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认知冲突,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2022-12-29广州市冼村小学郭海英

师道(教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包冲突情境

文/广州市冼村小学 骆 娇 郭海英

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真正的“思维发展型”课堂?笔者及学校团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依托“小学思维发展型课堂认知冲突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主动、巧妙应用认知冲突策略,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为例分析“认知冲突”策略的应用。

一、精彩的“游戏”——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概念冲突,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并理解问题要素

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叫做“开心农场”,农场里有许多非常好吃的果实等着我们去采摘。想知道怎么玩吗?看用手指把果实拖进篮子里就可以了,简单吧?那我们就事不宜迟,开始游戏。第一关:摘4个黄瓜。(略)第二关:最多摘4个茄子。

师:他摘得符合要求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摘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觉得还可以摘6个茄子。生2:不对,题目说最多摘4个,就是不能超过4个。生3:还可以摘1个、2个、3个、4个。

师小结:说得有道理,最多摘4个,也就是不能超过4个。还可以摘1个、2个、3个、4个。(课件游戏演示)

第三关:至少摘4个苹果。师:他摘得对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摘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可以全部摘完,因为至少摘4个,就是最少摘4个。

师:最少这个词用得妙。至少摘4个,也就是最少摘4个,可以摘4个、5个、6个等等。(课件游戏演示)

“多”“少”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概念;“最多”“至少”则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解释“最多”指上限、“至少”指下限很难理解;但以具体的案例(数量)来呈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又用游戏来进行,就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在这种“高挑战轻压力”的氛围中轻松突破了这一概念理解的观点。学生理解了“最多”“至少”的真实意思,也就理解了这类问题的要素。

二、开放的“舞台”——刻意预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质疑、分析、推理

教学片段:问题:21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不同小组人数有变化,还有22人、23人)小组合作完成后上台汇报环节

师:大家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你们有问题想要问他们吗?

生1:余下一个人怎么办?让他不划船吗?生2:再租一条船。

师:好办法,在图中画一画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3:余下的1人再圈一个圈,代表多租一条船。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4:5+1=6(条)。

师: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啦,为你们的成功合作鼓掌。他们做得对吗?

生1:为什么是7条船呢?6条船就可以了。生2:余下两个人只需要坐一条船。生3:图中还有一条船没有圈出来。生4:5+2=7(条)这个式子应该是5+1=6(条)才对。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真有价值。第二个式子得怎么写?

生5:不能用商+余数,应该是5条船+1条船,因为还剩2人,要保证他们都上船,所以再租1条船。

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的情境冲突引发学生的质疑;而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马上回答,又引发学生去观察分析、交流讨论,解决疑问。通过质疑、讨论,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对为何使用“进一法”“进一法”的实质意义也有了具体的理解;这一学习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三、巧妙的“变式”——模拟丰富的真实生活情境以引发情境和方法冲突,帮助学生提升分析理解的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练习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师利用学生错例(直接套用“进一法”解答)投影提问:这样做对吗?

生1:不对,还余下1元,怎么可能再买一个面包?

师:应该再加上一个面包吗?

生2:不能了,不应该再+1,余下的钱不够买一个面包。

师: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联系生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面包冲突情境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好吃”的面包灯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感悟三角形的高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