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好调查研究

2022-12-31高明明

乡音 2022年11期
关键词:调研防控基层

■ 高明明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部分行业运行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受此影响,政协的协商议政工作不得不压缩规模或者搬到线上,一些实地调研、视察、监督和学习交流活动不得不推迟,尤其有的跨区域实地调研活动不得不取消。“无调查不发言,无研究不议政。”调查研究是政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看家本领,是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底气所在。面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各级政协组织应该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方式方法,在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务实高效地开展好调研工作。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就便,视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调查研究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召开调查会、开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采取何种方式方法,要视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推陈出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外出调研要控制好调研组规模,调研人员更要“精”而“专”。在调研点的选择上,更要择取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对典型“解剖麻雀”式的剖析,由点及面、见微知著,把情况摸准确,把问题讲清楚,把原因分析透,把建议提具体。随着工作作风转变的加强,政协可以探索尝试采用灵活机动、便民亲民的形式开展调研,比如不打招呼直接到基层暗访、轻车简从等,既能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减化接待流程、减少人员参与、减轻基层负担,又能直接听取来自一线的声音,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疫情防控期间还要用好网络信息化途径,开展线上调研、“云”上研讨,打破时空限制,并且主动更新知识技能,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助力调研结果分析。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把调研各环节做细做实。调研者的态度直接影响调研对象的配合程度,调研者真心实意才能得到基层的真言实情;调研者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交流探讨的深度广度,自身有备而来才能得到“干货”。调研之前要做足功课,充分收集资料,制定调研提纲和问题目录,形成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明确的而非盲目的认识,这样调研才能直入主题、言之有物。调研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必须下马看花,通过眼观、耳闻、口问、手记,不仅身到而且心到;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与群众交朋友,以人民为师,甘当学生;要听取各种声音,既了解成绩经验,也发现问题不足,最重要的是收集意见建议。只有充分占有各方面资料,才能尽可能保持客观,才能更好甄别比较、作出判断。调查与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调查之后的研究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要把从基层获得的一手材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趋势性的东西,以可行性和针对性为标准撰写调研报告或者情况专报,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下功夫,切实起到建言资政、政策倡导、推动工作的效果。

三、要立足岗位、结合情势,把调查研究融于经常。要利用好蹲点、派驻等长期性或阶段性工作的机会,围绕一个问题做跟踪调研,把访谈、调阅资料中接触到的信息整合起来,进行论证研究,就会形成一份样本量大、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的高质量调研报告。要把服务疫情防控和调研工作相结合,各级政协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联络保供物资等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一线人员和各界群众,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情况。服务的过程就是调研的过程,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化零为整,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形成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真正把履职答卷写在基层一线、写在平时和战时。要把解决眼前的问题和研究长远的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政协要以此为调研重点,聚焦政策执行中的堵点,关注民生实事中的难点,捕捉群众首创精神的亮点,积极建言献策,并发挥智库优势,针对苗头性问题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提前研判形势,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调研防控基层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基层在线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