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及其思考
—以石家庄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例

2022-12-31石家庄市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2年34期
关键词:石家庄市藏品文物

卓 倩 石家庄市博物馆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藏品和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内容,藏品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线上线下联动、网络直播、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元化展览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赋能博物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将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文物基础数据安全性、场馆硬件软件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值得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V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行各业都快速投身其中,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博物馆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是传播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以及前沿文化的主要阵地,所以更要在藏品、展览等方面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与成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各大博物馆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纷纷闭馆、限流,极大限制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但这也给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全国各地博物馆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网上展览,并联合社会力量创新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各大博物馆纷纷积极响应,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展览线上化、展示方式多元化,加快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石家庄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在财力、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迎难而上,转“危”为“机”,全面深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快藏品数字化采集进度,将文物资源和文化知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多元立体呈现,畅通互动渠道,转变服务模式。“闭馆不闭展,服务不间断”,在危机中拓新机,于变局中谋新局。

藏品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内容,藏品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早在1998年,故宫博物院就以“数字故宫”为目标,开始了数字化建设之路。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石家庄市博物馆早在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就开始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不仅记录了文物详细的尺寸、质量,还有文物不同方位的高清照片,相当于每件文物都有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并将全部信息上传国家文物信息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石家庄市博物馆的藏品也逐渐加快数字化进程。近年来,石家庄市博物馆与河北盛项科技公司合作,通过三维扫描仪的投影灯及采集镜头进行文物扫描,将文物转化为可用的3D文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陶瓷、书画、碑拓等各类藏品500多件(套)的数字化采集,并根据需要继续开展藏品数字化采集工作。

藏品数字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研究文物。博物馆的藏品,尤其是一些书画、碑拓等纸质藏品,大多因年代久远而脆弱易损,陶瓷、玉石等易碎品也不宜经常搬动。对于研究者来说,藏品数字化大大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研究者可以在计算机上随时打开,随意放大、翻转文物,省却移动文物的麻烦与风险,能够更好地保护、研究文物。

藏品数字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文物。博物馆由于受到场馆大小的限制,以及在展厅温湿度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展出文物往往有限,资料显示,故宫博物院藏品展出比例也仅为2%。各大博物馆的大多数藏品都被深藏库房,束之高阁,藏品的社会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藏品数字化解决了这一难题,海量藏品数字化信息可以上传至网络或者多媒体终端,如故宫博物院官网的文物宝库中就有5万多件(套)文物的信息,观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欣赏到这些精美文物。石家庄市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厅已推出书画200幅,拟推出碑拓300幅,目前正在持续更新中。展厅设置“精品文物数字化”栏目,100张书画的高清大图可以随意放大欣赏。这些转化成果都得益于藏品的数字化采集。

多元化展示,拓宽服务渠道,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和文化知识立体化传播

推出线上展览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石家庄市博物馆通过石博App、微信公众号、抖音App、学习强国App、石家庄日报社App等多个渠道推出在线展览,实现展览及展品“持续在线不打烊”,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的高清展览。

石家庄市博物馆2019年制作推出“全景石博”。观众进入石家庄市博物馆公众号,通过“在线观展”进入“全景石博”栏目,就可以在线上参观石家庄历史文化陈列展、石家庄历史发展成就展、农耕与民俗展等诸多精品陈列展览。“全景石博”是石家庄市博物馆以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为依托,基于领先的全景采集技术建设而成的智慧博物馆,其基于空间定位的三维点云,自动化进行高精度三维数字化重建,还原馆内全部空间的平面布局及三维结构,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博物馆环境。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登录,以3D全景漫游方式,伴随语音讲解,漫游展区,参观展览,欣赏展品,尽享沉浸式观展体验。

2021年初,石家庄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又推出馆藏楹联和馆藏扇面线上展览,一共有150件(组)馆藏明清楹联和扇面与公众“见面”,其中不乏精品珍品,比如郑板桥、曾国藩、林则徐等人的真迹墨宝。由于是线上展览,观众在观赏这些楹联、书画时,可以随时暂停,任意放大、缩小,局部细节都毫发毕现。“云端”欣赏名家手迹,享受线下展览无法达到的观赏体验,这一线上展览受到了观众的赞誉和好评。

定制化传播和网络直播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定制化传播已成为一个新发展趋势。石家庄市博物馆精心策划、制作了一系列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定制化内容,有文物修复讲座、文物解读,也有科普小知识、文物文化政策新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石家庄市博物馆推出《古旧书画修复》系列公益讲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教师线上课堂讲授,辅以修复师的实际操作演示,让公众了解保护与修复文物过程中蕴含的技艺、历史与科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依托馆内固定陈列制作《农耕与民俗展》动画短片,让孩子们在动漫世界里学习农具的使用,了解农业发展,体会“粒粒皆辛苦”;针对文物爱好者,策划制作《赏石博精品观盛唐气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鞍马散乐吹奏组俑》《石博精品文物——明代刘俊刘海戏蟾图》《赏石博精品观碑刻妙笔》等知识课件,在展示馆藏精品文物的同时传播文物知识,传承历史文化。

接下来,石家庄市博物馆将推出更加丰富的网络直播,观众可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在对话中感受博物馆的无穷魅力;博物馆也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了解观众的关注点、喜好,推出特色化的直播内容。从定制化传播到直播,从博物馆提供“套餐”到观众按需“点餐”,博物馆馆藏展示互动性更强,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推出全息文物展览

以馆藏文物数字信息库为依托,石家庄市博物馆策划设计了河北省第一个全息文物数字展厅。与传统文物展厅不同,这里看不到实体文物,只有42台大小不一的全息数字设备。通过声光电手段的数字转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特种视效技术,以3D虚拟方式投影出文物。投影出的文物悬浮在空中,可以立体旋转,观众通过人机互动可以将展出的文物进行720°旋转、放大,观赏文物细节。文物数字展览突破了传统展品“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限,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全新的参观体验。

出版基于VR技术的精品文物书籍

石家庄市博物馆与河北盛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基于VR技术的文物赏析书籍《让文物活起来——石家庄市博物馆精品文物数字化图册》,其中包括馆藏文物精品50件(套)。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在书籍的首页扫描下载石家庄市博物馆精品文物App,借助App扫描书中文物图片,手机上就会呈现对这件文物“活灵活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视频解读,主要是讲解文物的名称、来历、流传经过以及文化内涵。视频可以暂停,文物可以720°任意翻转、放大、缩小,人们可以与文物合影拍照,尽显藏品与现代科技的魅力,这一方式有利于提高文物传播效率,拓宽文物传播渠道。

关于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藏品基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首先是文物数据采集、传输、保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藏品数字化是基础。在藏品基础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博物馆需与有资质的科技公司签署完备的安全协议,既要保证文物数据采集的规范、安全,也要防止文物基础数据的泄露。其次,博物馆大多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维护人员,导致博物馆的网站安全系数不高,一旦被黑客攻击,文物基础数据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盗用、贩卖。最后,公开的文物基础数据、高清影像资料也有被利用的风险。2019年故宫推出“数字文物库”,精选的5万余件文物首次公开了高清数字影像,但也特别声明:“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以转载、引用、摘编、下载等方式使用本网站内容时,均需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同意。”文物数字化信息的开放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论是非公开的还是公开渠道的文物数据信息,都有被利用、仿制、侵权的风险。如何兼顾发展与安全,是博物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科技力量与博物馆的融合力度不够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多方科技力量的支持。随着信息科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全息投影、3D打印、AI、VR等相关科技公司也不断涌现。“科技公司搭台,博物馆唱戏”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受限于博物馆与科技公司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博物馆缺乏数字化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更是人才匮乏,从而对最新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对于有哪些新技术可以用于博物馆知之甚少,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科技公司让博物馆眼花缭乱,选择困难。同样,科技公司对博物馆也缺乏了解,不清楚博物馆的诉求,双方缺乏必要的了解沟通。博物馆及其主管部门可以定期与科技公司通过交流会、洽谈会、展示会等方式加强交流沟通,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自己的诉求,促进双方的深度融合,更早享受最新技术福利。这不仅能使博物馆馆藏文物得到更好的展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也是一场高科技的展示,能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看到数字时代科技的力量和成果。

提高对场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如今,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往的看看展览、听听讲解,而是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观展体验,要有仪式感、沉浸式体验感,希望博物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这对博物馆场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场馆、展览的设计要一改传统的实物、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运用高科技元素,配合声光电效果,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例如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用半景画的形式,运用声光电设备,再现了百团大战的恢弘气势和壮烈场景;有的展馆运用了4D电影、球幕电影等方式,这也是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技术以及影像技术在展陈方面的成功运用。此外,博物馆要关注与观众的互动。现在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听听讲解,他们希望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在博物馆中不仅能看,还能动手和交流,这有利于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增强参观的趣味性。观众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个性化服务。博物馆可以增加一些人机交互设备、多媒体触摸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知识问答等,以数字化藏品、漫游式展览、科普知识、个性化服务等为依托,线上线下联动配合,满足观众的互动需求和参与体验。

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人才培养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求博物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博专业、陈列设计等人才,还包括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现代技术人才。由于历史原因,各大博物馆对网络、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重视不足,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因为财力不足,对数字化人才建设重视不够。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博物馆人才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虽然可以依托社会科技力量,但双方的融合以及后续的运营维护都需要博物馆自身的人才力量。因此,首先要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博物馆要设置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岗位,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其次,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博物馆所有从业者都需要具备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从业者的基本工作素养之一。博物馆可以定期开展学习讲座普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可以参观科技公司的技术展示会,了解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还可以经常到其他博物馆考察学习,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探讨,借鉴和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博物馆新的使命和责任。在数字化建设新形势下,博物馆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科技,在推出线上展览的同时,加强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让博物馆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猜你喜欢

石家庄市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我想变成……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我和我的自行车
我希望
文物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