以数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我国农业生产劳动者谋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生产劳动者应正确认识到植物保护关键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并且在日常农作中引入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农副产品整体质量,为国内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奠定优良的基础。

猜你喜欢

防虫植物保护生态农业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陕西宝鸡千阳县南寨镇:防病防虫保增收
虫子又多了!棚室防虫有妙招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一种越夏小黄瓜防虫的新技术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