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对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指导意义*

2023-01-04彭斯伟李金益

光明中医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医学流派精华

范 凯 王 凯 宋 敏△ 彭斯伟 李金益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璀璨历史文明的精粹,承载着中医学几千年来的辉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鲜明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医药文化繁茂丰硕的外在表现,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意义[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也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传承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涵盖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突出了对其内在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挖掘及运用,亦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文基于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含义的深入探讨,旨为促进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进一步发展。

1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征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术流派意为在中医学的同一个学科中,或因不同的指趣、迥异的理念、独特的医技以师承而生的学术派别,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群体性特征。学术流派是推进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对中医文化的兴盛起着至重关键的推动作用[2]。学术流派的形成需要由著名的代表医家、独到的学术思想主张、特色的诊治方法及代表著作、显著的治疗效果、清晰的传承脉络等学术特征汇聚而成,并借以对中医学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理念的不同认识而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对中医学术流派的探索研究,为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其天然内在的代表性。随着学术流派建设发展的不断标准化、规范化,各家学者对学术流派认识的逐步深入与完善,形成了以当代64家学术流派为主的历史新局面。

2 传承精华对学术流派的指导意义

2.1 强调传承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而传统文化亦是中医学发展的源史。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3]。中医学启始于《易经》,其中涵盖着古人对于掌握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智慧与方法,并在先、后天八卦的形成基础上延伸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道德经》中阐述的“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及《礼记》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中“阴平阳秘”“阴阳自和”的学术思想,反映了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之间内在联系。这些文化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由古至今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背景,都为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形成与历史变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路径。

2.2 理解传承的必要性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受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促进,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其意在于探究生命整体的运动平衡状态。这相比西医学单纯阐述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形态及功能的形下性科学而言是具有不同的[4]。因此,历代医家通过对于同一病症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结合当时的地域特点、文化习俗及政治经济背景,在学术思想上不断衍生出新的认识,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以此推崇[5]。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学术流派的发展亦是中医学不断扩充凝聚的过程,其二者法起一源,深刻认识到传承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了解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目的及方向。

2.3 甄别传承的选择性文化思想的推陈出新是动态中的不断发展,学术新思想的萌生也是经于先贤们成熟的理论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来的,如金元四大家各学说的形成。医者们在传承学习中获益的同时也承担着更新、荟萃的历史任务。《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该条文中记载到病患因误治后出现了不得痊愈的情况,而后通过医者对病症发展的辨证思考,纠正了固有观念的思维定式,找到病症不除的关键,最终治愈患者,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新观点、临床实践上的新方法。因此,在传承的方法上不能只是僵化地溺于旧闻而不重视有价值的自我学习,也不能过分的革故鼎新而摒弃原有的知识精华,应时刻保持着“扬弃”的治学精神,才能使中医学术精华在传承过程中高水准地体现出来。

3 守正创新对中医学术流派的指导意义

3.1 守经典 宗正理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中医诊疗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经典医籍的“温故而知新”,而经典学习在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意义[6]。学术流派的发展虽呈现出“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的状态,但追本溯源,经典理论仍是学术流派发展的基础。在中医骨伤科学中虽以治疗外伤疾病为主,但对于中医经典理论在骨伤疾病方面的认识也同样重视,如明代薛己所著的《正体类要》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充分体现了脏腑气血学说在外伤诊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促使医家们在此基础上合书著成了《医宗金鉴》。故《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到:“骨伤一科,前此传书极少,薛氏书独有之,清修《医宗金鉴》伤科之书,即取于是,其功亦未可没也”。这对于当代13家骨伤学术流派的学术起源、发展宗崇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注重对经典医籍的回顾,再结合临床上的实际运用,以达到融会贯通、于理论付之于实践的合璧。

3.2 守技艺 纯正方法“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家学渊源是学术流派形成的基础,并通过不断的术业专攻而各具特色。现阶段中医的传承学习虽以高校培养、住院规培为主,并以师承学习、家族继承作为补充的协同模式下发展,但师承模式仍然是中医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模式[7]。如在中医骨伤科中正骨理筋手法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特点在于操作于体表,而奏效于筋骨,徒弟为了达到手随心转,触机以巧,运力通透,内外互应的技艺要求,使师傅更适于面对面、手把手地带教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手摸心会,心授口传的跟师学习,达到手法操作技巧的纯正,以提高领悟与掌握能力,促进思维活跃,建立并增强创新意识[8]。

3.3 守医道 端正态度“精于其术,必诚其道”。中医学术思想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光限制于诊疗技术的掌握,更要涵盖到医道文化的参悟。中医学术流派的济世传承,亦是对中医医道文化的映射[9]。中医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融,溯于汉朝而沿袭于今,因而形成了以崇尚“仁心医术”为标准的医德观念。而医道亦是“至精至微之事”,若要成为一名“大医”,医者不光具有卓绝超群的医技,更要有高山仰止的道德修养及兼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此外,“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尚理念,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此类名言的家喻户晓亦可体现出传统文化对师道的尊崇与推广。而师承教育模式亦是中医特有的文化学术现象[10]。在这之中,“择名师”以为重,“承师德”更是重中之重。

4 把握好学术流派发展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4.1 避免事物发展的主观性目前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虽然已有了明确客观的前进方向,但对于每一位学术流派的传承者来说,还需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止出现对问题的片面性认识。为此,应明晓以下相关问题:①当前流派特色是否鲜明、传承形式是否多样化、传承效果是否做到保证“学术精华”的价值;②学术流派的人文背景是否突出、学术流派当前的发展与其核心学术思想的传承是否出现断层及偏离现象;③术传承项目创新研发技术理念是否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靠的安全性、较之现有的理论技术相比是否具有显著的特色;④传承人员的遴选、考量方法是否足够规范、合理。基于以上几点,既可为中医学术流派的评定标准,亦可为当前做好传承发展工作的指导标准,以激发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活态传承性。

4.2 强调挖掘精华的现实性传承,传的是学术精华的理论依据,承的是技术方法的实际运用。文献的挖掘,始终是做好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工作的必备要领。青蒿素中科学价值的成功发现,与对文献精华谨慎详细地挖掘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挖文献,强调的是理论贡献;挖文献的过程就是如何系统、有效地保存、完善学术理论的价值并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献的内容做到分清层次、明晰立意、补充完善。掘精华,突出的是特色,主要包括地方特色和技术诀窍。在中国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学者们基于历代医家在“疫病”方面所总结的防治经验,相继研发了一系列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方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1]。正确的认识到“挖掘”的重要性,对于学术价值的探索与传承历史的发杨有着正确的现实指导意义。

4.3 把握传承创新的同一性守与变,代表着传承与创新。传承是为了让中医学术精华源远流长;传承是学术流派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根之木。创新是为了让中医学术精华永葆活力;创新是学术流派发展的动力,离开创新谈传承,就是无薪之火。强调传承,不是刻板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让创新“一成不变”。加强创新,更不是盲目的揠苗助长、标新立异,让传承“不守方圆”。要充分利用二者互根互用、彼此贯通的存在关系,在守住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将中医精髓特色与西医优势领域交汇融合,以变化出新的表现形式,并释放出中医学术精华的巨大潜力。传承是创新的根基,据守而变则不离其宗;创新是传承的未来,依变而守则秉古博今。以传承拓展创新,以创新发扬传承,在举足并进的绝对共性中遵循道法异别的相对个性才能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兴盛发展离不开学术流派的枝繁叶茂、百花齐放。深刻理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意义,让学术流派的发展道路稳步向前迈进,使中医学的宝库更加瑰丽夺目。同时,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在当今世界不断的大放异彩,也日益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重任。因此,中医学术流派的蓬勃发展,势必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前进脚步。把握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关键要素,让中医学术流派的精华丰富地体现出来,让中医药文化的运用价值全面地展现出来,为繁荣中医学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学流派精华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精华”之说欠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