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治脏腑,可疗牙科疾病;审症验齿,可知脏腑病变

2023-01-02张玉平赵进喜贾海忠赵岩松马淑然刘宁赵勇王颖辉赵予

环球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牙痛主任医师脏腑

张玉平 赵进喜 贾海忠 赵岩松 马淑然 刘宁 赵勇 王颖辉 赵予

《经络全书·脏腑联络分合详说》:“上下牙齿,名为户门,言其能司出入,如户之启闭也。” 饮食入口需要经过牙齿的切割、粉碎,而归于食管、胃肠,而且与发声、构音也有一定联系。生理情况下,牙齿与肾、胃等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则牙齿坚固润泽;脏腑经络失调,则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此外,通过诊查牙齿情况,可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盛衰等情况。为了深入理解牙齿与脏腑经络的病理、生理联系,总结治疗牙科疾病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此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牙齿与脏腑经络生理、病理联系

刘宁主任医师:

牙齿的生理功能包括咀嚼、辅助发音、保持面部正常形态,同时牙齿的情况还能提示人的年龄。牙齿的发育与功能正常与否与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1)肾与齿: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从牙的萌生至脱落,肾气的盛衰始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而“齿为骨之余”。牙齿作为口腔中骨骼的总称,与骨骼同出一源。《仁斋直指方》曰:“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所以,保养肾气对于保持牙齿的健康十分重要。从病理上讲,肾与牙齿关系亦十分密切。《素问·痿论篇》提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医贯·先天要论·齿论》提出:“齿迟及囟门开者,皆先天母气之肾衰,须肾气丸为主。”因此,治疗齿病时,应多从肾论治。(2)肝与齿:首先,肝藏血,肝能够调控肝血上奉牙齿;肝在体合筋,与牙周韧带、颞颔关节的活动密切相关。其次,肝血充足,则牙齿咬合有力,筋肉强健,颞合关节灵活有力,有利于对食物的研磨。最后,牙髓属水,能生木,肝胆的虚实可以体现在牙髓的寒热上。(3)心与齿:心主神明,若心神被蒙,牙齿开阖便会出现障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风总括》指出:“闭证握固紧牙关。”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叩齿能振动牙髓,改善牙髓的血液循环,发挥固齿止痛之功,还有集身之神的作用。《寿世传真·修养宜行外功第一·齿功》即提出:“叩齿三十六遍,以集身神。”(4)脾与齿:脾喜燥恶湿,主运化、统血、升清,能够化生、统摄、调控气血上朝荣养濡润牙齿。同时,脾胃化生牙髓,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荣于口腔,化生牙髓。(5)肺与齿:肺主气,是发音的基础,当气流从牙齿中间通过时,牙齿便可辅助发音。《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提出:“中空有窍,故肺主声……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助大肠传导糟粕,降气泄浊,使牙齿保持清洁,减少齿疾的发生。

经络是联系内外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牙齿可以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发生联系。直接循行于牙齿的经络共有4条,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督脉。首先,牙与手阳明大肠经脉有密切关系。《灵枢经·经脉》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其次,牙与足阳明胃经脉也关系密切。《灵枢经·经脉》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牙与任脉、督脉也有密切关系,《濒湖脉学·督脉》载:“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濒湖脉学·任脉》载:“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 可见,手足阳明经、任脉、督脉都与牙齿有密切联系。

马淑然教授:

牙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与胃首当重视。生理情况下,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病理情况下,肾阴亏虚和胃火炽盛时是最关键的因素。但如何理解五脏与牙齿皆存在密切关系?全息生物学思想也许可以给出答案。全息生物学认为,体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解剖器官都蕴含着整体信息,牙齿、牙龈同样都蕴含着完整的信息,因此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功能。同时,中医讲的五脏不是人体解剖学的五脏,而是把人体功能划分成五大功能的子系统,每个系统都可以在独立器官上有所反映。除了生物全息思想外,五脏可通过经脉联系到牙龈或牙齿,亦或五脏之精气弥散到牙龈发挥调养作用。

2 从肾与胃等脏腑经络论治牙齿疾病

赵进喜教授:

牙齿疾病是脏腑病变的外在反应。其中肾、胃两脏在牙齿疾病发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临床中常见的诸多牙周疾病,如牙周炎、牙周脓肿,多与胃热上冲有密切关系。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牙周病常可取得较好疗效。常用方剂包括调味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伤寒论》第207条指出:“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第248条指出:“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在运用调胃承气汤时,不一定要出现便秘的症状才能使用,只要表现为大便不顺,甚或大便不稀,同时又存在胃热的表现,而腹诊按之有力,即可选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关上浮”提示胃以上有热,此方同样适用于治疗牙周疾病。

萎缩性牙龈炎多属阴虚火旺,常用玉女煎、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丸治疗。临床上除肾阴亏虚外。脾胃气虚也是萎缩性牙龈炎的常见证候。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这一类方剂,一方面益气升阳、健脾和胃;另一方面以黄芩、黄连、知母去阴火,尤其适用于阴虚火旺合并脾胃气虚的萎缩性牙龈炎的治疗。牙周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类患者常胃火与阴虚并存,玉女煎中既有清胃火之药,又有滋肾阴之药,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牙周疾病最为适合。临床应用时多配以黄连、蒲公英,二者均擅长清胃火,其中黄连能厚肠胃,蒲公英擅通便,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天津中医药大学黄文政教授在治疗齿疾时,常用白薇配骨碎补或补骨脂。白薇是古人治疗龋齿的常用药,其有退虚热的作用;骨碎补与补骨脂有从肾论治之意,唯骨碎补与补骨脂药性偏温,应用时需注意把握好剂量。另外,牙周疾病也可以循经脉导致脏腑损伤,如亚急性心内膜炎就经常因为拔牙感染而诱发。

赵岩松教授:

中医学以“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为诊疗特色。对牙齿和牙龈异常表现和感觉的观察可实现两方面的临床意义。一是为治疗牙齿及龈本身疾病,即治疗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体病机状态的提示,为辨证施治和整体论治提供依据,即诊断价值。如叶天士在治疗外感热病的奠基之作——《温热论》中提出验齿查龈的诊法,通过对门齿荣枯的观察和牙龈的出血、结瓣、疼痛等观察判断外感热病中邪热的虚实;在胃在肾的区别;胃津伤与肾阴损的程度等等,体现的为验齿察龈对外感热病治疗的诊断意义。其理论基础为《温热论》:“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清代孙采邻《竹亭医案》也说:“齿衄属胃,而未始不关乎肾。”强调阴亏和火盛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即所谓“阴下竭,阳上厥”。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者还可表现为齿黑、牙齿隐痛、牙齿胀麻、牙龈出血等症状。治疗时多养阴、泄热并进,多以苦味药治之,如苦参、黄柏等。在热的方面,胃热与“龙火”(即肾中虚火)较为常见,当同时出现胃火盛、肾阴亏时,即所谓“肾热胃劫”,还可以采用玉女煎滋阴清胃。还有一种情况是心火盛、肾阴亏,可以使用凉膈散配以养阴药,或黄连阿胶汤治疗。

刘宁主任医师:

针灸疗法在缓解痛症上有很大优势。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牙痛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首先,手阳明大肠之脉贯颊入下齿。《灵枢·杂病篇》记载:“齿痛恶清饮,取手阳明,下齿痛亦如之。”而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治疗齿疾非常重要的穴位。其次,牙痛多为五脏六腑之火热上扰而致。《难经·六十二难》提出:“荥主身热。”因此,当出现牙龈或者口腔的热症时,可以荥穴来泻火以治其本。若心经有热,心经之荥穴——劳宫可以清心火,由于心包代君受邪,亦多用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若肾经虚火上炎,太溪穴能够滋阴降火;膀胱湿热可以针刺膀胱经的荥穴足通谷;胃经实热可以泻内庭;脾经有热,可以大都散脾热;胆火上扰,可用其荥穴侠溪泻胆热;肝火上炎针刺行间以泄肝火;大肠郁火用二间清解,肺热可针刺鱼际清泻肺热。最后,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取用不同的配穴进行治疗。如上齿痛可以加足三里、颧髎;下齿痛可以刺三间、大迎、承浆;风火牙痛呢,可以用翳风、凤池、浮白;胃火牙痛针刺厉兑、曲池、角孙;虚火牙痛,可以配伍太溪和照海。

张玉平主任医师:

牙痛是牙科常见的疾病。牙痛针灸治疗应重视以经络辨证为基础。在临床中经络辨证可以提高针灸疗效。与牙痛关系密切的经络是手足阳明经和肾经,因此治疗牙痛多选用相关经络的穴位。首先,牙痛与肺和大肠相关。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大肠经入下齿中,循面口,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在《四总穴歌》中也有记述:“面口合谷收。”《针灸甲乙经》治疗牙痛涉及32穴,其中包含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最多。牙露于外,容易受到六淫邪气、毒邪的侵袭。偏历为大肠经的络穴,有沟通表里之用,为治疗蛀牙疼痛的效穴。其次,牙痛亦与心及心包相关。其中内关穴有让人安定之效,能镇静者即能止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痒是人的自觉症状,与心理相关。同时,心包与胃经相通,胃经又与齿相通。内关穴既是八脉交会穴,又是心包经络穴,可联络心经,善于治疗牙痛。再者,牙痛与肾经相关。曾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一例中年女性牙痛患者,其牙痛10余日,常规穴位针刺1次,未见明显改善。望诊观察到患者的牙齿脱落了5颗,其余牙齿亦有松动。因此判定有肾虚的因素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当取骨之会大杼穴。针刺大杼后,疼痛大部分消失。牙痛还与肝相关,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牙痛时,“开四关”——针刺太冲与合谷穴,行气活血力量很强,治疗牙痛效果倍增。最后,在《针灸大成》当中记载的内踝尖高点穴,向上贴骨平刺,亦能取得较好疗效。

马淑然教授: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任何局部的疾病都可理解为整体功能的反映。因此,当牙齿出现问题时,中医往往不会仅仅医治齿疾,而是从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入手,综合调理。关于萎缩性牙龈炎出现牙齿松动,阴虚胃热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但是在临床上亦有特殊情况。曾有一位患者牙齿松动,颜面虚浮,平素居于地下室,身体呈现一派寒冷之象。因此采用真武汤、金匮肾气丸这一类的方药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牙齿松动的症状明显改善。可见肾阳不足对于牙齿牙龈影响很大,如发现牙龈色淡,牙齿自觉冒冷气,有可能是肾阳虚的征象。

贾海忠教授:

治疗齿疾,首先要关注牙齿所处的环境。齿疾与口腔环境卫生相关。如果坚持刷牙或是盐水漱口,口腔相对就不容易被外邪侵犯,影响到牙齿、牙龈。牙齿在口腔里,同时也处于唾液的包围中,唾液具有杀灭细菌的功效。如果唾液不够,牙齿就可能出问题。口腔唾液分泌涉及到三个重要的脏腑,第一个是肺,肺开窍于鼻,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常用嘴呼吸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细菌容易繁殖,从而可对牙釉质、牙龈造成伤害。所以说从肺来治牙齿的疾病,就是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使口腔能保存足够的唾液。唾液亦与脾、肾有关。脾主涎,肾主唾,此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唾是口腔里的清稀的水分,涎就是口腔唾液里粘稠的液体。脾主涎,涎有助消化的作用。饮食入口,第一关便是在唾液的作用下进行消化。因此保护口腔、杀灭细菌、消化食物都是涎的作用范畴。在临床上,如果见到口干,则说明肾主水的功能减退,不能藏精进而出现口干。脾虚则消化吸收能力减退,唾液分泌自然减少,口腔的抵抗力也减弱。因此脾肾不足是牙齿口腔疾病的一个内在原因。

其次,牙龈病变存在感染的因素。在临床上,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牙龈牙齿病变,牙龈的颜色往往发白而不发红,那么这种牙痛,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花椒、细辛、附子等,往往煎水漱口可以迅速止痛。如热邪导者,即可选用薄荷、黄芩、黄连、栀子等药物清热泄火。薄荷还有麻醉止痛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种药食同源的药物——昆布,以其煎汤服用对于治疗牙龈肿痛效果甚佳。如果牙痛为风邪导致的,没有明显的寒热、燥湿特点,可采用虫类药如僵蚕、全蝎、蜈蚣等祛风止痛;如果肿胀严重,湿邪显著,可用葶苈子、石菖蒲等祛湿消肿;如为燥邪引起,一般可给予葛根、天花粉等。

3 验齿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刘宁主任医师:

牙齿望诊(验齿),是通过观察患者牙部的色、形、态的来判断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功能状态。清代温病学家将牙齿、齿龈变化作为温热病胃津肾液存亡的征兆。通过检验牙齿(观察部位多为门牙)干燥与否,可以判断胃津肾液是否充足。此外,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牙齿光燥如石,齿面干燥,形体不枯,仍有光泽,多为胃热津伤而肾阴亏虚;牙齿燥如枯骨,齿面干枯而无光泽,则为肾阴枯竭,病情深重,预后不良。再者验齿龈:牙龈溃烂者,为脏腑蕴热;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齿龈白者,多是血虚,为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牙龈出血,多为火热内壅,胃火上攻,热伤血络所致,或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验牙垢:是查验齿龈部积有的垢浊。牙垢是由热入下焦,肾火蒸腾,肾中浊气上升日久所结;垢黄者,热盛阳明;垢白者,湿聚太阴;垢多口臭者多实;垢少口和者多虚;齿焦有垢,属火盛津伤,但气津未竭;齿焦无垢,则为肾液俱竭,预后严重;齿垢如灰糕样,则提示津气俱亡,胃肾两竭。

赵勇主任医师:

牙痛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信号,尤其不能忽视心脏的问题。在门诊上遇到过几例以牙痛为首发症状,查心电图是急性心梗的患者。这种患者及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很大可能可挽救其生命。心脏缺血病人的牙痛和普通的牙痛是不一样的,往往是运动、劳累后出现的疼痛症状,休息以后可以缓解。如若验齿未发现牙齿问题,就需要十分警惕。急性心梗往往都会有一些前期症状,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如果不加注意与干预,就有可能演变为急性心梗,梗死面积较大的话,病人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中中西医知识同样重要,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

王颖辉副主任医师:

如今很多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来就诊的年轻人有与牙齿相关的主诉。30到40岁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肾气相对充盛的阶段,但是现在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人,常出现有牙龈的问题,如出现牙齿松动、稀疏,牙龈疼痛、萎缩等。而这部分人群往往没有检查出器质性疾病,仅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牙齿牙龈是可以观测五脏功能状态的窗口,通过临床观察,有牙齿和牙龈主诉的这部分患者的气血状态不及这个年龄的平均的气血充盛程度。相比同龄人可能会衰老得更快,或可能提早出现骨质疏松等疾病。日常保健应注意牙齿牙龈的状态。正如刘宁老师所说,叩齿咽津是古人的重要养生方法,长期坚持有补肾壮骨之效。

4 结语

牙齿疾患与脏腑整体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循经脉反应于牙齿。脏腑功能异常会引起牙齿发生病理改变。牙齿发生病变,亦可循经脉波及所属脏腑,使得脏腑功能发生异常。中医诊疗齿病,应当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强调突出中医临床思维,辨病、辨证选方用药,辨经络取穴针刺相结合治疗。验齿在中医望诊中也很重要,牙齿是一扇窗,可以观测到人体脏腑经络的变化,甚至可以预警危及生命的疾病。牙齿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密切,可相互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玉平主任医师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针药临床30余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合写论著10余部。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第六批师承导师。

赵岩松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温病分会副会长、世中联温病专业委员会温病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主讲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课程,主要从事中医经典文献研究、疫病证治规律研究。

马淑然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副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

贾海忠教授简介

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刘宁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赵勇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师承博士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高脂血症以及心律失常。师承全国名中医郭维琴教授。

王颖辉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师承首都名中医赵进喜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临床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牙痛主任医师脏腑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牙痛
有一种牙痛可能是心脏病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郭朋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
养从口入,痒从身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大蒜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