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01朱伯伦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协同发展

朱伯伦

摘要:特色小镇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核心是特色产业形态的打造。本文以产业形态内外协同发展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浙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厘清产业形态协同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提炼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关键因子,并从产业定位选择、产业形态规划、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功能聚合等多维角度探究提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为实现小镇产业形态从“名与形”到“神与魂”的蜕变和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功能聚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09

1问题的提出

特色小镇作为“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的定位,不是“建制镇”或“开发区”的概念,而是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基于“特+强”的产业立足市场,凭借“聚合”的功能+“新活”的机制润滑产业的运行,依托“精+美”的形态呈现人文蓄积,以此打造带动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

作为突破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浙江特色小镇在政、企、媒等多层面用力与聚焦下,勾画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特色符号。目前浙江106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建设初显“产(特色产业定位)、城(城市化功能)、人(人才聚集)、文(文化底蕴)”为“核心”的特征,实现了对原有“块状经济”“低、小、散”发展模式“成长的蜕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此而形成的“特色小镇”发展范式,在全国引领了“小镇”建设热潮,但“成长中的烦恼”接踵而来,政府过度举债、建设房地产化等风险日渐显现,各地小镇建设在概念定位、发展方式、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已制约了小镇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就小镇建设现状而言,浙江存在四方面典型问题:“规划的科学性、定位的特色性、活力的鲜明性、发展的协同性”。至2017年,全省只有“余杭梦想小镇”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通过了建设整体验收。究其根本,是小镇产业形态的定位问题。

小镇核心价值是在于“特色产业形态”的构筑,尤其是适应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要的新兴产业形态的形成对于中心城市以及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撬动意义重大,比如杭州在小镇产业布局上紧扣“十三五”着力发展的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占比55.4%。

就已有研究而言,王国平认为产业形态作为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外部形式,动态地作用于产业发展,其成长规律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陈东强认为某地的价值形态、使用形态、知识形态等12个细分产业形态决定了该地的竞争地位。已有研究定性透视了“产业形态”的内涵,鲜有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依托数理建模,从“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层面透视小镇“产业形态”现状,厘清影响因素的作用,寻求提升发展水平关键因子,对打造特色小镇2.0版内核,实现产业蜕变,更好冀望“十四五”有重要意义。

2小镇主导产业现状与问题

2.1产业集聚态势初显,发展不平衡,市场创新驱动力亟待提升

小镇作为产业大平台,要求以全产业链思维做深主导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以杭州为例,至2017年上半年,信息经济类小镇和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投入产出比分别达到了1∶3.6和1∶2.8,是深耕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果。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典型,其基于投资、证券等完整的产业内运营链的打造,短时间内全产业链快速集聚,初步完成产业集聚。

从小镇特色产业投资占比数据看,在建小镇的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低于70%小镇有39个,占比低于50%小镇有21个,占比低于20%小镇有7个,这与浙江省提出的“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的目标存在差距,也显示小镇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一是由于政府作为主要推手引导了社会力量投入小镇特色产业的建设,但“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成效不足;二是社会资本的有效投入度不高,数据显示,民营资本投入占小镇总投资的比重要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资本投入占比近10个百分点,一方面说明市场资源持续调动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对小镇特色产业市场发展价值认同不够。

2.2产业选择与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通过审视杭州44个小镇概念规划、核心区设计、“规控”规划三类规划情况。结果显示(图1),(1)近六成小镇进行了概念性规划,对小镇总体功能、项目进行了布局,但内涵差异大,部分小镇仅以范围图、项目分布图的形式呈现,缺少较为系统深入基于產业、空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规划;(2)仅四分之一的小镇进行了核心区设计,已有的规划设计多把核心区块的打造视同小镇主导产业项目的建设,未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融入核心区块设计中去;(3)近八成小镇未与“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进行对接,使得特色产业投入占比指标的控制具体目标与措施不明确。

总体上,由于小镇多种规划并行,客观上增加了小镇科学规划的难度,规划编制涉及“发改委”和“规划局”下属研究所、高校等多元主体,由此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多元主体协同效率欠佳;二是规划能力短板明显,产业研究机构很难将社区、文旅功能加以整合,而传统的空间功能规划机构也缺乏将产业功能与其他功能进行融合的足够能力,可能只得将已有功能区进行生硬地拼凑,缺乏小镇功能聚合整体协调感。

3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3.1研究路径

本文以“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以“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为一级指标,反映“内部联动”的“产业运行状态”“产业活动质态”“产业聚集及融合”和“外部联动”的“城镇协同”为二级指标,并相应设计三级指标。

3.2实证数据

实证数据来源于杭州九个典型特色小镇的实地调查,从“入驻企业员工”和“小镇管理层”两个视角进行组卷,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金融、文创、健康、时尚等产业形态布局,紧扣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全面审视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状态。经对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Alpha系数和KMO值均大于0.8,体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3小镇产业运行指标对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形成的差异性影响

本文以“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变量为控制变量,从两个视角,运用方差分析,检验控制变量对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显示,“入驻企业员工”视角下,“企业规模、同类企业协同度、投入产出效率、协同主城发展”等变量产生“显著性影响”;“小镇管理层”视角下,“区位优势、上下游协同度、企业培育体系、企业运营支持体系、产业功能布局、资源循环效率、协同主城发展”等变量产生“显著性影响”。

进一步通过“交叉分析”解析“显著差异性”的内涵,结果如下。

(1)“企业员工视角”交叉分析。“同类企业协同度”“投入产出效率”“协同主城产业发展”与“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强正向联动关系。表明,一是从内在联动看,以同类企业集聚效应营造产业生态,对小镇产业活动质态作用明显;二是从外部联动看,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直接与产业能否对接市场需求直接相关联,小镇的产业定位只有较好把握新兴业态的发展方向,才能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布局相协同。

(2)“小镇管理层视角”交叉分析。“区位优势”“上下游协同度”“培育与运营支撑体系”“资源循环效率”“产业多功能布局”“协同主城产业发展”等变量与“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强正向联动关系。表明,从内部协同角度,一要注重从企业“入驻培育”到“运营”各环节服务体系的整体打造;二要促进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在小镇内自我循环的效率提升,体现功能聚合效应;三要推进上下游企业间有机衔接,在研发、融资、制造、“互联网+”等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多功能布局,夯实产业生态的内涵。从外部协同角度,依托区位优势,强化城“镇”协同是重要的关注点。

综合看,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关注的焦点,内部协同涉及产业链生态多维营造、企业服务支持体系打造、资源要素的镇内循环效率的提升等;外部协同涉及产业形态协同区域发展整体布局。

3.4评价指标影响分析

(1)对“产业运行状态”的影响——“产业功能特色”影响最大,“经济形态”有相当的作用。

以所有制形态、管理模式、产业功能特色、经济形态为自变量,“产业运行状态”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产业运行状态=2.788-0.148*管理模式+0.059*经济形态+0.136*产业功能特色

表明,第一,产业运行状态受到产业功能特色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形态的影响。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对小镇产业功能特色有较高评价,但也有三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小镇产业功能特色表现“一般”。说明,小镇产业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与塑造。有关“经济形态”数据显示,小镇四成企业为技术背景实体经济,实虚结合经济形态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反映了“高技术+”“互联网+”“文化+”对小镇的产业形态存在的影响。第二,管理模式上“企业”对产业运行主体作用欠缺,相应的“市场化”水平也需提升。

(2)對“产业活动质态”的影响——服务体系支持影响大,产业链生态作用初显。

以“产业活动质态”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产业活动质态=0.135-0.007*区位条件+0.047*水平关联+0.021*上下游关联+0.185*金融支持+0.203*运营支持+0.183*政策支持+0.141*企业资源禀赋+0.16*投入产出率

显示,第一,与小镇运营服务体系相关的支持因素(金融、运营、政策)对产业活动质态影响明显;第二,与产业链生态相关的企业水平关联、纵向关联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不够大,频数显示,受访者对小镇产业生态有较高评价占五成到六成,表明小镇产业链生态已初显,但仍任重道远;第三,小镇的区位条件对小镇的产业活动质态的提升文章没有做好。

(3)对“产业聚集与融合力”的影响——运行资源良性循环,创新驱动吸力大,多功能布局待加强。

以“产业聚集及融合力”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产业聚集与融合力=0.781+0.042*市场需求+0.064*品牌效应+0.089*龙头企业+0.107*软硬设施+0.044*产业功能布局+0.227*运行资源循环+0.182*创新驱动

表明,小镇产业集聚及融合力受到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运行资源的良性循环影响最大,小镇创新驱动与软硬设施的吸引力也对产业聚集与融合起到明显作用,但在引导市场新兴需求、品牌效应传播,特别是在产业多元功能布局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数据显示,五成多的受访者对小镇在研发、融资、制造、“互联网+”等多功能内涵体现方面有较高评价,从企业所在产业链环节看,设计和研发、销售、服务、策划、加工等初步呈梯度分布,对良好产业生态营造尚需努力。

(4)对城“镇”协同发展的影响——协同主城、区域发展作用明显,新业态发展动力需提升。

以城“镇”协同发展为因变量回归方程:城“镇”协同发展=0.553+0.132*协同新兴业态+0.246*协同主城发展+0.443*互补区域发展

表明,小镇在互补区域发展方面对城“镇”协同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大,协同主城发展也起到相当的作用,在协同新兴业态发展方面作用还需提升,频数显示,六成多受访者认为小镇产业形态能产生引领作用仅占比三成多。

3.5“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关键因子结构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厘清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关键要素,形成“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关键因子归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视角下,各有5个公因子可解释全部变量73%和75%的信息;进一步通过成分旋转矩阵,归类命名公因子,形成“关键因子结构”,为评价、提升特色小镇协同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证研究结论。内部协同关键环节包括经济形态协同、功能形态协同、所有制形态协同、资源禀赋与产业链生态协同、产业功能规划与运营体系创新协同;外部协同关键环节包括新兴业态协同、产业对接协同、市场协同。

4提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对策思考

4.1围绕“特色”,做好小镇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的文章

4.1.1产业发展目标呈现“多彩多姿”

小镇整体发展目标应以打造产业聚集、创新创业、生态宜居、文化传承“四大高地”为目标,核心是以产业形态为引领,对接“十四五”期间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的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应明确发展智能装备制造、高科技研发、互联网+服务等为一体的“硬+软”产业集群,将打造迈向工业4.0的高端智造小镇作为发展目标。一是体现对接智能制造新兴业态的发展;二是体现产业形态多功能布局,制造、设计、研发等“硬+软”产业协同发展关联的环节;三是体现多元产业形态的融合,数字服务融入小镇产业发展运营体系,提供价值增值。如杭州跨贸小镇依托浙江省物流大信息平台为整个小镇商流运行提供实时服务,“行业大数据”全方位融入小镇产业服务,根本性地提升了小镇产业对接市场的“精准性”。

4.1.2产业发展定位要突出“特+强”,内外协同发展

(1)以“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协同融合为特攻方向,打造产业集聚高地,走“高端化”“品牌化”之路。一是品质层次高。突出绿色、节能等环境友好的产品特色,发展个性化定制,提升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品、做体验、做响小镇品牌。二是品牌知名度高。首先,结合产业已有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可涉及产品设计、制造、制造服务等多环节进行针对性合作,力求产生“1+1>2”的效应,突破一点,借势而上。再者,携手主流企业打造行业网上展示交易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深耕产业链垂直细分领域,建立完善的020运营体系,为交易中心实现规模化、信息化保驾护航,提升小镇行业影响力。三是行业成长性高。重点培育高科技研发、智能装备制造、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行业年产值增幅20%以上,拥有行业龙头企业若干家。

(2)“生活生态+产业项目”协同融合,打造生态宜居福地。一是注重人本理念。规划建设快捷立体交通接口,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吸引人才集聚。二是注重生态环保,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风光带。三是注重景观融合,融入产业元素,以文化精粹引领小镇特色产业走出去。

(3)“孵化培育服务+产业项目”协同融合,打造创新产业基地。一是技术研发服务载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做强小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同整个小镇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孵化服务载体。搭建创客空间,为高端人才、企业入驻提供一站式服务。

4.2以“产业形态功能多元化”和“产业链生态”为抓手,做好小镇“产业大平台”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度

4.2.1产业形态功能多元聚集

(1)产业形态功能研究与空间模式需求。产业功能研究是小镇规划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将产业内容和行业需求转化为空间需求。同时,要明确创新与融合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特点,规划应关注由产业升级和创新要素集聚而带来的创新类空间组织模式问题、新的产业服务功能选择与培育问题,创新要素与本土文化、资源禀赋要素结合问题。如云谷小镇,产业定位为“围绕云计算、大数据”,规划中通过对小镇核心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内容、主要产业规模比例等研究分析,得出未来所需各项产业办公面积、核心产业人口和大生态圈相关产业人口等指标数据,作为小镇空间布局的规划的重要依据。

(2)文化空间协同小镇特色形象打造。文化空间构想和小镇特色形象打造是规划“灵魂”。小镇既是产业功能平台,又要符合“小而精”的建设要求。发挥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叠加效应,推进协同融合发展,是小镇规划的重要原则。如梦想小镇的规划展现信息经济时代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关系,以“田园环”为纽带构建居住环、办公环,形成小镇圈层结构,成为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创业社区。

(3)“市場化”+“数字化”手段提升小镇服务效能和社区功能。①“市场化”手段提升企业活力,完善社区功能。数据表明,大部分小镇管理的主体还是政府为主,小镇最终需要通过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行为来立足市场。因此,落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例如,梦想小镇园区管委会从园区的主导方转变为“店小二”式的服务方,将政府办园转变为企业办园,政府引进成熟孵化器企业,这样的创新产业运作模式更具面向市场的竞争力。②“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小镇服务效能的提升要充分依托“数字化”,多平台交互实现一站式服务、多政合一,依托平台围绕“产城人文”核心要素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

4.2.2多维交互协同创新产业生态构建

(1)主导产业纵向延伸与扩张。特色产业的纵向扩张,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服务方案纵向扩张,打通产业上下游,以合力形成聚合效应,比如研发、设计生产环节的联动不仅会提升小镇产业运营效率,更能提升小镇主导产业在行业、市场中的地位。

(2)主导产业横向延伸与扩张。小镇通过产业横向扩张,嫁接新元素,形成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概念,注重“数字+”“文化+”对小镇的产业形态的融入,以创新小镇产业链生态的营造,对浙江传统块状经济产业的转型尤显意义。例如,巧克力甜蜜小镇,基于传统巧克力生产,嫁接二产与三产,形成“甜蜜+”产业形态,把“甜蜜”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和延伸全过程,概念创新驱动下催生的巧克力文化“甜蜜”产业形态,对单纯制造进行了有效的横向延伸,焕发了崭新的市场活力。

(3)主导产业网状延伸与扩张。将科技链、价值链、服务链、空间链与小镇主导产业各环节充分融合,形成小镇综合服务系统等专业中介服务平台,使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在小镇内能自我循环。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除了基金企业聚集,同时有中小企业初创基地等造血平台,整体构建了丰富的基金产业生态圈。

4.2.3产业形态功能布局协同产业生态构建

小镇的产业形态功能布局的核心“产业要素”要围绕产业生态构建为中心,做到产业形态功能布局协同产业生态构建。

以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为例,它的规划分为:智能装备制造园区、云商科创贸易服务区、SOHO创意街区、生态水乡生活区,其中前两个为核心区块。

从区块设置的大局看,两个核心区块之间就存在着产业链纵向衔接的关系。从具体区块功能规划设计看,首先是“智能装备制造园区”,它着重强调小镇主导产业的优化提升、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注重物流集散及科技研发功能对本区制造功能的支撑与协同;同时,建设“智造”展厅,展示小镇主导产业最新成果,从中看到了区块内以及区块间产业生态协同的影子。其次是“云商科创贸易服务区”,是小镇的“核动力”区域,是小镇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交互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同样,从中看到该区块规划强调的功能混合、空间共享等理念体现了产业网状扩张的思想。

4.3加快新业态培育,提升产业对接协同能力

4.3.1以“嫁接型”新业态小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嫁接型”新业态小镇是通过融入“数字+”“时尚+”等创新元素,对原有乡镇块状经济升级的小镇建设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城与镇协同融合之间并发出无穷的活力,内部解决了劳动力和传统产业形态转型、环境的整合、传承与优化,外部吸引了人才、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等城市化要素,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主城和区域崭新的运营、工作、生活、消费方式。其建设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区位优势;二是小镇产业能联动中心城市的资源;三是挖掘小镇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针对特定人群需求,进行精准开发,以“轻、小、精”特色产业平台形成产业生态圈。

4.3.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小镇建设引领区域发展

小镇打造要对接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引智、引技、引企、引资并举,由产城分离向融合转变;要十分注重龙头企业引领下高精尖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形态上的优势;要注重科研孵化器和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蓄积发展动力;要突出小镇智慧化建设,夯实产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要完善投融资和政策支持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基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金融产品创新,为产业发展挖掘“资金池”。

5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特色产业形态这个核心,以“创新”和“融合”为理念,在内外协同各环节步步为营,整体推进,才能使小镇真正成为“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国平.产业形态特征、演变与产业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6):105-112.

[2]陈东强.区域产业形态与产业结构的比较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J].经济地理,2006,(12):80-83.

[3]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报,2016,(3):49-56.

[4]宋维尔,汤欢,应婵莉.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6,(3):34-37.

[5]陳晓蓁.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云栖小镇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4):18-39.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协同发展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