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路径选择

2022-12-30王从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科中国式现代化

王从严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5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也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农业高等教育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系统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有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现代化,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化。要实现这样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农业高等教育作为农业领域的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这就要求农业高等教育加速转型发展,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人才与智力支撑。

一、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状况

1.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急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新时代 ‘三农’ 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党对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入、战略更加成熟、实践不断丰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新的征程。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必将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土壤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要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弘扬传承优秀中华农耕文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系统治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农业高等教育理应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农业大学体系,培养一流农科人才方阵,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精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2.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农业教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记办学使命,与农业农村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精心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学历人才增长速率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高等农业教育业已成为高素质农林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9 年来,累计输送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76.9 万人。2020 年,高等农业教育输送本硕博农科毕业生10.1 万余人,比2012 年增加了44.4%,增长率高出全国本硕博毕业生4.5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4.7%。其中,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总体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增长率(见表1)。学科实力不断增强,11 所农林院校的19 个农学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另有8 个涉农学科入围,32 所农林院校入围省、市“双一流”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丰硕,5 年来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9 项。2017 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为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 年的50%左右提高至2021 年的61.5%。[1]农业高校结合学科、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推行的政产学研用“科技小院”模式服务产业、华中农业大学扶贫建始模式和实施的“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全面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农业高等教育理应担当作为,作出更大的贡献。

表1 2012—2020 年农科本硕博毕业生情况 (单位:人)

3.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农业教育虽然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新征程、新战略、新挑战、新目标,高等农业教育仍需要不断补短板、强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变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改造提升和前瞻性布局不够,相对落后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低水平的重复设置仍然存在,区域特色不显著,导致农科人才培养和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师生的中国农耕文明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仍需强化;多学科交叉融通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还需不断提升;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将行业产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不够,农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导致农业人才“下不去”“用不上”。三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亟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品种、技术和产品背后的基础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亟须加强;科研与行业产业耦合机制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产业不够精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四是高端智库建设亟待加强。智库研究的议题与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重大部署的现实问题对接不够紧密,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判不够,针对发展进程中突出矛盾解决的实操性建议不多,对农业农村相关领域长期调查跟踪与咨政经验积累还不够,政策建议感性认识较多,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工具更新迭代不够。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坚持服务“强农兴农”人才自主培养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更加凸显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乡村振兴全面深入推进,对高质量农业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只有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才能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存在错位:传统农业类高校毕业生脱农倾向严重,人才层次结构与知识技能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3]没有高质量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就无法实现农业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更无法支持和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牢人才自主培养理念,健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农业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形成农业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显著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安全性和自主性。

2.坚持服务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35 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并针对新阶段新征程“三农”问题作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重要决策部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以农业强国建设为目标,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当前形势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农业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衔接不顺畅,科研组织模式、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亟须创新,成为制约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短板。高等农业教育应发挥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聚集等优势,更加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增强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应有贡献。

3.坚持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 年,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提出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如期实现后,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后小康时代,即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转向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型阶段。[4]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服务农业产业进程中生成、发展与壮大,同时也存在服务国家农业产业布局战略规划能力不足、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能力不够、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问题。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应坚持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学科、专业、科技、人才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4.坚持服务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由资源驱动转向效率和创新驱动,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2021 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传统农业学科知识创新贡献偏重农业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新兴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学科建设滞后、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学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面向新征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底色,高等农业教育应紧紧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5.坚持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仍在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可见,推进农村现代化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同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5]。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必须是有机耦合的整体,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还包括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农业农村方方面面。[6]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现代化被摆在优先地位,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更多聚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忽视了农村生态、文化、治理、农民生活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位需求。高等农业教育应深刻理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内涵新要求、勇担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逐步实现从服务农业现代化向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全面转型。

6.坚持服务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在的基因密码就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孕育母体和演进主体的文化形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8]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农村大地,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农耕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偏重“技”的传授忽视“史”的传承、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对农耕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入等问题。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应提炼展示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农耕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价值引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农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农业教育本质特征和根本保障。高等农业教育要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引路领航,积极开展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把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目标方向和各方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教育、科技、人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相关目标任务上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涉农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新时代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优秀农业文明鼓舞青年,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塑造青年,引领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加强涉农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要求,根据农科特点和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支部设置,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育人功能。

2.优化结构,布局交叉融合新农科

学科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和基础。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 ‘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这些为高等农业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专业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明确聚焦重大战略需求。高等农业教育要把握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战略举措,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适度超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二是以现代技术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科。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技术改造传统的优势涉农学科,进一步拓展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内涵和外延,更新重构传统农科知识体系。三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深入推进农科与理科、工科、医科、文科等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知识交叉、多技术有机耦合、多领域相互渗透的新农科。四是面向未来农业发展基础、前沿、核心领域,围绕“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前瞻性布局新兴学科,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

3.创新模式,担当农科人才自主培养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9]拔尖创新人才是稀缺的战略资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庞大的全新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必须主要依靠自主培养,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自主可控能力。高等农业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农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课程,发挥学科优势,重点聚焦生态农业发展史、农业技术发展史、乡村民俗与乡村治理、农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将生态文明教育和耕读教育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师生“大国三农”情怀。要构建多元自主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生物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不断完善卓越农林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健全多学科交叉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新农科人才培养相适应、校内外协同联动的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要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要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凝聚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重大科技任务、农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乡村振兴重大瓶颈问题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涉农高校与农业企业协同人才培养联盟,以平台化、项目化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共建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彰显农业特色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协同人才培养中心。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弘扬农业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劳动、鼓励奉献、崇尚创新的环境,跨学科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健全适合农科人才快速成才的评价体制机制,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农科人才。

4.自立自强,打造农业农村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高等农业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开辟农业农村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国家早日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一是要强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的应用牵引,从农业农村发展现实困境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生命科学领域加强研究,突出原始创新,以基础研究的突破来破解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锚定人工智能育种、耕地保护、动物疫病防控、营养健康、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教育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发展高端智库建设。全面整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在科技领域和农业政策领域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农业科学野外观测台站和固定观测点等,以大数据技术为驱动,聚焦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从政策、产业、治理等各方面开展全面系统融合性战略研究,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

猜你喜欢

农科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中国式民主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