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及其路径创新研究

2023-01-02丁举岩刘永青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医医疗卫生融合

丁举岩,刘永青

(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2.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2016年3月,“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全民健身纳入公共卫生健康领域,提出科学健身能够预防疾病、协助治疗、助力康复的新理念,明确了体育锻炼对于慢性疾病治疗的干预作用,并对全民健身和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产业对接、成果转换提出了新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推动体医融合的卫生健康管理模式。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应该加快体医融合,更加重视非医疗干预的作用,组织大众积极开展科学健身[1]。2020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医疗又是维护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体医融合是未来保持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新时期,党和国家将全民健康列为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体医融合成为助力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中国视角下的体医融合是将体育、医疗卫生等多种健康管理手段综合运用于全民健身和疾病预防及治疗康复过程中,全面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怎样构建并不断创新体医融合路径,优化体医深度融合效果,是当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健康中国视角下创新体医融合路径的重要性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2]。由此可见,创新体医融合路径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体医融合水平,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创新体医融合路径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立身之本。科学运动对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际交往等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维持个体的身体健康还离不开医疗卫生的干预。进一步创新体育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深度融合路径,促进两个系统的充分互动,深入探索新的配合医疗卫生服务手段或方案的体育锻炼方案,从而整

合运用锻炼方案或康复保健等多种体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元素,推动个体身体在保持健康和康复疗养方面获得实质提升,有效地降低疾病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风险,最大限度预防个体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个体慢性疾病的控制与康复[3]。因而,体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只有依赖二者由表及里地充分协同,才能不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二)创新体医融合路径有利于提升体医融合水平

体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融合路径能否实现有质量的创新决定了体医融合发展的实际水平。可以说,创新为体医融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体医融合路径的首要任务在于打破系统和部门界限,实现跨系统协同供给[4]。为此,体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应该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调动相关社会组织与企业的积极性,凝聚起体医融合的强大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既要让社会大众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和治疗康复,也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产业,循序渐进地创新一体化的体医融合路径,不断提升体医融合水平,保证公共健康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创新体医融合路径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体医融合致力于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事业。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政策,全方位为民众提供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既防治亚健康,又促进慢性病的康复,使体医融合贯穿于民众维持生命健康的全过程,促进全民健身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体医融合促进了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协同合作,其共同倡导的全民健身活动将加大体育锻炼等非医疗手段对民众健康的干预,有效地激发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二、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路径创新面临的困境

中国体医融合虽然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初见成效,但整体来看,体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并未实现切实有效的深度融合。二者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理念、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协作、对接、关联等程度都较低,没有打破界限实现同向同行,难以发挥出体医融合的合力。概言之,体医融合路径的创新还面临融合机制有待完善、缺乏专业的体医融合建设人才、体医融合存在供需矛盾、社会性体育组织惯性依赖政府等困境。

(一)体医融合机制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中国体医融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联动协作、责任落实、资源共享等机制,也没有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共担责任,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和医疗卫生两大系统的相关业务尚未实现融通。其中,前者只负责督导民众的体质测试和健身指导,后者只负责民众的疾病诊疗和健康体检,两个系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交集较少。二是体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业务往往互不融通,更谈不上两大领域的资源互补,阻碍了体育和医疗卫生相互融合的进程[5]。三是由于缺少体医融合协同管理机制,体医融合实践举步维艰。例如,对于共同防治慢性病,体育部门往往被当作医疗卫生部门的辅助,两部门的协调配合需要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作出指示。显而易见,管理体制的滞后直接制约了体医融合机制的完善。

(二)缺乏专业的体医融合建设人才

目前,中国较为缺乏专业的体医融合建设人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国体育类高等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专业以培养专业性体育人才为主,体医融合类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较少能招聘到对医学和体育都比较精通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这就造成不少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具备充足的运动康复知识,但比较缺乏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6]。二是国内医学类高校运动营养和运动指导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培养的专业医学人才往往缺乏专业性的运动健身知识,缺乏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大多从事临床治疗方面的健康服务,不重视非医疗手段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干预作用。三是中国体育类高校和医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二者存在行业壁垒,这直接制约体医融合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三)体医融合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目前,中国体医融合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虽然不少民众在工作之余有着强烈的健身需求,但是体育健身场地匮乏,场地设施分布不均。无论是东西部之间,抑或是城乡之间,还是不同的社区之间,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场地门可罗雀,有的场地人满为患,场地设施管理存在较多漏洞。而且,大众健身等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难以下沉到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城镇和乡村。这就造成优质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失衡,供需失调,进而加剧了民众健身需求不断增长和体育服务资源供给不均之间的矛盾[7]。二是处在后疫情时代的人们的身体保养诉求开始向“预防为主”转变,对用体育健身等非医疗手段助力生命健康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国内传统的健康供给模式更加习惯于依赖保健品等医疗服务,忽视体育锻炼等非医疗手段对于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医融合供给能力未能与民众需求同步增长,致使部分地区长期缺乏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供给。

(四)社会性体育组织融合服务能力差

当前,中国体医融合还面临社会性体育组织融合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部分体育社会组织对政府过于依赖,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尚未与相关政府部门构建相互协调的联动机制,难以实现相关资源的及时调配。二是当前国内真正参与到体医融合实践中的社会性体育组织较少,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不均,可覆盖人群有限。而且,这类体育组织之间缺乏交流,较少与所在地方的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过于依赖政府资源[8]。一些社会性体育组织即使参与到体医融合过程中,在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也缺乏具体可行的融通协作机制,市场认知度不高,融合服务能力差。

三、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路径的创新

在健康中国视角下创新体医融合路径,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系统的高效融合,必须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联动,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医资源配置,优化体医融合建设,开创体医融合的新局面。

(一)健全体医融合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

实现高质量的体医融合,离不开体育、医疗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要凝聚医疗卫生和体育的合力,深化多元主体合作,不断创新融合路径。可见,体医融合不仅要实现观念的融合,而且要实现政策资源和服务模式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第一,建议由国家牵头建立体医融合督导小组,在健康中国建设全局下明确体医融合的战略地位,探索健全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配合的体医融合领导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明确医疗、卫生、财政、体育等部门在推进体医融合中的主体责任,强化沟通协作,促进健康治理的多元协同,形成以实现国民身体健康为目标,共同治理、多元联动的健康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改善体医关系,增强二者的主动联系,完善体医融合的部门联动、合作共识、政策保障、技术互通和人才共同培养机制,拓展二者的融合场域[9]。第二,体医融合督导小组要紧盯体医融合的痛点和薄弱点,围绕融合工作的难点、重点和焦点来确定短期工作目标,精准发力,不断完善体医融合的运行、管理、监管、激励和评价机制,督促各级地方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层层落实。同时,为解决体医融合政策难落地等问题,还要建立统一的体医融合建设标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体医融合服务的积极性,凝聚共同保障全民健康的强大合力,开创体育和医疗卫生共同促进全民健康的新格局,以不断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体医融合服务的新需求。

(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体医融合建设

健康中国背景下,培养能够胜任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是落实体医融合建设的根本。第一,教育部门要探索设计集体育和医疗卫生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还要建立长效协作机制;要组织专家对体育和医学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基础工作开展研讨,重点针对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制定培养方案。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体育、医学类高校的密切合作,协作培养既精通体育健身干预又精通医学诊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要督导医学类院校对医护人才开展科学健身方法、体育运动方法的教育,对体育类高校则要监督其对运动康复人才的专业医学基础开展教育,为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各级政府负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教育部门要督导人才培育机构增加医学专业课程,重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在助力全民健身方面的服务供给能力,下大力气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基层群众健身服务的积极性,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健身服务。第二,建议医疗卫生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在岗医护和体育从业人员的考核培训,加大临床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要囊括康复医学、锻炼健身建议等运动处方制定、慢性病预防等有关知识[10]。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医护和体育从业人员的资格考核制度,促使其积极参与群众健身指导,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大力发挥他们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作用。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体医融合人才还要专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他们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

(三)完善体医资源配置,保障体医资源供给

在健康中国视角下推动体医融合,必须下大力气完善体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等健康服务资源切实下沉到广大基层群众中,力争推动体医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服务群体之间的平衡。第一,有关部门要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角度深刻认识完善体医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基层创新和社会协同,努力扩大体医资源供给,补齐资源配置短板。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完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大体医资源配置的经费投入,全力保障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的改建和扩建。在完善体医资源配置、保障体医资源供给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合理、质量安全、功能实用的原则,科学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统筹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的均衡布局,合理规划群众健身场地、健康服务站和社区运动休闲场地,打造市县、乡镇、村庄一体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以城市为核心载体构建大型健身服务场所,进而带动运动康复、体育养生等产业的发展。第二,在保障体医资源供给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创新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管理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提升使用效益。同时,要根据后疫情时代群众对健身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健身场地选址布局和设施更新,为不同人群提供精准的体育健身指导。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体医融合建设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完善体医资源配置方面应承担的监督和服务保障职责,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四)推动体医深度融合,优化体医融合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社会性体育组织融合服务能力差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体医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体医融合建设。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细化体育领域的财政补贴政策,要对补贴范围、制度、标准、规范等进行细化,加强对资金投入产出的重点评估与监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建立健全体育行业监督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监管,落实信息公开工作。制定并完善体育产业管理法规,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以进一步规范和激励市场企业行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在对地方体育产业开展顶层设计时,要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促进地方体育资源在高效共享、流转顺畅、制度对接等方面实现良性互动,重点使体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在技术与业务融合方面实现供给平衡,不断推动体育和医疗卫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体医融合建设的优化打下坚实基础。例如,体育产业可以将自身价值链延伸到医疗服务行业,融合发展为运动康复、养生健身等融合业态[11]。这类业态可以以体育场馆为依托,引入养生健身服务,并为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健康诊断和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为群众设计更加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指导。体育产业还可以延伸到中医药行业中,融合发展为中医养生等服务业态,借此开发推广武术、养生功等运动康复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并创新体医融合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深化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内在要求。改变重视医疗诊治、轻视锻炼健身干预的现实困境,对于进一步创新体医融合路径和联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在综合考虑健康中国建设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改变体医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体医融合的重重障碍,完善体医融合机制,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快推动体医融合向纵深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大助力。

猜你喜欢

体医医疗卫生融合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