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
——基于农村学校视角

2023-01-03王艳娜梁意钰吴政南

南方农机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王艳娜 ,梁意钰 ,吴政南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当前,我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大批农村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乡打工,从而造成这些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农村,形成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有相当多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一系列的异常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未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埋下隐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农村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主体,应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从根基、细节、实践层面落实心理教育引导的工作,采取多措并举的有效策略,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儿童阶段是个体人格塑造和心理机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确立,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使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尔·卡特说过:“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失父母(一方或双方)关爱环境下,普遍缺乏完整、有效、及时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性格缺陷。留守儿童一般由年迈、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祖辈抚养,长期远离父母,平时与父母见面、沟通较少,早早就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形成内向、孤僻、自卑、敏感、自私的性格特点。他们对外界及自身缺乏理性认识,对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思想上容易偏执,行为上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叛逆倾向。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他们更倾向于逃避现实,表现出厌学、逃学、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2]。

2)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一方面由于自身性格存在敏感多疑、自卑、自私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身边缺少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对象,再加上对他们实施监护抚养的祖辈对孙辈的教养方式通常游走于放纵与娇惯之间,使得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他们不善表达、不懂控制情绪,对他人的言行往往过度解读,在与他人交往之时常常充满警惕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他们朋友越来越少。有些在学校遭遇排斥和歧视,甚至校园霸凌,这更加深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和抵触。

3)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受当前用工形势的影响及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在农村依然存在“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出身论”。存在这样观念的家长对孩子文化学习、道德教育并不上心,经常利用物质方式来弥补平时父母亲情的缺失。这使得留守儿童缺乏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盲目攀比物质条件,甚至认为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就是自己未来唯一的出路。这样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以谋求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或以消极、不思进取的心态应对生活,形成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3]。

2 农村学校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的策略建议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们心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地方,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2.1 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教育体系中

目前农村学校较多持有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片面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学校要认识到,在农村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成为科学家、白领精英、工程师、专业匠人,但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父亲、母亲、自己孩子的教育启蒙者。因此,学校要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教育体系,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挖掘孩子的长处,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身上的积极品质,让他们在积极教育环境中养成积极的人格,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未来教育子女的重担。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幸福课程教育和体验活动,通过案例分享、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沉浸式教学、团体辅导和课外活动拓展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应对人际关系和人生挫折,如何去体验身边的“小确幸”、提升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自信自尊、自爱自律、勤劳勇敢、情绪调控、诚信友善、人际交往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征文活动、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团队、个人项目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和同伴们讨论辩论、合作分享中产生共鸣,形成积极的性格品质[4]。

2.2 将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农村学校需将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课余生活指导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落实“科科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推动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大力拓展德育阵地,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融入新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2.3 培养综合素质硬、专业性强、师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农村学院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扩大教育投入,采用定向培养、公费培养师范生、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多种政策吸引优秀师资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丰富农村学校教育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强化对全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指导技能的培训,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内训和外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提升教师心理教育、心理问题识别、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对学生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有效性[6]。

2.4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服务

首先,开设心理健康课,确保一周两节以上的课时,通过生动活泼的视频、案例等向孩子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式,引导孩子们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的手段化解自身的心理问题。其次,设立心理咨询室,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心理健康班会,安排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值班,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定期谈话咨询、疏导,并及时与其家长沟通,指导家长配合心理引导工作。最后,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投入,建立心理游戏减压室,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减压放松、调整心理状态。

2.5 积极开展特长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放学早,孩子们有很多课余时间却不知如何利用,因而较多的孩子沉迷于电视、游戏。学校可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特长教育,针对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的潜力,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获得内心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学校需要引进和培养特长老师来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类特长课程,定期举办特长比赛、汇报表演等活动等激励儿童学习特长的兴趣和持续性。

2.6 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改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及行为失调,促进智力、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农村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积极推广趣味性强、好学易练的体育锻炼项目,比如山西省运城市某小学校长每天带领全校学生课间跳鬼步舞,获得全网怒赞。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疏导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让他们从自我封闭的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体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切磋、锻炼、比赛中,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体验到集体归属感,进而改善同学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7]。另外,体育锻炼需要有坚持不懈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坚强意志。

2.7 积极推广阅读活动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为农村儿童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他们了解到外界与身边不同的人物事物、生活方式、思想态度等,看待问题时便容易跳出自身狭窄的小天地,获得更广泛的视角。培养留守儿童爱上阅读,他们将不仅学会爱的方式,也学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农村学校要善于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一是让留守儿童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绘本、成长故事、漫画等书籍资料,提升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等生活中心理健康维护的实用方法与技巧;其二是让留守儿童阅读积极品质培养方面的书籍资料,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去学习和模仿书中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榜样人物;其三是让留守儿童多阅读培养感恩品德相关的书籍资料,有利于留守儿童对父母及身边的事物增进理解并懂得感恩,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8]。

2.8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

有条件的学校,尽量争取提供早餐、午餐供应服务甚至是寄宿制管理和服务。有些留守儿童上学路途遥远,或者家里农活忙,经常吃不上早饭就去上学,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学校要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实习寄宿制,安排专门的生活老师跟进,有助于给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有助于随时观察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发展变化,老师们可以加强情感投入,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们,有助于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9]。

2.9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班级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也是他们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对一个班级环境及气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把控作用。所以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引导班主任以科学、有序的方式方法进行班级管理,打造互助共进、和谐温暖的班风,随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要求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学习程度、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留守儿童档案;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日常中注重与他们谈心交流;引导班级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类、心理健康类、安全法制类的集体活动、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其他同学也一起关爱留守儿童;引导班主任不定期开展家访,多与孩子们的父母及其监管人沟通;引导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和评价中不“唯成绩论”,不公开成绩排名,对每个孩子尽量采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尽量消除孩子自卑心理的障碍。

2.10 积极构建家校互动平台

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积极构建完善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建立留守儿童与在外家长、班主任与在外家长及实际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学生、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比如,建立班级空间、家长群等,并在平台上展示分享学校及班级的特色活动、学习日常,同时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学习、思想等情况及成长变化;要求父母无论多么忙碌,都要每天与子女进行交流和分享,而不是一味地询问子女的学习,让其更多地感受到亲情关爱;每学期要面向家长举办一次以上教育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普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指导能力;鼓励和引导家长采用以“高要求、高关心、高响应”为特征的勤勉型教养方式,或者退而求其次的“低要求、高关心、高响应”的宠爱型教养方式,建立积极融洽的亲子关系[10]。

2.11 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农村学校要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扶:号召优秀的教师、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支教;号召城市高校组织优秀大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吸收心理专业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及咨询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服务;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学校提供捐款、捐物、捐书,加强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餐厅、宿舍、心理咨询室、儿童康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携手合作,有效调动各界的物质、人力、教育等资源,多渠道、多方式联动互动,共同守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农村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者,不能被动地“等、靠”,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着力开展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广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心理教育、体育锻炼、阅读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构建家校互动平台并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为培养更多具备完善人格、健康身心和优秀品质的人才而努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