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

2023-01-03曹渝祺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曹渝祺

内容摘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罗列意象的文本特征,指向了意象教学揭示主旨的策略,抓住意象特点、直观体验情感基调、从意象内涵的多重意义的角度整体把握诗情,以想象的方式体验意境,理解作品悲与乐的情感交汇,并深入体会其断肠之情。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悲与乐的结合 断肠之情

古典诗词中带有深刻的内涵,既包含有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心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也是在逐渐接触中华优秀文化。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其中的意象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因此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具体的意象客体。“意”与“象”是相互的,作者在诗中提及的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学生通过客观物象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感,跳过了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以及艺术化了的形象理解的困难,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诗人将主观情感蕴含在独特的意象中,解读诗歌内涵,理解其中的意象是关键一步。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着眼点在于理解意象的深层次含义,意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解读古典诗词的重要窗口。本文从意象解读的角度,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解读诗歌内容。

一.《天净沙·秋思》主旨分析

从《天净沙·秋思》的意象特征入手,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深层次的内涵主旨,诗人在其中呈现出来的悲与乐的交织的情感,体验由单独的意象排列组合而成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渲染的悲凉的氛围,以及感悟断肠之情的表达。

(一)悲与乐的交织

自古以来,秋与悲却结下难解的情感,在宋玉的《九辩》中提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开创了悲秋的传统。悲秋之意,由外界的景物的今昔盛衰的对比,人们从自然景物的变化中解读,当秋天万物萧索之时,引起古人的惊觉,唤起“逝者如斯”的无限感叹。《天净沙·秋思》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从题目中点明秋思,直接呈现出季节因素对诗人情感产生的激发作用。作者马致远在小令中选取了多种秋季独有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的秋日黄昏图,表达悲戚断肠的沉痛之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小令的前三句中罗列了三种意象,形成三幅图画,而每一句在情感基调上都保持着一致。第一句中“枯藤老树昏鸦”,选取了藤,树和鸦三种客观的物象,构成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意象,并且以“枯”“老”“昏”作为修饰词,这不仅是眼前所见到实际的景物,同时也反应了诗人心中悲伤的情感特点,传递着一种衰败,破旧的氛围感。“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物象组合,一反第一句中呈现出来的悲凉感,反而更多带有一种烟火气,相对说比较明快的节奏。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与第一句相似,选取了客观物象,并且以相应的形容词来凸显其承载的情感特点,都是冷色调。因此冷色调与暖色点相互交错,与情感色彩相对应,形成由哀情到乐情再到哀情的变化,形成起伏交错。

开篇中交代了诗人秋思的原因,受现实因素的影响,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乡,浮现出温馨的画面,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很快被拉回到现实中,“古道西风瘦马”这个意象,相较于前面呈现的现实物象来看,悲伤层次加深,“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种昏暗的,阴沉的,而“古道西风瘦马”就更带有一种荒凉,凄清之感,这种悲伤层次的加深,与前一句中“小桥流水人家”中呈现出来的人间烟火的温暖感相关,这种美好的的想象的瞬间幻灭之后的悲情会更加深刻。“夕阳”此时点明黄昏时期,“断肠人”点明此时作者此时的处境,“在天涯”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哀情的延续,这种悲凉之感的循环,但又含有诗人的无奈之感。羁旅他乡的游子的普遍心态,表现这样的情感共鸣。在哀情与乐情的相互循环中,最后以断肠人收束全文,这样的富有乡村烟火气息的温暖场面与诗人的情感特点形成反衬,反而加深了这种凄凉之感。

(二)意象罗列,文本留白

抒情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以更少的篇幅包含有更加深刻的感情,留有更多解读的空间,使得诗歌更加意味深长,意象的罗列,从意象特征的统一性体会诗歌总体氛围,读者通过将物象加以组合,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还原文本图景,填充空白之处。“昏鸦”与“枯藤”“老树”形成一幅画面,“昏鸦”依附的地方是“老树”和“枯藤”之上,是栖身之所,“人家”居于“小桥”“流水”之上,“瘦马”在“古道”“西风”中奔走,意境中带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自己可以依附或是归属的地方,而诗人却是独自一人,凸显出诗人独自一人的孤单。小令中,作者采取了意象并置的形式,构成不同的画面,没有动词等连接词,只是将画面中物象呈现出来,而这些物象是怎样排列的,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昏鸦”是动态性的环绕“枯藤”飞翔,还是依附“老树”之上,“小桥”和“流水”在“人家”门前,显得更加温暖,却是与整个意境呈现的情感基调不符,或者这样的“人家”是也只是荒废掉的老房子,在“古道”上行走“瘦马”,是被羁旅之人牵着还是骑着。这些意象的联结方式在文本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在为小令留下空白,供读者想象,虽然整篇小令只有二十八字,但其中构造完整的意境,结构上起承转合,情感逐渐深化,循序渐进。

(三)解读“断肠”之情

诗人的情感上升到最高处,在于诗人点出“断肠人”,将前面构造的画面中的出现的物象以及秋季的凄凉萧索之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断肠人”的悲情感层次也有所不同,其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羁旅在外,饱经风霜之苦,元朝时期,外族入侵中原,蒙古族统一了天下,并且在管理上实行了高压政策,马致远也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始终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穷困潦倒,在羁旅途中将积压已久的情感表现出来;有远在他乡,思念亲人之苦,“小桥流水人家”[4]勾起心中回忆,也有是诗人想象中的温馨场面,刺激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的情感不断浓烈,“瘦马”是在途中前行,但前行的方向却不是家乡的方向,离家乡渐行渐远的无奈之感;有前途未知的悲凉感,在“天涯”中飘荡,始终没有确切的归属,只能不断向走,去寻找出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停息,“天涯”的未知感代表着前路的迷茫与未知;还带有一种时间流逝的哀叹感。[5]叶嘉莹先生谈到,古人认为宇宙间存在阴阳二气,阴阳运行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3]因此由于世间万物不停运动变化,四季冷暖交替,形成四季的变化,重视季节变化与诗情相联系,当季节发生变化时,诗人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波动,也正因为如此,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景象以及鸟兽虫鱼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人们处在這样的环境中,心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引起心中的情感变化。秋季本是万物正在凋零的流逝,诗人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感知到时间在流逝,前路的迷茫。

二.《天净沙·秋思》教学策略

分析《天净沙·秋思》主旨内涵,从其意象的组合体会悲与乐的交织,以意象罗列的方式,体会其中悲凉的意境氛围,分析其中断肠人的多重情感特点。理解诗人深层次的情感,以意象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现结合《天净沙·秋思》文本内容从意象情感特点及多重意义角度把握情感内涵,并以想象的方式体验悲凉的意境进行教学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抓住意象主要特征,直观体验情感基调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因此把握诗词中的意象特征,能够初步把握整体的情感基调。从诗词的意象中的形容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分析诗词的情感基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多种意象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等意象有共同点,用相应的形容词来烘托氛围,这些词表现出来的气氛都与沧桑悲凉相关,进而来呈现出作者的消极低落的情绪。从动静方面来看,元曲中呈现出来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动中有静,静中含动的,“枯藤”“老树”为静,而“昏鸦”为动。“古道”为静,“西风”和“瘦马”为动,人与自然都融合在这一幅画面中,总体来看“枯藤老树昏鸦”[2]传递给读者以一种破败萧瑟之感,“小桥流水人家”[2]却是一种较为温馨和谐的山水人家图,最后“古道西风瘦马”[2],这里呈现出来了偏暗色调的景物,这种暗色调带给读者的感觉是一种深邃情感感受。这首小令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秋”,但从从作者的意象选择上看,也能够发现其中是在句句指代强烈的秋思。情感基调是由哀到乐再到哀的转變过程,同时,结尾句“夕阳”“断肠人”又将这种哀情作了升华,凸显诗人失意之感。通过意象的罗列构造相应的意境。以秋季的明显的天气的变化过程,衬托作者心中的悲凉,呈现出这样的离愁别绪之感。

(二)积累意象意义的多重性,整体把握诗情

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在与其他意象进行排列组合时,又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这是受诗人的个性化情感所影响的,带有个人色彩的内容。如《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这一意象,在小令中表现个人孤独在外的凄凉夕阳西下与“昏鸦”相对应,一方面点明当时的时间,另一方面,夕阳黄昏是一天中接近傍晚的时候,弥漫着一种忧郁悲冷的色彩,将诗人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更加幽深。同样表现这种孤寂情绪的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落日,是黄昏时期,是太阳落下时,落日与长河共同形成了一幅广阔的图景,此时诗人的心态是处于一种孤寂落寞之感,在这样广阔圆融的景物中,这样的情绪就逐渐融入进去,并消解掉了。除了表现个人命运的愁苦,还有表现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感叹《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6],万里夕阳,词人登高远眺,看到的是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正值夕阳黄昏时节,余晖暗淡,这种暗淡之景自然的带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带有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的景物。《渔家傲·秋思》“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征战的持续,归家日期遥远,内忧外患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关于“落日”这一意象的描绘,虽然都是运用落日余晖的色彩来渲染凄凉的意境,但是渲染的程度也是稍有区别的,有孤寂、有颓败、有荒凉,这些情感都是结合具体的意境分析出来的,也是诗人心境的体现。选取不同古诗词中相同的与秋有关的意象进行对比,突破了单篇教学中对意象的孤立解读,让相同意象在不同作品中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和内蕴得到了整体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和框架的建立。通过体验意境的对比的差别,在多样的意象组成中,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意境,进而体验古诗的深切情感。

(三)想象诗词意境,感受艺术张力

意象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一定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通过绘画或是语言描述的方式,感受诗词中呈现出来的丰富的画面。例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意象的排列组合,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的景象,境界大,气象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采取了意象罗列的方式,呈现多幅图景,又意象组成了意境,总体上的氛围呈现出悲凉的之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天净沙·秋思》中提及的意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于学生构建相应画面不会造成过大的困难,通过意象罗列组合,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整体色调相一致,便于体会其中的悲凉之感,形成了一幅画,一幅黄昏古道图,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孤寂悲凉,这种悲凉的意境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与诗人共情。如果单独分析每一个意象,学生就感受不了这种意境,体会不到这种情思,“小桥流水人家”[4],要结合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行理解,但从字面意义上想象也只能了解到这里描绘的温馨美好的画面,而忽略掉在这里的乐情实际上却加深了悲哀之感,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把握意境与情感,才能全面的把握诗人特有的内心世界,品味独特的情感。

以意象教学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次内涵,并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从意象的角度分析理解其内涵,并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帮助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编纂中心编.先秦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石了英.《天净沙·秋思》何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J].语文建设,2019(09):43-46.

[4]刘艳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析论[J].名作欣赏,2020(29):124-125.

[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无言相看当时月
天净沙·冬
天净沙·春
秋思
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天净沙·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