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初步尝试

2023-01-04聂鑫周石王黎洲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聂鑫,周石,王黎洲

1.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贵州贵阳 550004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以积累与实践专业知识为培养模式,在读期间,学生应参加职业医师考试。 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应开展临床实践,还应熟练掌握工作内容、操作流程等,对于专业领域知识,还应充分掌握,在毕业时,其可达到住院医师水平。 因此,应加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与培养住院医师衔接,促使专业技能有效提高,提高实践能力,且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该研究以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特点为基础,在临床技能、设计课题进度、带教模式等方面实施改革,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学科特点分析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涉及领域有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普通放射学、超声医学、核医学、核磁共振成像、介入放射学等[1-3]。 随着近年医学影像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青睐。 影像检查及诊断包括功能成像、解剖成像,以解剖成像为基础,由此可见,人体解剖、人体病理均与影像学存在密切关系,解剖结构变化为影像学变化基础。所以基础学科及基础实验将成为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2002年,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超声影像科建立了病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并提供交流场所,培养出多名研究生。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不断变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随之变化,详细变化如下:①第1 个变化。 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第1 个变化为学生在入学以后便进入规培科室,在学年末参加职业医师考核。 在此培养方案中,研究生在科室中开展实践学习的实践提前,学生与导师的交流空间得到扩展。首都医科大学在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调整过程中,与该科室学科优势相结合,取得一定应用价值。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整内容应包括基础课学习、规培任务安排、基础实验的参与、课题设计及创新能力。其中培养研究生临床技能方法如下:研究生在入院以后,前4 个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影像科工作流程,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参与,内容有录入就诊者信息、书写诊断报告书、夜间急诊接诊、常规影像设备操作等。 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培养方法如下:导师应开展动物实验进行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个人课题所需数据,在诊断全过程中积极参与,独立完成,掌握疾病发生、进程,且熟练掌握影像学变化。在第一学年后半程中,学生参与临床专业轮转学习、影像专业实习,积极备考执业医师。 研究生通过整理课题实验材料,开展课题写作。该校2018 级与2019 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专业研究生采用此培养方案,所有学生依照此方案严格教学,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做好开题准备,2018 级学生在学年结束时通过职业医师考试,并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书。

②第2 个变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第2 个变化为前移研究课题的开题时间,为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入院实习中完成课题研究。开题设计时便能够获取有关研究数据、文献、资料等。 该校2018 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思路清晰, 目的明确,取得了专家的好评。 该校2019 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完成了开题工作,成绩优异。

③第3 个变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第3 个变化为学生的硕士论文答辩时通过住院医师的第一阶段考核。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住院医师的第一阶段考试的内容广泛,涉及各领域,由核医学、放射医学、超声医学组成,其考核方式有病例分析、技能考核、理论考核,涉及内容有心脏、浅表器官、妇科、腹部。 我国各医院影像科均具有自己的特长,应结合自身特点,将学生安排到相应医院进行学习。

2 采用导师制、分层带教开展教学

在三大教育模式中,导师制为重要内容。牛津大学在19 世纪便开始采用导师制,学生与教师密切沟通,并培养和谐师生关系。导师给予研究生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与2014年教育部等6 部委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并轨培养,毕业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的要求保持一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时,应将导师制放于首位,学生的入院到毕业教育中,导师参与学生德育、生活、学习、选择工作各环节,与学生共同面对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导师制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过程中,采用分层带教方法,包括导师指导、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病理等基础学科指导老师指导、固定教室临床带教、学生间传帮带、不同医学院学生互相促进,详细如下:①导师指导与导师指导小组指导。导师指导与导师指导小组指导表示由教师与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工作汇报,由教师与指导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沟通与交流。学生在汇报课题时,教师与指导小组应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并结合课题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指导,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和导师采用微信沟通、邮件沟通、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导师指导与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的内容有设计课题、实施课题、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指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等[4-6]。

②结合规培基地安排,固定临床带教教师。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固定教师临床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实施一对一教学,提高带教人责任心,结合学生优点与缺点,因材施教,纠正缺点,强化优点;加强学生质量评估,实施理论知识指导、技能指导;同时,在固定教师临床带教方式中,带教老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固定教师临床带教方式,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工作,了解学生的报告记录,详细检查,辅助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在导师夜班时,学生需跟随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应熟练掌握工作流程,熟悉临床工作技能,融入科室团队。

③病理指导教师指导。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课题时,往往涉及病理和超声相关性。通过专业基础学科指导教师、独立实验环境,提供给学生实施课题、实验过程、学术交流场所。 研究生实验时,以制作动物模型作为入手点,完成模型影响观察、模型解剖、模型取材、标本制作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观察镜下病理、脏器大体病理,初步掌握疾病组织学的观察方法、评估方法,并了解病理实验基本技能,同时还可建立病理和影像医学的相关性研究思维模式。 研究生在选择课题时,应重视研究方向延续性。学生在实验初期,指导教师、导师应亲临现场,参与学生实验过程,实施课题过程,分析实验中存在问题,对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及时调整。

④学生间传帮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以后,由学长带领,熟悉专业的环境与工作特点等。 工作过程中,由学长带领学弟或者学妹开展工作,传授经验,解答疑问,发挥教学学长作用。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除教师指导与引导课题外,学生间传帮带也能够体现出课题实施与学术交流。 在课题实验的实施时,学生采用学生间传帮带,学长在带徒中补充与完善课题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课题的整体思路,掌握实验方法。与其他学生共同实验时,学生间应彼此给予帮助与鼓励,互相促进学习。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学习,并大胆尝试,利用分层带教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学长结合个人学习经验,传授给新生,并给予指导与交流,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课题设计能力、答辩时的演讲介绍能力都不断提高[7-8]。

⑤不同背景学生互相促进。该院硕士点学生包括统招学生、在职研究生、基层单位进修生等,学生课题是建立在临床工作之上,包括医院特殊疾病影像学诊断、疾病筛查等。学生应在课题汇报中积极参与,在导师带领下,展示个人课题的进展情况,并锻炼表达能力,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学习与交流,确保个人思路不断扩展。

3 加强管理,协调发展

①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道德培养为基础,学生应求真务实,不仅应学会做人,还应学会做事。强调敬畏生命、敬畏患者和医学作用,要求学生明确其重要性,在患者治疗中给予关爱,并给予良好沟通,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优质、严谨、科学、全面的医疗服务,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协调发展。

②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一个培养目标为满足住院医师第一阶段水平,因此,在培养学生临床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在管理过程中,应保持严谨态度,做到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为了有效提高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应当重视临床实践,大量临床实践也被视为临床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9-12]。 学校为学生设置专用检查设备,由学生检查患者,采用固定教室指导,严格依照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生培养。另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及工作内容应由简到难,实现循序渐进的模式。除此之外,医院间应进行沟通交流,由学生到其他医院学习,有助于取长补短,提高综合能力。

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研究课题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十分重要,需规范完成。另外,学生还应重视培养科研能力,有效提高科研创新性。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时,培养途径可以多方面展开,如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完成个人课题,设计内容有动物实验、录入信息、收集资料等。 课题开展过程中,学生应着眼于临床中的实际,结合真实的实验数据,真实填写研究资料。

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被视为重要途径之一。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总结。 培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写作能力时,导师发挥作用,作为学生通信作者,除了指导文字外,也要教会学生写作的思路及方法[13-14]。可以以病例总结作为入手点,由导师选择疑难病例或者少见病例,学生实施随访与总结,继而书写个案报道[15]。 论文初稿书写时,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导师需实施针对性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学生进行修改。导师需认真修改毕业论文,在多次修改下,由学生完成论文书写。

4 总结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相通性。当前,我国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处于初期,各硕士点的培养模式已初步完成,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四证合一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不断建立健全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出临床、实验能力强、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实用骨关节核医学》书评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核医学教学中兴趣培养的方法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