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2022-12-29中共衡阳市委党校谭丽娟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助力贫困户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 谭丽娟

和传统的扶贫方法相比,精准扶贫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明显的高效性,能够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针对性制定出适合该地区发展的脱贫方法,能够满足不同贫困地区的扶贫特点。因此,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并且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长长久久的脱贫。因此,要想通过精准脱贫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让乡村振兴助力精准脱贫,采取科学的手段来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建立起长效的脱贫机制,实现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一、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在坚决执行和贯彻的两大方针。二者对于实现乡村人口脱贫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都在农村地区,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比如比起精准扶贫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来实现农村的发展和振兴。而精准扶贫的主要侧重点则从物质和经济的角度,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高他们的收入。所以仅仅是从内容属性上来看,乡村振兴策略的地位要比精准扶贫策略的地位略高,而且会对精准扶贫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再从二者的联系上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农村人口可以实现脱贫,只有从根子上解决了平衡问题,才可以实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1]。而乡村振兴则需要在已经脱贫的基础上,解决包括文化、经济、生态、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乡村问题,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在脱贫的基础上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伟大愿景。

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的目的是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是乡村的全面振兴。针对乡村振兴实现的各项具体量化指标,精准扶贫可以有效对接、及时高效解决,助力早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对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组织方面的具体问题精准施策、科学合理解决。

二、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国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来说也同样如此,尤其是政务工作“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办理业务,同样也推动着政务服务和脱贫工作向“互联网+”等方向转变。但是在实际的精准脱贫工作中,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作业思路中,并不会主动地将互联网和自己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使得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并没有搭上互联网的“便车”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精准扶贫的有序开展、高效推进,离不开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完善,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担当,更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息息相关,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以及计算机技术。此外,为确保档案的私密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合理提高对于身份认定的精密度。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对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扶贫的精准程度有所欠缺

扶贫精准程度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调查不够细致。其次,建立的精准扶贫项目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以及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不能够很好的匹配,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情况有待提升。最后,缺乏科学的考核和奖励机制。由于我国的金融扶贫工作涉及的人口比较多、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导致很多扶贫干部为了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脱贫成绩上来了,但是给扶贫干部的奖励和考核却缺乏科学性,其实也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

精准程度会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进一步影响贫困人口对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当前,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是控制贫困人口脱贫到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一旦精准程度把控不好,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影响推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小康。扶贫的精细度要求“细节”和“一对一”帮扶,“广撒网”式扶贫易造成扶贫专项资金的浪费。

(三)市场和社会对于精准扶贫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要想实现贫困人口全面长久的脱贫和乡村振兴,就必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寻找到一条能够让农村脱贫人口永远远离贫困的道路。但是在既往的脱贫工作中,都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参与来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这样的脱贫,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帮助脱贫人口在没有政府的帮助之下实现独立的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市场和社会对于精准扶贫的参与程度不够高,其实并不利于脱贫工作成效的保持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参与度不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户对公共事务冷漠;二是政策普及程度不高,农户不愿意融入和自身发展无关的扶贫政策中:三是帮扶项目的门槛让农户无法承担。扶贫政策能否持续助力农民增收,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在于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受群众欢迎。

(四)缺乏健全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很多已经实现脱贫的区域,所凸显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当地政府缺乏长远的目光,并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可持续的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导致精准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效果,但是成就只是一时的,并没有一套可以和脱贫效果相匹配的长效机制来保证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更谈不上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来助力脱贫攻坚了。

一方面,我国农村减贫工作仍有提升空间。“两不愁三保障”涵盖范围有限,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方存在脱贫质量不高、脱贫基础不稳固等问题[2]。长效机制的建立尚需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确保没有人因各种原因返贫。

三、通过乡村振兴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手段

(一)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宣传

构建长效扶贫机制既是对精准脱贫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3]。虽然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要想实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就必须建立起对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而要想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在农村地区能够长久的开展下去,赢得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宣传。对专家团队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在现有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上,采用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当前已经很普及的互联网和自媒体、新闻、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消除普通群众和扶贫干部对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误解,引导领导干部和群众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

通过活动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对各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让更多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惠民政策,让扶贫与乡村振兴各项措施在农村扎实开展。通过各种阵地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政策宣传,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多种场合下学习、了解、掌握扶贫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政策,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完善和精细化精准扶贫的具体环节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通过乡村振兴的策略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就必须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在对贫困户脱贫原因以及具体情况摸排清楚、建立了脱贫档案的前提下,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该地区以及该贫困户的脱贫手段,让扶贫手段尽量能够建立在贫困户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此外,在扶贫过程中也要将扶贫政策以及具体的方法对老百姓进行详细的宣传和告知,确保在对特困户和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采取扶贫手段的时候,不会被其他老百姓所误解,让他们产生攀比心理,进一步提升脱贫工作的效果和老百姓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程度。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就是要弄清楚“帮扶谁”“谁来帮”“帮什么”这三个大问题,确保各项扶贫工作有人管、管到位,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

(三)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脱贫,就必须让贫困地区摆脱“躺在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上”这样的想法。所以,要想取得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效,就必须帮助贫困地区的普通群众摆脱过分依赖党和国家帮扶的想法,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知道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党和国家的帮助,才能够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生活。比如可以选择一些脱贫攻坚中取得成就的农村脱贫带头人,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更多的人,激发出脱贫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采取先富带后富的手段,让已经摆脱贫困的人民群众带动身边更多的贫困户一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要走扶贫开发双向互动、贫困群体平等关联、内生动力全面激活及脱贫工作体系转型之路[4]。无论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贫困户的内在动力是促成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真正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是需要贫困户自身努力。

(四)设置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过渡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部署。为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党中央决定对摆脱贫困地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衔接过渡期[5]。虽然我国的金融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要想实现长久的脱贫和乡村振兴,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过渡期,更是要将现有的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进行联系,确保精准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比如说对一些通过旅游和特色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地区,可以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扶贫产业和特色旅游产品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人口而言,通过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区域经济和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6]。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也一定要结合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科学的长效发展机制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让乡村振兴助力扶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是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内在要求。坚持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在逻辑,是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客观需要。完成“十四五”时期确定的阶段性任务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是设立脱贫攻坚过渡期的战略考量[7]。在此期间,重点应解决好以下问题:脱贫攻坚规划注重“短平快”,对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未能充分体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产业发展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要素配套不够,制约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攻坚帮扶队伍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此外,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在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着眼全部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在过渡期,要总结借鉴脱贫攻坚的工作经验,系统地评估乡村振兴实施的政策,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助力贫困户
助力成功七件事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加快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构建云南涉藏地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