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大数据+云平台”的经济学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为视角

2022-12-30成新轩刘超吕惠聪王柯涵赵紫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学协同学科

成新轩,刘超,吕惠聪,王柯涵,赵紫凤

(1.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2.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北保定 071000)

随着大数据与云平台等信息管理科技的深度融合,经济学类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传统的独立管理、部门分设和线上平台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数据信息的创新共享,阻碍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与不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社会发展带来了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建设出现了新的要求与侧重点。在“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一体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为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核心任务,不少相关研究提出通过建设专业与学科协同机制打造特色学科群的新优势,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竞争力[1]。专业与学科一体化是高校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呈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专业与学科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入课程优化,从专业、课程、学科一体化的角度讨论了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的内在关系和联合建设的基本思路[2]。

本文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为手段推动经济学类教学工作、管理事务、人才培养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利用云平台整合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建设工作。打造开放共享、方便快捷的一体化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平台,优化经济学类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以开放共享为方针,拓宽经济学类人才的知识获取渠道,突破教学与管理障碍,实现经济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1 依托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创新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动因

随着“大数据+云平台”与高等教育跨界结合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弊端逐渐显现,信息技术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发展方向日益涌现[3]。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和科技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升级,亟须“大数据+云平台”体系的支持和支撑,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才培养的效率和创新水平。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建立的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能够促进经济学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校建设的高效率化、优化资源配置,为创新型、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提供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

1.1 “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学类的专业与学位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科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整体处于持续的增长中。2004年至2019年,本科招生人数从13.19万上升至23.21万,增长了0.76倍;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70万上升至4.18万,增长了1.46倍,如图1所示。在经济学类专业与学位点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为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

图1 2004-2019年经济学类普通本科与研究生招生数(单位:万人)

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作为高校建设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忽视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点和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亟需在专业、学位点和学科融合建设的基础上融合海量数据信息化技术搭建一个开放平台,形成以优势学科吸引优质资源,以优质资源建设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学位点的良性循环,推进一流学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

1.2 “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的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在数据共享和信息技术革新的影响下,关联愈加紧密,承担着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任务,三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以弥补学科建设侧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条件建设、而专业和学位点建设侧重人才培养条件和能力的缺点。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协同发展是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推动教育管理科学化和高效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减少了单独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三者交叉部门的重复建设和管理盲区的出现,使人才培养的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通过细化权力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平台统一管理等方式,推进“云平台”建设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减少高校内部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间因资源分配问题而产生的不良竞争。三者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在整体建设中的作用,推动经济学类整体人才培养的提高。

1.3 “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要求学科专业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数据信息化的处理方式对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原有的分离式管理提出了挑战,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类人才需要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的界限逐渐趋向模糊,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具备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点。

高校人才培养往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随着新一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专业、学位点和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大数据+云平台”一体化建设,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信息全面、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创新意识,有利于整合经济学类学科前沿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

2 依托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创新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是一体化建设的新发展路径,是经济学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然而,面向“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的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依旧存在组织结构、学科壁垒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既定的学科分类和有待改进的技术设施都是学科和专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传统组织结构容易忽视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制约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优化

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不仅依托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同样离不开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的支撑。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的责任范畴,传统的分部门管理模式忽视了专业、学位点和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分设部门的管理方式易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而出现管理盲区,且不利于数据信息的整合管理。传统的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制约了经济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要形成专业、学位点和学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结构,需要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做出适当的调整。

2.2 既定制度体系固化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联动框架,限制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信息资源流动

在当前的既定制度体系下,现有的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目录界定了各个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分类与内涵,为专业的设定、学位点的设立和学科的建设制定了统一、标准的制度体系,甚至相应的管理部门也大多基于此建立[4]。虽然统一、标准化的制度体系能够帮助高校建立规范的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学科体系和行政管理机制,但在信息时代大数据以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影响下,既定的学科分类不再满足经济学类人才培养中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发展需求,既定制度体系的统一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与学位点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

当前专业、学位点与学科建设中的不平衡同样体现在数量结构的变化上。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普通本科专业数持续增加,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数在2020年增加至23个,较最初的本科专业数增长4.75倍,与专业相比,经济学类学科的层级数均没有变动,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经济学类一级学科数均为2个,二级学科数均为16个。可见当前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与学科建设中存在数量结构变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自1983年学科目录试行草案制定以来,一级学科总数从最初的64个逐渐增长至111个,二级学科数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5]。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体现出学科宽度不断扩展与知识跨度需求不断扩大,标准学科分类限制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学院之间的独立建设也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通,限制了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视角下的经济学类人才的培养。

2.3 新技术挑战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调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与共享

“大数据+云平台”是信息时代数据存储和数据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也是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的技术支持。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协同发展涉及经济学类人才培养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多个方面,各种信息数据相互独立,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统一管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要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学位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相互结合,将经济学类学科前沿成果、各专业优质课程等资源有序整合,这对平台承载能力、存储能力和运行速度的考验将十分突出。同时在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协同机制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用户个人信息变动、学生课时成绩累加以及学分的认证,都需要提升相应数据处理技术,做到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从而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更有力地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3 “大数据+云平台”背景下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建设路径

为应对协同发展的挑战,深度挖掘“大数据+云平台”的优势,实现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的协同发展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应以专门机构统筹管理,设立云平台共享信息资源,以技术升级和数据意识提升应对信息技术挑战,以大数据信息的评价机制多元化引导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以项目攻关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实现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的协同发展,进而推进经济学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其基本构想可简要归纳为图2。

图2 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 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摆脱人才培养中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协同建设的制约

为摆脱传统组织结构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协同发展的制约,应设立专门机构统筹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管理,平衡资源分配,推进三者间协同合作的形成。促进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内在关联的发挥,推动学科和专业、学位点建设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管理。

专门机构的统筹管理能够有效优化传统组织结构中出现的重复建设和管理盲区,打破组织结构对协同发展的制约,增进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联动,在专门机构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云平台技术统一管理,实现组织结构的协同优化。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的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高校教育管理多个维度的系统过程,大体上包括学科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产出、优秀人才培养以及图书资料和环境设施改善[6]。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专门机构管理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性,推动经济学类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的建成。

3.2 开放平台共享信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间信息资源交融互通

随着经济学类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发展,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既定制度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限制性逐渐显现。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需求对经济学类人才的创新能力、跨界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共享的开放平台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资源的交融互通,拓展专业发展的宽度,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点与学科建设特色与优势的体现。

随着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日益信息化,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均趋向于多元化发展[7]。融合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平台,通过一键式的资源检索、优质课程呈列、专业前沿成果推送等,建立跨专业课程选择和学分认证等保障机制,开展基于多学科融合综合教学理念(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简称STEM)的跨专业整合教学模式[8],解决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处理现实经济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9]。在平台跨专业学习保障的基础上,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综合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辨析经济问题的能力[10]。更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宽度,推进信息资源的交融互通。

3.3 增强数据意识,提升数据管理技术,面对大数据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在推进高校教育、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依旧面临着平台建设优化与信息技术更新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深化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数字信息化技术的重视,善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数字信息化效率,优化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态更新速度,提升平台整体运转和人才培养效率;另一方面需同时提升平台用户的数据意识,在开放的数据信息平台中养成尊重数据、利用数据的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教师等平台使用者树立较强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以更好地应对大数据带来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挑战。

3.4 评价机制多元化,引导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开放平台式的经济学类人才培养

教育评价机制在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中均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关系着专业和学位点的设立与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是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评价中两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往往较为单一,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发展平台利用海量数据信息化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与教学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考核中,加入多样化的学生互评、线上平台学习评分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并锻炼其思维能力[11-12]。

在平台管控和教育管理方面,以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指标评价高校的教育工作,结合数据信息化的手段,建立更为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制定符合高校建设远景规划的教学管理评估方式,平衡高校与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投入[13],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以互利合作的方式实现相互间的促进作用[14]。同时推动平台公共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评价管理机制的科学与多元化。

3.5 以重大攻关项目为平台,依托 “特色专业-学位点-优势学科”协同创新经济学类人才培养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直接影响着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重大攻关项目为平台,开展经济学类专业、学位点和学科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学科间的跨界合作,形成突破式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型科研产出。重大项目攻关带来的经济学类科研成果产出,不仅能带动优势学科的发展、特色专业的形成、学位点的建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资源倾斜,优化科研设施和教学软硬件条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形成学科带动专业与学位点、专业供给后备人才、学位点供给科研人员的良性循环。

重大经济学类项目的成果产出或相关进展将为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与科研提供更为全面的软硬件支持和专业的技术支撑,强化专业、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内在关联,促进信息化时代下人才培养实现突破性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学协同学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学科新书导览】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