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感”词族的语义演变及生态性解析

2023-01-0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单音节义项全息

王 静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生态最初为生物学概念,后被引入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就语言学来说,生态概念的引入生成了生态语言学相关的概念与理论。生态语言学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Einar Haugen于1972年提出,他用生物生态环境来类比语言环境,指出生态语言学是解释与描述特点语言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1]国内最早使用生态学观点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李国正,他提出了生态语言系统的概念,并尝试运用生态系统中的诸多原则与规律来研究汉语语言问题。[2]

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词族所指的是某些词语由于在组合位置上的一些共同特征而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词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各式各样的新词语迅速生成并广泛流传开来,新词语的能产性与类推性使新词语词族的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事实上,词族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就狭义而言,词族更多是从词语意义层面来进行界定,它所指是具有同一词根,在意义上有关联性,有相近语义特征的一组词的聚合,持此观点的学者如张博等人;[3]广义的词族指的是在语音、语义、结构来源、构词材料等任意一方面存在共同关系即可聚合而成的词群,其代表学者如刘大祥等。[4]“X感”词族是众多词族中的一个分支,它围绕“感”这一心理动词而聚合生成,它的语义演变有其特定的规律与脉络特征。

一、“感”的字形本义

文字是对语言进行记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总体包括表意与表音两大基本类别。汉字是表意类文字中的典范,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本文以“X+感”词族作为研究对象,立足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该词族的特点与性质。

为了深入地进行生态化解析,有必要首先了解“X感”词族的历史演化过程,为此分析“感”的字形本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字形构造来看,“感”的构造是典型的会意兼形声结构,《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感”的字形演变可从图1中窥见一斑。

图1 “感”的字形演变

由于甲骨文时期尚属人类文明的开化初期,精神层面内化水平还很低,因此对于与内心活动有密切关联的文字“感”尚未涉及。金文字形中则突出了“咸”的部分,其本义为心被触动,纂文、楷书中“感”则含有震动之意,“心”象征了“感”的本义,是作为意符的存在。

从“感”的造字演变不难看出,它是与人的内在心理相关的文字,有明显的心理指向性。后有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心”是“感”的意符,而“咸”是“感”的声符,它指代一种古老的诅咒神器。因此“感”的本义即具有了采用神器使神灵对自己的内心祈祷作出回应的内蕴,这或许是“感”最原始的造形本义。心动是其意义核心,它是关于心动的心理行为的描述,由此可以认定“感”是作为认知类心理动词而存在。它最早出现于周朝时期,并以单音节的形式存在,后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汉语构词法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了一词多义及词族共现等现象。[5]

二、“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步形成与完善的。索绪尔曾指出,语言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言词汇的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形态的变化与发展,也即共时态与历时态。历时研究即了解词汇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与特点,它是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感”类词族的语义演变历朝历代都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特点,以下选取几个重要的时期进行详细分析。

其一,周朝时期,《周易》中“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其中“感”按照辞海释义为“动人之心也”;《诗经》中“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无使龙也吠”,其“感”取辞海释义之第五项,即“通撼、动也”。其二,春秋时期,如《左传》中“窕则不咸,摄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其“感”意指“心动、触动”;又如“蔡大夫曰:王贪而无信,唯蔡龄感”,其“感”通“憾”,取“恨”之意。春秋与周朝时期的“感”多为多义动词词性,表“心动、触动”之意义居多。其三,战国时期,“感”的义项有所增加,更加丰富且贴近生活实际,如“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庄子》),此处的“感”即指“身有所受”之意,代指人们的真实感受;又如《管子》中“故明王惧声以感目,惧气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此处之“感”意指“触目”。战国之前“感”的义项无外乎“心动、心应、动摇、触动”等意,战国期间“感”的义项则有所增加。其四,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感”的词性仍以动词为主。此外,双音节词或短语渐增,词义上“心动”为最常见义项,并相较前朝新增义项,这一时期内高频“X感”词,如哀感、悲感等。其五,明朝时期,《柳如是集》中“意度荡冶得,感念亦复殊”等,这一时期新增词语如“感受”“感德”“感谢”“伤感”等,双音节词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其六,清朝时期,“X感”词族的主要变化包括出现三音节、四音节词,新增“感冒”“感化”“感到”等词语。其七,民国时期,开始出现“沧桑感”“神秘感”等三音节词。其八,现代时期,“X感”词族在现代的语料内容日益丰富,既有口语语料,也有书面语语料,它承继了单音节词弱化的趋势。同时,三音节词不断发展,“恐惧感”“时代感”“挫折感”“幽默感”等三音节词使用频率日趋增高。

纵观“X感”词族的历史演变发展,不难看出它在词性上基本以动词为主,到近现代开始有名词、形容词等的出现;在词义层面,主要变化特点为由心理行为向动作行为、心理状态拓展,义项的增加从近现代开始;在音节层面,西周之前,“感”以单音节词为主,西周开始出现双音节词,元代双音节数量猛增,同时出现三音节、四音节词汇。直到现代,单音节弱化、多音节不断发展的趋势依旧很明显。

三、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的“X感”词族生态解析

(一)“X感”词族的生理态分析

1.“X感”词族的共性特征

了解和分析“X感”词族的共同性质与特征,是明确其内部生理机能和全息态的前提基础,“X感”词族具有诸多共同的性质与特征。

首先,在结构形式层面,“X感”词族词汇由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类型构成。单音节词在现代几乎已绝迹,只在古代曾被广泛使用,它包括了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两种;双音节词则包括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种词性;双音节词的类型包括了“主谓短语+感”“偏正短语+感”“联合短语+感”等形式。在现当代“X感”的双音节、三音节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据201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获得感”一词是排在首位的流行新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生存状况、利益诉求的关注与重视。其次,在语义内容层面,“感”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义项主要包括十大类,如心动义、伤感义、感觉义、身感义、感觉义等。从义项特点来看,呈现出由表层向深层过渡的趋势,如“获得感”即体现了一种深层性质的感觉义项。最后,在语体色彩层面,“X感”词族书面语体色彩浓于口头语体,也就是说,“X感”词汇更多出现在书面用语中,其语体风格以书面为主。

2.基于语言全息律分析“X感”词族的全息性特点

语言全息律是宇宙全息律在语言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语言系统内的每一个子系统(全息元)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整个语言系统(全息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包含或重叠的信息。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并没有任何绝对独立存在的实体,事物只是关系的集合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胞原子,它们都包含着宇宙最基本的规律与特征,如永恒的运动、力的存在等,对一个原子的研究也可窥见天体的性质特点,甚至整个宇宙的状况。在语言系统中亦是如此,如大量同源词的存在。语言全息律涵盖了内全息状态与外全息状态两种基本状态,前者是指语言系统内部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后者是指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全息。[6]

首先,针对内全息状态,即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一个词语必得依靠另一个词语才能解释自己,如此便会形成一级一级递推的嵌套关系,直到涵盖了词典中全部词汇。以“X感”词族词汇“空间感”为例进行递推,第一级为:空间感;第二级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宽高所表现;第三级为:物质——客观实在;存在——对时空的占据;客观——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存在;长度——两点间距;第四级为:的;一种;由。如此层层推衍,必然会得到包含了该语种全部词汇的整个语言体系。由此则说明语言体系中个体的子系统会成为整体的全息。

其次,针对外全息状态。站在宏观的角度,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也有同源之处,比如语言的模糊性,人们日常用语其实并不确切,如说“上午”“中午”“下午”,界限并非完全分明的,更多时候指代的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宇宙间万物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亦此亦彼,此亦是彼,才是万物的真实状态。宇宙的全息性表明万物只是关系的凝聚体,由此看来语言在模糊性层面与宇宙是具有同源性的。此外,在递归性层面,语言通常由简单的结构拓展为层层嵌套的复杂结构,如字、词、短语、句、篇之间的递归结构,而宇宙万物也是层层相套的,大宇宙、星云、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体,层层包含而递归,由此则说明语言系统在递归性方面也与宇宙有同源性特点。

(二)“X感”词族的生存态分析

1.“X感”词族的有机性特点

“X感”词族的生存态也即它的生存条件、环境状况。了解其生存态,首先有必要认识其有机性特点,所谓有机性即事物变化的相互影响关联性。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协同性的改变。“X感”词族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词族子系统,它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的改变也会对“X感”词族形成影响。

“X感”词族的有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造和使用主体的有机性。人是语言的存在主体,人的有机属性自然会影响到语言的有机性,人会根据自身需要来改变调节语言系统,由此语言系统也就具有了有机的自组织能力。其二,语言使用环境的有机性。语境形成于后天的人为创造,大到国际环境小到乡村社会,不同的语境会影响语言的使用,特定的语境也会催生一些特定的词语,如当下很流行的热爱词“仪式感”“获得感”等“X感”词族词汇,便具有鲜明的时代语境特征。其三,在与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生态多样性、生态模糊性等生态学概念或现象的比较研究中可发现“X感”词族的有机性特征,如“X感”词族由单音节向多音节的演变发展,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的进化,与生态的环链性、多样性等有高度的相似性。“X感”词族中诸如“空间感”等词汇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色彩,是生态模糊性在语言系统中的体现。

2.“X感”词族的生态发展环境状况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系统,可发现语言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李国正对语言的环境系统进行了分类,包括了自在环境系统与自为环境系统。首先,自在环境系统又涵盖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子系统,自然系统如空间、时间等因素会对语言系统产生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之下的语言系统也会有所差异。而从时间的层面来看,如前文所述的“X感”词族在各个历史朝代的衍化发展即体现了时间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此外,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也会给语言带来影响,如信息社会下各种新生的网络热词、文学作品创作中作家创新的词汇、政治领域“获得感”等三音节“X感”词汇的迅速流行,都佐证了这一点。其次,关于“X感”词族的自为环境。语言的产生、变化、发展与其创造与使用主体“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关联,人的意志与主观能动性是驱使语言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当语言系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之需时,是人群系统的能动作用推动了语言系统的修正与完善,使得语言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

四、“X感”词族的多样性与动态性特点

(一)多样性

“X感”词族的有机性特征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生态多样化特点,这一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音节数量的多样性、词性类别的多样性以及来源领域的多样性。首先,在音节数量多样性层面,纵观“X感”词族的历史演进历程,它经历了由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进化的发展趋势。早期的“X感”词族以单音节词为主,后逐步出现了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词。在现当代,三音节词已成为“X感”词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类型,且相较于其他音节类型,三音节词在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次,在词性多样性层面,“X感”词族中X词性呈现多样性特点,既有名词词性,如“时代感”“口感”,又有形容词词性,如“美感”“幸福感”,还有动词词性,如“运动感”“信任感”等,词性的多样性体现了“X感”词族词汇的丰富性。最后,在来源领域多样性层面,很多“X感”词汇来源于生活实际或网络世界,呈现出多样性的来源渠道,它们大致包括了以下几类:政治经济类、社会生活类、文化娱乐类等,它们随新的语境、新的社会需要而生成,是语言系统生态适应性的体现。

(二)动态性

“X感”词族的动态性包括了横向动态性与纵向动态性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指的是词族的运动方式呈现泛化的特点,如“获得感”的生成进而衍生出诸如“幸福感”“收获感”等更多类似的词语。词语的使用环境、场景也在逐渐泛化,由最初的政务报道语境逐步向文学创作、日常交际等语境拓展。纵向动态性指的是词族历史演变中的强化、弱化现象,如单音节词逐渐消失,多音节词日益丰富等。

五、结语

随着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提出,从生态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创新,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对于诸多语言现象能进行很好地描述与解释,且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理解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X感”词族的语义演变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脉络,明晰该脉络可从生理态、生存态两个维度上对“X感”词族的生态特征进行更加详尽地解析。此外,“X感”词族的多样性、动态性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猜你喜欢

单音节义项全息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全息,何以为全息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