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古典诗词文化外宣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12-31宋春燕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原诗词诗人

宋春燕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0064)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2年,经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成为中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中原文化外宣能力的提升日益重要。中原文化外宣就是要讲好中原文化故事,不仅把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宣扬出去,还也要把中原人民不断进取,跨越式发展的现代文明传播出去,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原历史文化。2020年英国BBC播出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杜甫颠沛流离、波澜壮阔的一生,引起强烈反响。片中对杜甫不吝赞美:“世上有但丁,有莎翁,还有杜甫。”“在东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几乎没人听说过他。”诗歌承载着历史,是人类文明和思想的精髓;诗人更是时代的浓缩,穿越时空,他们是良知与灵魂的感知者、守护者和传递者。成都有杜甫草堂,长沙有杜甫江阁,杜甫诞生于河南巩义,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诗歌之美,诗人之魂。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摇篮,有着绚烂多彩的古典诗词,可谓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的艺术瑰宝。中原地区的诗人更是浩若星辰,如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王昌龄等,不胜枚举,这些伟大的诗人和他们不朽的诗篇为中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和光彩。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和魅力,也应当广为传承,诗人作为诗歌的创作者,带给后人不朽的精神力量,值得为世人赞颂。科学没有国界,文学艺术也一样。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华夏诗文应当走向世界,这时候诗词文化的外宣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中原诗人和诗词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原诗词文化。由于早期诗词翻译的发展较弱,导致我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外宣翻译中古诗词的应用很少。许多在国内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和造诣非凡的诗人在国际上并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古典诗词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其外宣现状并重视其外宣翻译策略的研究。

二、中原诗词英译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诗词翻译”“中原诗词外宣翻译”“诗词文化外宣翻译”等词条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搜索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特点:诗词外宣翻译研究总体数量少,鲜有针对中原诗词外宣的专门研究,多集中于对诗词作品的翻译个案研究,且理论支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诗词外宣翻译研究数量较少,鲜有中原诗词文化的专门研究

目前外宣翻译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酒店外宣翻译、公示语外宣翻译、地方外宣翻译、政治外宣翻译、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等领域,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万杰(2014)的博士论文以2006年的《全景中国》系列之《湖北:凤舞楚天》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影响外宣翻译的因素有文化特色、中英文差异、源文语言特点、翻译目的、目标受众的期待和语言接受能力等。[1]郭肃清和孙敏(2014)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外宣英译实例,体现“译者中心”在外宣资料(尤其是政治)英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让译者能动态适应翻译的外部环境,进而翻译出适合交际语境的译本。[2]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言简意深,表现手法多样,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研究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词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成果并不多。笔者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以下研究成果。其中,陈昕(2019)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进行了现状研究和对策分析,文中深刻阐述了如何应用生态翻译学策略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翻译。[3]徐燕杰(2021)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分析了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文本。[4]熊立本(2021)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阐述了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其中包含古典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5]张梅和左项金(2020)以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杜甫诗歌翻译为例,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了杜甫诗歌文化传播策略。[6]陈曦(2009)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了中国诗词中模糊意象的翻译。[7]中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原大地见证了华夏历史的变迁,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研究中原诗词外宣翻译对挖掘、传承及对外传播中原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针对个别诗词的翻译个案研究

古典诗词翻译研究多针对个别诗词英译文本的分析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如李桐桐(2021)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许渊冲、宇文所安两版译本。张欢(2021)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山居秋暝》英译文本进行研究。万涛(2019)以李清照二首诗词分析了期待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诗词翻译是对诗词的二次创作,需要译者有很深的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功底和造诣。

(三)诗词翻译理论呈现百家争鸣

在目前的诗词翻译研究成果中,有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有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有从目的论视角、有从“信”与“美”视角、有从意象图式视角、有从美学视角及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研究。翻译理论可谓百家争鸣。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委婉含蓄、对仗工整,讲求韵律与美感,使诗词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如何通过生态翻译的适应选择把凝练唯美的古典诗词转化成生动形象、兼具西方意象美学特征的外语文本,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欣赏和喜爱诗歌中呈现的内容,穿越时空,跨越民族地域隔阂去共情诗人所传递的情感,从而促进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播和对外沟通交流,这就需要对诗词外宣作品有更为统一的评判标准和更好的理论支撑,译者需全面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原作品思想内容,充分考虑源语言的生态环境,从语言表达、文化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际多重视角出发,反复推敲译语表达,使中原诗词之美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得到绽放和广泛流传。

三、中原诗词文化外宣的对策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了太多中华历史的变迁,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古往今来,中原地区英雄辈出,仁人志士不胜枚举,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诗词文化更是绚烂夺目。他们是文明的缔造者、引领者,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在文明的史册里载有他们不朽的诗篇。诗人有国籍,但诗词文化艺术没有国界,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世界上更多的读者遇见和欣赏。中原诗词文化的外宣工作,作为传递中原地区文化内涵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立专门的中原诗词文化研究机构,搜集汇编中原诗词文化外宣读本

中原地区诗人众多,诞生于中原地区或者与中原地区相关的诗词文化作品也有很多,如何让这些诗词作品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走向大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被更多的读者看到和欣赏是诗词文化外宣的一个重要方面。诗人虽已作古,但其留下的文字却是不朽的、鲜活而富有生机的。诗词文字里蕴藏着历史的演变、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及情感的悲欢离合。文字里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可以穿透时光,绵延后世。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湘西边陲的凤凰古城声名鹊起。《清明》这首千古绝唱,让那个隐匿于荒野之中的茅舍酒肆“杏花村”流芳百世,饮誉天下。曹操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使杜康酒久负盛名。文字有着不朽的力量,后人应对诗人、诗词文化充满敬畏,虔诚地对待这些寓有形于无形的文化瑰宝。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中原诗词文化研究院,结合中原地区不同的城市特点及文化特性分门别类地搜集汇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诗词文化读本,并创作翻译出可读性、趣味性强的作品。这些译著作品可以通过外交活动、各大媒体、旅游、学术研讨及出版发布会等媒介作为城市名片推广出去。诗词文化外宣译著作品还可以珍藏于世界各国大使馆、博物馆、图书馆及书店供读者阅读和欣赏。如由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团队策划创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诗与茶的交响:天府文化四季译丛》就选取了天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与“茶”两大元素,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进行创作的。该译丛项目组整合了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优秀英文翻译团队和插画团队,从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出发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召开专门学术研讨会,请有影响力的文化专家为译丛建言献策,从而使该译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兼具学术和艺术价值,发扬文史哲融通的传统,展示成都的别样风情。河南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诗词文化外宣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抓住时代机遇,利用诗词文化外宣的契机,建构中原优秀的文化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原历史文化。

(二)全媒体合作创作纪录片、短视频等诗词文化作品

5G时代的来临为视频行业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目前国内视频平台众多,有爱奇艺、优酷视频、抖音、快手、火山、西瓜,哔哩哔哩及微信视频号等。国外的视频平台也发展迅猛,如Tiktok国际版、Snapchat、Instagram、YouTube、Vimeo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频平台发展逐渐壮大成熟,成为国内外主要的学习和娱乐的媒介,也助推各大媒体及自媒体创作者异军突起,走向公众视野。视频作品尤其是短视频以其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高效快速、利于传播等特点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8]2021年10月,“李子柒”在YouTube的订阅量1610万,刷新了“中文频道订阅量”的世界纪录,她成功地将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可谓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典范。中原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也可以成为优质视频创作的源泉。让中原诗词文化和诗人走向大众视野,使其平民化、国际化。视频创作者需要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创作出当下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诗词文化视频作品。河南卫视近年来创作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七夕奇妙游》等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完美糅合。其中《洛神水赋》就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赋》,让人在欣赏美轮美奂的舞蹈的同时回味经典,为之震撼。搬上2022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最好诠释。2020年4月初,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该纪录片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Maya Vision公司和华影制片公司共同制作。本片的导演和主持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伍德亲自到访中国,追寻杜甫生前的人生足迹,探究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意义。他坚信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碰撞能够打破文化之间的偏见、误解与壁垒。纪录片里,知名电影人伊恩·麦克莱恩爵士(Ian McKellen)以厚重沉稳的语调深情朗诵英文版的杜甫诗歌,该片一经发行就引起强烈反响,英国各大媒体和观众纷纷给予好评,[9]同时也让我们由衷感受到中国诗词文化作品的魅力和诗人伟大人格与深厚造诣的国际影响力。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以纪录片这种视频的形式把我们家喻户晓的东方诗圣杜甫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这种形式有力地加强了中国诗词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诗人,领略了中国诗歌的魅力与光彩。随着自媒体的不断涌现,专家学者可以和主流媒体,自媒体创作者一起,制作出一系列有地方特色、时代风貌和艺术欣赏价值的中原诗词文化视频作品,将诗词文化、中原诗人推向世界舞台。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原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文旅融合,开发中原诗词文化旅游线路

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2012年他进行了一次中国诗词文化探访的旅行,并将此旅行经历写成一本书《寻人不遇》。比尔·波特此行始于北京,途经十余省,寻访了中国古代诗人生活过的地方、诞生地或者墓冢。他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辗转于中国各地,从喧嚣的闹市到寂寥的村落一路走来。他到过富丽堂皇的纪念堂,也访过荒草湖泊、杂草丛生的断碑残碣。他在这些地方酌酒并大声朗读诗人的诗歌表达缅怀之情。他用这种特殊的文化旅行方式拜谒和祭奠了中国古代诗人。该书以时间为主线,记录了作者的诗词寻访之旅,从外国人的视角写出了不一样的中国诗篇,向国外读者推介了历史长河里中原大地上那些曾留下鲜活记忆的中国古代诗人。

1.拜谒诗人,寻访古圣先贤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原诗词文化可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旅游线路开发。旅游线路可以以拜谒诗人为主题,也可以以诗词文化研学为主题。比如:河南新郑有白居易的出生地,也就是现在的白居易小学。洛阳龙门香山的琵琶峰上有白居易的墓园白园。薛店镇有三苏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墓就在此处。开封、洛阳、商丘、许昌等作为千年古都,更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圣先贤留下的足迹。如洛阳有杜甫故居、龙门石窟以及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东关大街等。中原诗人中还有李商隐,他惊艳凄丽的诗行让后人每每读起,无不潸然泪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年后我们依然可以透过文字,共情诗人细腻哀婉的情感与命运多舛的际遇,窥见诗人高洁的品行和人格。王维曾在焦作云台山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魏晋风度代表的竹林七贤曾游历云台山,留下大量题记,碑刻和传说。《陋室铭》《乌衣巷》等的作者刘禹锡出生并葬于荥阳,一生为官,宦海沉浮却留下了吟唱千年的名句佳作,彰显了他不俗的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执教商丘应天书院,为国为民,赤胆忠心。还有三国时期魏都许昌,曹操父子的诗文让我们领略了一代枭雄的气度和胸怀。透过曹丕、曹植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于那样一个群雄竞起、硝烟不断、时局动荡的三国时代帝王家手足相残的无奈和悲哀。

中原大地上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数不胜数的伟大诗人、政治家、文学家、旅行家在历史上的中原地带留下他们的足迹,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璀璨的诗篇,成为中原地区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探访诗词歌赋里的文化中原

旅游线路的定位还可以是诗词文化研学为主题,用诗词助力中原文旅事业,跟着诗词去旅行,彰显城市的不同文化特色。通过古诗词的文字与当代的旅游项目相结合,让古诗词里的美景与相应的现代地理文化坐标古今联动,向世人呈现出中原城市的古风和新韵,让国内外游客不仅可以瞻仰古迹遗址,而且还可以从古诗词中领略曾经的雕栏画栋、亭台楼阁、碧野山川与四时更迭,丰富中原各地风景名胜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挖掘诗词文化载体和元素,建构中原文化形象

中原诗词文化外宣不仅要让国内外游客打破时空界限,通过古典诗词与古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链接,更要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中原地区城市和景点的人文气息,来到中原、记住中原、热爱中原。职能部门要多挖掘诗词文化载体和元素,开发诗词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等资源,进而提升中原城市品位和旅游品质。让古诗词这个宝贵资源能古为今用,让中原诗词文化如源头活水不断衍生出新的影视、剧目等艺术文化作品和旅游纪念等文化产品。中原地区要打造好诗词文化名片,对诗词的特殊传播功能进行创新性开发,凸显河南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原诗词文化外宣方面,一定要突出河南历史文化特色,将中国的传统诗词文化、历史故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国内外游客,让国内外友人可以穿越千年,在这片热土上触摸历史,与诗人产生心灵与思想的共鸣、链接、回响和碰撞。古典诗词魅力在于那永恒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不朽艺术瑰宝传播开来,让伟大的诗人走向世界舞台,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和心田,使其在新时代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建构中原文化新形象。

(五)建立激励监管机制,促进外宣人才培养

1.激励与监管并行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外宣工作要形式多样,艺术形式也要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因此不能只依靠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如可以和自媒体等文创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做好中原诗词文化外宣工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激励和监管,既要充分调动激励诗词外宣艺术形式的创新,又要设立专门机构来监管,审核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诗词文化外宣工作的管理,使所有的文创工作既富有生机和活力又合规合法,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文化本身。

2.跨学科合作培养诗词文化外宣人才

中原诗词文化外宣工作涉及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地理、外语翻译、旅游、艺术创作、新媒体等多个学科及领域,需要深厚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综合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外宣工作的极大热忱和艺术创造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应注重文化外宣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开设一些文化外宣、诗词鉴赏、艺术创作的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语言文化功底,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学习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10]

政府组织成立中原诗词文化研究院,招贤纳士,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鼓励相关各领域人才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为做好诗词文化外宣工作、打造中原文化形象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结论

中原文化外宣就是要讲好中原文化故事,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原历史文化。诗词文化是中原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中原文化外宣工作,不仅需要外语翻译者的努力,同时还需要语言文化、历史研究、文艺创作、各类媒体及旅游机构的协作与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力度进行激励与监督,共同提升河南的文化形象,让中原古典诗词国际化,让中原走向世界舞台,从而带动中原文旅及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原诗词诗人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