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酸刺痛试验在敏感皮肤评价中的应用

2023-01-03韩雨晴于佳王瑞赵金枫颜士玉盘瑶

中国化妆品 2022年12期

韩雨晴 于佳 王瑞 赵金枫 颜士玉 盘瑶

关键词:乳酸刺痛试验;敏感皮肤;表皮屏障功能;化妆品功效评价

01引言

随着适用于敏感皮肤的化妆品的不断发展,评价敏感性皮肤(Sensitiveskin,SS)的相关方法在化妆品功效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S在亚洲地区的女性中发生率为40%~55.98%,在中国女性中发生率约为36.1%[1]。在我国皮肤病专家共同发布的《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将SS定义为: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体特征[2]。国外对于SS的定义是皮肤对于外界因素呈现的一种高反应状态[3]。SS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其是涉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免疫炎症的一个复杂过程[4]。

《共识》中将SS的评定方法划分为主观评估、半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半主观评估是基于化学探头引起皮肤的刺激反应这一原理,根据受试者感受到的刺激大小对他们的皮肤的敏感程度进行评分。而乳酸刺痛试验(LacticAcidStingTest,LAST)是《共识》中提到的半主观评价SS的方法之一[2],同时也是目前评价SS的方法中认可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02研究方法

2.1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ofScience数据库,搜索有关使用、研究LAST的文章,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11月前。搜索的关键词为“乳酸刺痛试验”“敏感皮肤”“皮肤屏障”“lacticacidstingtest”“sensitiveskin”“self-perceivedsensitiveskin”和“epidermalskinbarrierfunction”等。检索文献类型:综述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

2.2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根据文章题目和摘要,选择涉及LAST的相关研究以及其参考文献。

排除标准:研究目的与该文内容无关的文献;观点陈旧或重复性研究的文献。

2.3资料提取

初检后获得关键词为“乳酸刺痛试验”“lacticacidstingtest”的文献116篇,按照发表时间倒序选取关键词为“敏感皮肤”“皮肤屏障”“sensitiveskin”“selfperceivedsensitiveskin”和“epidermalskinbarrierfunction”的文献107篇,通过其他资源途径获得的文献53篇,共收集相关文献276篇。在去重、阅读题目及摘要后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共收集185篇。对初筛后可能符合标准的185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43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03结果

3.1乳酸刺痛试验的发展历程

1977年,Frosch[5]等人最先设计出LAST,用于筛选出易感受到皮肤刺激的人群。最经典的LAST方案是首先在室温下涂抹50μL5%或10%的乳酸于鼻唇沟及任意一侧面颊,从计时开始分别在2.5分钟、5分钟和8分钟的时间点询问受试者的感受,然后按4分法进行评分(0分为没有刺痛感,1分为轻度刺痛,2分为中度刺痛,3分為重度刺痛),最后将分数相加。总分≥3分,则为LAST阳性。

由于LAST的结果是根据受试者的主观评分得出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客观、标准,一些试验经常会结合其他测试共同作为评价SS的依据。最先与其他测试结合是在1998年,Seidenari[6]等人将10%LAST的评分、受试者的问卷调研以及无创仪器测试相结合,发现SS的经表皮失水率、pH值相对高,而水分、皮脂的含量相对较少。在2002年,基于亚洲人使用化妆品后上报的不良反应更多这一情况,Aramaki[7]等人使用浓度为10%的LA结合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结果共同作为评判的依据,发现亚洲人的皮肤对刺激物的渗透速度更快,刺激感受更强烈。因此,为提高LAST对于亚洲人的安全性,在2003年,Wu[8]等人首先提出将LA浓度调整为3%和5%。皮肤病患者的表皮屏障功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出于对皮肤病患者安全性的考虑,Tsuyoshi[9]等人在2018年将在皮肤病患者中进行LAST的LA浓度降为1%。

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员对LAST的方法做了调整,在不同地区会选择不同浓度的LA,询问受试者的时间节点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表1是对32篇文献中选择的LA浓度、地区、部位、作用时间、试验目的的汇总。研究者可以参考文献中的方法,根据受试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LAST的实际操作方式。

3.2乳酸刺痛试验在皮肤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表皮屏障功能是皮肤重要的防御屏障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表皮屏障功能混乱是引起多种皮肤病的主要因素[34]。LAST可以辨别由于表皮屏障受损导致的SS,并且通过受试者的评分评价皮肤敏感程度。

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充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吴琰瑜[14]等人为了研究玫瑰痤疮不同时期敏感程度的差异,使用浓度为5%的LA进行LAST,发现红斑期患者的皮肤敏感程度高于丘疹期,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局部血管明显扩张导致。手部暴露于亲脂性刺激物很有可能引起手部皮肤过敏,Schliemann[18]等人使用浓度为5%的LA进行LAST,筛选出现刺痛的患者,发现他们对于两种脂质刺激物的反应更敏感,且LAST可以预测出对脂质刺激物敏感的人群。LAST也可用于探究皮肤敏感性与特异性皮炎严重程度的关系,Tsuyoshi[9]等人使用1%的LAST,结合客观仪器测量和量表评分,发现特异性皮炎患者的LAST评分更高,且特异性皮炎越严重皮肤越敏感。软体动物传染在非洲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感染病,Melike[39]等人发现LA和水杨酸的混合溶液能有效判断儿童的软体动物传染。

LAST也常被用于评价皮肤病治疗方法的疗效,李艳飞[34]等人通过对比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使用噻吗洛尔和卡替洛尔联合他克莫司前后的LAST评分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发现二者均能明显改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导致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缓解皮肤敏感状态。黄迎玉[40]等人通过对比SS受试者治疗前后的LAST评分和经表皮失水率,发现透明质酸经微针注射以及外用对于修复SS的皮肤屏障是有效的。Zhang[33]等人对比了SS受试者使用新开发的乳膏前后的LAST评分和红斑指数等指标,发现其能够改善皮肤的敏感状态。Sabine[17]等人测试了一款保湿乳液对于玫瑰痤疮的疗效,使用15%的LA进行LAST,同时检测皮肤的水分含量、经表皮失水率等数据,结果表明此款乳液能够降低玫瑰痤疮患者皮肤的敏感程度。

3.3乳酸刺痛试验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消费者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化妆品研发人员针对SS人群推出适用于敏感皮肤的化妆品,其主要是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发挥功效,以此提高皮肤对于化妆品的耐受性。因此,可以在受试者单次及多次使用化妆品后,通过LAST结合其他测试对产品的功效或护肤习惯进行评价。

清洁、保湿、防晒是保持皮肤健康的基本三步,Stacy[13]等人让SS受试者持续三周不断重复这三个步骤,再比较三周前后的LAST得分,发现坚持这三个步骤可以降低皮肤的敏感性。袁超[19]等人为探究保湿剂短期内对LAST阳性者的皮肤屏障修复作用,发现短期内,保湿剂对LAST陽性患者皮肤屏障的影响为增加皮肤水分含量、降低皮肤的经皮水分散失量,对LAST刺痛的改善不大。为探究透明质酸修护膜与保湿修复霜辅助治疗SS效果,李娜[20]等人对比了受试者在涂抹样品前后的LAST得分和经表皮失水率等数据,发现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能促进皮肤屏障的恢复。Hiroshi[41]等人对比SS受试者使用神经酰胺前后的LAST评分,发现神经酰胺可以减少由LA引起的刺痛感。张圆瑾[42]等人对比SS受试者使用含有当归、紫球藻的新型功效性护肤品前后的LAST评分和红斑指数等数据,发现其可以改善SS受试者的面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效修复皮肤屏障。宫建辉[43]等人使用LAST筛选出LAST阳性受试者,发现受试者食用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果味饮品后表现出皮肤发红程度降低、皮肤水分含量提升、皮肤弹性提升、经皮水分散失量降低,且能够有效修护皮肤屏障。

04总结与展望

皮肤屏障受损是SS的一大特征,而LA可以灵敏的辨别由于皮肤屏障受损所导致的SS。LA具有分子量小这一优点,极容易在皮肤屏障受损后经皮渗透,刺激真皮层中的无髓C类神经,进而产生刺痛的感觉。LAST作为评价SS的一种半主观评价方法,操作简便,应用广泛。最经典的LAST是使用10%的LA,但不同地区的人群对LA的耐受程度不同,在欧美地区进行LAST时通常情况下仍然使用10%~15%的LA浓度,而在亚洲地区进行的LAST会按照研究需求和受试人群选择1%~10%的LA浓度。在今后的实验当中,应当考虑到不同受试者人群的皮肤特点,并有针对性地修改LAST中LA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导致皮肤敏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屏障受损、神经血管反应、免疫炎症等,而LAST只适用于判断是否为SS,无法准确区其SS类型。其一,LAST无法检测出皮肤屏障完好的SS。皮肤屏障受损只是SS的众多表现之一,但也存在一部分SS的皮肤屏障完好的情况。考虑到LA的作用原理,皮肤屏障完好的SS无法感受到刺痛感,可能会被误判为健康肌肤。其二,LAST无法区分血管性反应型SS和皮肤屏障受损型SS,由于二者都会对LA产生刺痛感,所以单独使用LAST无法对其进行区分。综上所述,LAST不适合单独作为SS的判断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综合考虑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SS类型,选择多种判断方法并结合LAST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