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28章祖雄李斌周雪梅饶鼎宇桑成鹏黄明登谢春发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可视化

章祖雄,李斌,周雪梅,饶鼎宇,桑成鹏,黄明登,谢春发(通信作者)

1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2 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肺癌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在病理上可分为鳞癌、腺癌与大细胞癌3 种,且与小细胞肺癌相比,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生长和分裂较慢,扩散与转移相对较少等特点,发病率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1]。但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病早期症状缺乏典型性,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随着胸部CT 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被发现。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临床中多采用肺段切除术[2]。与肺叶相比,肺段解剖结构复杂,更容易发生变异,积极寻找更好的显示肺段解剖结构、指导肺段切除术的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3D-CT 能较好地重建患者病变肺叶血管、支气管和肿瘤的三维图像,但该方法在肺血管和支气管解剖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3]。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不仅能规避2D 屏幕显示3D 图像的不足,还能制作人体器官的物理模型,完美呈现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重建病变肺叶的血管、支气管和肿瘤的三维图相关[4]。本研究以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对象,探讨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择2021 年2 月至2022 年3 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 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 例,其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龄34~75 岁,平均(53.69±4.61)岁;体质量指数18~29 kg/m2,平均(22.63±4.14)kg/m2;病灶直径1~6 cm,平均(3.15±0.41)cm;肿瘤分期:Ⅰ~Ⅱ期28 例,Ⅲ~Ⅳ期22 例;合并症:高血压6 例,糖尿病4 例,高脂血症8 例;试验组50 例,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33~74 岁,平均(53.76±4.68)岁;体质量指数19~30 kg/m2,平均(22.68±4.19)kg/m2;病灶直径1~7 cm,平均(3.24±0.46)cm;肿瘤分期:Ⅰ~Ⅱ期29例,Ⅲ~Ⅳ期21 例;合并症:高血压4 例,糖尿病5 例,高脂血症7 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肺癌诊断标准[5],经病理检查确诊;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治疗,患者均可耐受;病情稳定,能进行沟通和交流,且患者具有完整的头颅CT、全身骨扫描及胸部增强检查结果。排除标准:手术方式非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纵膈、肺门淋巴结清扫术者;拒绝手术或术后病理为小细胞肺癌;良性病变或转移癌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均为平卧位,均做三期增强扫描数据(平扫期、静脉期及动脉期);层厚0.6~1.25 mm;标准DICOM 格式;无伪影、无锯齿状、显影清晰。试验组采用的是振源医疗器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基于Mimics 三维重建技术开展的3D 打印技术。

1.2.1 术前计划拟定

对照组:术前通过胸部增强扫描CT 常规制定术前计划。

试验组:术前基于高精度增强CT 扫描,并采用3D-CT 重建双肺、肺癌病灶、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借助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打印模型。常规采集肺部薄层增强CT 影像数据,扫描完毕后,将获得的影像学数据[三期增强扫描数据(平扫期、静脉期及动脉期);层厚≤1 mm;标准DICOM 格式;无伪影、无锯齿状、显影清晰]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中,刻盘后存储;将上述获得的个体化数据导入3D-slice 4.11.0 软件中,采用蒙板技术选取,建立双肺、肺癌病灶、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通过C3D 视窗建立能实现任意移动、旋转、拆分、缩放、融合、透明化显示,并可清晰显示病灶与胸廓、肺脏与靶肺叶血管、支气管空间位置的个体化肺癌3D可视化应用。根据血管、支气管分型和肺癌病灶位置精准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然后用Lite600HD 三维打印机(上海联合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打印3D 模型(图1)。

图1 肺部模型示意图

1.2.2 手术方法

两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均待手术方法制定完毕后,常规采用双腔通气,对患者行全身麻醉,作1~2 个手术切口。单操作孔为腋中线第7、8 肋间常规放置10 mm 摄像孔,于腋前线第4、5 肋间作长为20~30 mm手术切口;单孔位置为:上肺腋中-后线之间第4 肋间做30 mm 切口作为操作孔及摄像孔。根据3D 打印模型制定的术前计划,术中寻找靶节段的动、静脉,避免意外损伤。均采用采用改良“肺澎张-萎陷法”寻找节段性边界;夹闭靶段支气管,完成肺扩张,保证靶段支气管正确。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切除靶段支气管,并完全扩张肺组织。健侧单肺通气约15 min,患侧靶段仍扩张,其他肺段塌陷。根据充气靶肺组织与塌陷肺组织的边界,切除靶肺段。所有恶性结节手术患者切缘需≥2 cm,或至少等于肿块直径,否则需行联合肺段切除术;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行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完成后切口肋间常规给予罗哌卡因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08,规格:10 mg‥75 mg)20 ml 在切口肋间及上下肋间肌内注射各3 ml,完成肋间神经阻滞,并于切口部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记录两组手术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两组术前、手术1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 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总分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6];(2)肺功能水平:两组术前、手术7 d 后采用肺功能测定仪(比利时麦迪公司,型号:Medi Soft HYPAIR PROVO2)测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水平[7];(3)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肺不张、胸膜支气管瘦及术后漏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及VAS 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VAS 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1 d 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及VAS 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及VAS 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术中出血量(ml)试验组 50 112.19±14.29 5.97±1.21 53.29±4.34对照组 50 113.52±15.12 5.99±1.23 68.94±5.51 t 8.671 1.413 8.091 P 0.000 0.569 0.000组别 例数 术后引流量(ml)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VAS 评分(分)术前 手术1 d 后试验组 50 751.21±32.59 1.12±0.69 3.12±0.86#对照组 50 943.69±36.61 1.14±0.71 5.53±0.94#t 5.492 1.591 5.013 P 0.000 0.437 0.000

2.2 两组肺功能比较

两组术前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手术7 d 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FVC、FEV1及MVV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肺功能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FVC 为用力肺活量,FEV1 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MVV 为最大自主通气量

组别 例数 FVC(L)术前 手术7 d 后试验组 50 2.45±0.34 3.21±0.42#对照组 50 2.44±0.32 2.86±0.38#t 1.591 7.412 P 0.325 0.000组别 例数 FEV1(L)术前 手术7 d 后试验组 50 2.04±0.25 2.56±0.51#对照组 50 2.06±0.27 2.31±0.45#t 0.456 6.126 P 0.322 0.000组别 例数 MVV(L)术前 手术7 d 后试验组 50 73.23±4.61 84.35±6.98#对照组 50 73.26±4.64 78.68±5.63#t 1.963 8.491 P 0.881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多数肺癌患者需借助单孔胸腔镜肺手术切除病灶组织。利用胸腔镜的放大作用,能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及大小,可切除病灶组织,多数患者能从中获益[8-9]。3D-CT 重建则能较好地重建患者的病变肺叶的血管、支气管和肿瘤的三维图像,广泛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前规划。Wang 等[10]研究表明,3D-CT 重建可用于靶肺野血管、支气管与肿瘤的3D 图像处理,通过查看3D 图像能明确靶肺叶内支气管和血管的分布与变化,防止出现术中损伤。同时,3D-CT 重建技术能评估患者肺血管分支模式,利于提高术中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操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较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保证手术顺利完成。但是,3D-CT 重建使用时仍需要在2D 屏幕上显示,导致肺血管、支气管解剖存在诸多局限性。

针对3D-CT 重建存在的弊端与不足,3D 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3D 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打印技术,不仅能完美突破2D 屏幕上显示3D图像的局限性,亦可较完美地制作人体器官的相应的物理模式,呈现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实现病变肺叶血管、支气管和肿瘤三维图像的重建,有助于改善患者手术过程,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临床上,将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亦能发挥不同方法优势。本研究中,试验组手术1 d 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能减轻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疼痛,缩短手术及恢复时间。两组手术7 d 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FVC、FEV1及MVV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能提高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何光建等[11]研究表明,3D 打印模型能更好、更快地帮助住院医师制定术前计划,缩短手术医师的学习时间。同时,通过3D 模型增加了3D 感知,能提高医师的触觉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本研究中,试验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3D-CT 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能降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3D-CT 重建联合3D 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单孔胸腔镜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