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

2022-12-30吴佳龄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决议中国共产党

吴佳龄

(山东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坚持党的领导[1],坚持人民至上”等十条历史经验,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观”的丰富与发展,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人民至上,新时代丰富发展的根本溯源

(一)理论之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是一致的。研究新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是依靠人民力量的推动而完成各项使命与任务,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路线的理论之源、历史追因和未来指向,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群众史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进一步提出了“人民至上”思想,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之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守正与超越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存在不少璀璨夺目的文化思想,它们有着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其中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就是属于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民本思想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时期,历朝历代的君王为维系自身专制统治,也提出过一些重民、爱民、保民观念。如在《尚书·夏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代,民本思想又得到了新发展,这也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孔子则在《论语·学而》中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仁政”的治国理念。《荀子王制》中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均能感受到“人民至上”思想正在渐渐萌芽。

《决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2],这是对中国古代“民者君之本也”“民水君舟”等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摒弃了民本思想的糟粕,还有效调和了君民矛盾,改变了阶级统治工具的属性,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民本思想。

(三)历史之源: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人民主体观的赓续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3]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衡量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上述衡量标准,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丰富发展了人民为主体的执政思想,并把以人民为核心的执政优势进行了深刻总结。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观”有了新的论述,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最核心的内容是是否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经典论述。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含义。《决议》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总结出了“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人民至上,彰显了人民群众至高的地位,是对我们党宗旨的创新表述,也是对我们党不同时期人民观的赓续与创新。

二、人民至上,新时代丰富发展的核心内涵

(一)牢牢植根人民:把握“我是谁”的本源

弄清“我是谁”,是把握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定位问题。

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就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并且紧紧依靠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毛泽东同志更是把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比作“鱼水关系”,紧紧依靠群众进行解放战争,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如果脱离群众,就意味着丢失了党员特质,抛弃了崇高信仰,我们现在所取得的胜利成果也可能会丢失。因此,牢牢地植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成功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群关系更是被党和国家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生死存亡最关键一环”的高度,为大家普遍认可。《决议》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等,各种不同的表达,都深刻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牢牢植根人民的定位。为杜绝“脱离群众”的危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营养供给,筑牢中国共产党植根人民的根基。

(二)发展为了人民:把握“为了谁”的宗旨

弄清“为了谁”,是把握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定义为每一个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人民解放而斗争的铮铮誓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到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首位。邓小平在一次回答国外记者的采访中讲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创造的财富均属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致富即是指的全民共同致富[4]。21世纪来临之际,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明显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之所在。胡锦涛同志又总结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并且明确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治国理政的宗旨就在于将人民群众各项权益放在最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十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议》中“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内容,与过去提出的民本思想表述是一脉相承的,《决议》指出:“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更加彰显,并且更加凸显其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依靠人民:把握“依靠谁”的主体

弄清“依靠谁”,是把握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依靠主体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缔造者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则认为历史创造的主要力量是人民,反复强调了唯有人民才能谱写新的历史篇章。邓小平同志还认为,要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改革的主体地位加以承认和尊重,并称赞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又提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不断书写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史诗的关键。以上论断,都清晰表明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

从党的十八大的“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到党的十九大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再到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坚持人民至上”,这些论述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条件,是在充分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诞生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性的高度重视。《决议》强调“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决议》还指出:“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6]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事业中来,使“发展依靠人民”这一论断在新时代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三、人民至上,新时代丰富发展的坚实保障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是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保障。

我国的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各项建设能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强起来逐渐走向富起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正确无疑的[7],理应长期坚持下去。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决议》还强调了“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为我们党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谋合作、求发展?如何破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二)坚持锻造中国共产党的过硬本领

锻造中国共产党的过硬本领,是践行人民至上的能力保障。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艰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有过硬的素质,能临危不惧,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面对新时代的使命,全党必须学习,用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知识来武装大脑,建成学习型政党并用以指挥具体实践工作。同时,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变幻莫测,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坚持改革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执政能力。

在党百年发展之际,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就是在锻造本领、自我革命。面对14亿人民的热切期盼,唯有勇于“刀刃向内”,唯有打造能担事的铁肩膀、能成事的真本领,才能“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锻造出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决议》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持靠人民执政”等,历史告诉我们:之所以当前能够不断推进改革发展,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将人民作为本源,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发展特点、发展优势。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做好自身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又要用“望远镜”打开“超广角”看世界,并思考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的当前定位与未来发展。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就越要回到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进而切实做到能“主动听民声、深入解民意”,并且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改进方法,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四、结语

总之,《决议》从横向上更加全面、纵向上更加深入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至上”已融入每一项基本制度,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观”的丰富与发展。“人民至上”的核心内涵更加丰富,体现更加鲜明,保障更加有力。“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法宝。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决议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三读决议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