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以南京黄龙岘村为例

2022-12-28南京审计大学嵇看煜朱鹏飞盛双双崔炜博

区域治理 2022年20期
关键词:黄龙茶文化融合

南京审计大学 嵇看煜,朱鹏飞,盛双双,崔炜博

一、研究背景

乡村发展与城市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乡村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传统乡村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如农林渔牧,往往缺乏能够将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厂,制造业占比较低。将农产品直接出售,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乡村发展缓慢。这也说明乡村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借鉴城市快速发展的方法,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的战略要求,乡村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增长,也要建设美丽乡村,这就意味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不能只看第二产业,也要看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共同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小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面临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由于气候、地域、人才储备等多种同学的影响,某一种或者某一类产品充足,供大于求,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一旦补足所需条件,其他产业就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黄龙岘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流入以及制茶工艺专业人士的努力。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加深,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给用户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以黄龙岘为例,作为美丽乡村和知名茶村,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业融合共同发展,前来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茶园风光的同时也会拉动当地茶叶、茶壶等商品销售量的增长。同时,电商平台的顾客也有可能被当地自然风光吸引,如有空闲携家同游,由此可见,产业融合推动了不同行业共同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拓展新的业务,就像黄龙岘的导游能够带着游客参观制茶工厂一样。

由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城乡发展中往往存在农村的大量资源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儿童进城求学现象,出现留守农民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乡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从长远看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进行产业与区域间的良性互动、资源间的合理调配,促进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1]。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特色,可以更好地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农民富足了,就不会有外出务工的念头,让农民认识到即便是农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抛荒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避免了城乡发展“一脚长一脚短”的窘境。

二、农村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失衡问题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农村地区积极响应,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不少农村地区至十四五规划前已颇有成效。但在结合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时,我们发现一些农村产业仍存在漏洞,导致当地产业相互协调与衔接过程中受到掣肘。为顺应十四五规划中对“三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我们调研提出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

首先,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存在主体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分散、独户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了某些产业长时间无法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与营销方式,存在创意不足的现实问题。乡村文旅产业与农业相关产业无法充分有效地形成互利。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将受到较大影响,无法带来更为长远的经济效益。大多数村民未能意识到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导致当地特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因而无法形成系统性的产业循环。加上知名度较低,无法有效拓宽营销渠道,市场规模得不到进一步拓宽,如此一来必然会对乡村振兴下的农村产业转型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二)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支撑农村产业紧密融合

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例如,在农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过程中就存在农产品加工短板问题,加工转化率普遍较低、产业链条短。在分散的小规模自主经营种植生产条件下,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进,农产品加工无法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抬高了生产成本,而且农产品质量令人担忧,生产出的产品往往缺乏竞争力,产业链条无法向高端领域延伸,不得已只能生产附加值较低的农业原产品。

(三)乡村风气建设存在缺陷

村民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现象仍然显著,这不仅影响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使得产业转型的推进工作也受到阻碍。部分乡村缺乏乡风文明建设和有效治理,村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对产业协同发展的认知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对新兴产业持观望甚至抵触的心态,不想转变、不敢转变的现象在各地农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四)文化产业形式单一

部分地区虽然搭上乡村振兴的顺风车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对自身得天独厚的乡村文化背景利用程度不高,文创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能够有效展现当地特色文化的景点屈指可数。过度进行物质资源的开发,对当地原生乡土文化造成破坏,降低了乡村多样性。某些项目没有很好地反映当地特色,资本进驻对当地乡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产业发展过于偏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掘,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乡土生命力遭到了遏制。

(五)服务水平不高

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不密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一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难点。首先,乡村环境建设问题需要重视,随着游客数量增多,因游客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极易出现随手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对当地环保清洁服务提出了要求。同时,不合理的游玩和无节制的踩踏攀折等行为导致当地草地植被遭到破坏,使乡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较大风险。某些个体经营户为了盈利,私自扩建商铺,既挤占了街面道路空间,又严重影响整体形象了乡村,某些农村社区对这种乱象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三、黄龙岘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中采取的措施

所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农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交叉重组,以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更加广泛的产业范围与规模效应,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生态资源、资本与劳动要素、先进的技术在农村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27个成员单位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南京市江宁区入选14个县级案例之一,这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而作者南京市江宁区翘楚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其诸多措施值得其他广大农村地区借鉴与思考。

如何补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黄龙岘在这方面走出了特色产业融合之路。农业方面,持续加大特色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工业方面,大力提升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彰显乡村特色;服务业方面,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特色茶庄的融合,一、二、三产实现协同发展、互补共进,唱响了一首共同富裕的欢乐之曲。

黄龙岘村深挖农业价值,促进就业、吸引创业。黄龙岘村位于江宁街东南,属于江宁街牌坊社区。西临生态旅游环线,南临337省道,东临备战水库,西临排房水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风景宜人,村子里弥漫着茶叶的清香,身处其中总能感受回归自然的清新。黄龙岘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万亩茶园、千亩青竹为背景,环境朴素宁静、安逸闲适,坐在凉亭下品茗、对弈的老人家让人有归田园居的冲动,黄龙岘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之学的天人合一之美。

黄龙岘农村踏着改革的道路,坚定地以茶文化特色产业为发展根本,进而发展出相关茶文化产业链。从无人问津的小农村转变为江苏乡村振兴道路的标杆典范,源于他们紧扣质量和品牌两大主题,坚定不移推进一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相辅相成,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据村民描述,以前,除了走在泥泞的中空小路上,他们还要等上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才能进城卖茶。黄龙岘村在产业结构升级初期,就意识到基础设施条件对于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着力于改进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的建设、电力与能源系统的改造、新服务办公地区的兴建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建设便利产品流通与旅游业发展的公路、铁路等,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党建工作在黄龙岘乡村振兴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黄龙岘村党支部在线下举行“茶香夜话”,线上创建“心话e传·如愿茶乡”等活动,让村民们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畅所欲言,为自身的利益和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村子里的氛围更加和谐,社区邻里乡情更加融洽,这为村民们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提供了动力。除此之外,黄龙岘还成立了“茶乡浓情党群微家”,做到随时联系群众,达到精准帮扶的效果,邻里乡亲互助帮扶,参与村子的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了美丽乡村,塑造了美好心灵。

这些年来,村干部,加快农业产品转型,紧抓质量、紧扣主题,树立特色旗帜,在乡村振兴的指导下走上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振兴之路。黄龙岘依托独特的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发展和利用了该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整合了原有的传统茶产业,建立茶种、管、养、采、炒标准化体系,与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具有黄龙岘鲜明特色品牌的茶叶,形成规模化的管理经营与供销一体的完整工业生产链,以优质的茶叶产品扩大了黄龙岘的知名度,以优质的、富有特色文化气息的农产品反哺旅游业,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创造1亿多元旅游收入,人均收入迅速增长。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过去卖不出去的茶变成了“金子”,采茶季已然成为村子每年的盛事。

黄龙岘利用本村自然和人文优势,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保护,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村民创业。短短几年,已经具有“金陵特色茶乡”的美誉。黄龙岘村建设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打造了一条茶文化长廊,展示了茶叶、茶具、茶糕等产品,推出体验感受采摘、炒青等项目,丰富了游客的茶文化体验,加深了对制茶工艺的了解。村里开了几十家“农家乐”和多家民宿,它们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产业”为主导,全面深化茶文化独特IP,着重研究茶文化生产产业和商业模式演化,同时进行文化延展,将旅游、茶庄、民宿等加入农村发展进程中,推动绿色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茶文化”标签的乡村旅游发展区。

黄龙岘的产业升级与振兴离不开人才政策和新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年轻人纷纷回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新点子和传统文化、自然景观结合,开发出受年轻人喜欢、年轻人青睐的新型旅游产业链,餐饮、特色民宿、茶馆、打卡网红点、动漫形象、古风音乐……这些新兴元素的加入,让黄龙岘的发展展现出了年轻的面貌,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辉,坚定地迈出去了前进的一大步。

在黄龙岘产业结构改革、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村民对于环境保护并不那么重视,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工业化肥,造成土壤质量下滑。再加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年大量游客的到来,出现乱扔垃圾、污水排放等现象,乡村环境质量开始下滑,这对黄龙岘接下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当地居民与村干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在与群众的交流中,坚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村民们自发签署《村民环保公约》,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监管与整治,守住了生态红线,黄龙岘的生态治理卓有成效,整个村子的面目焕然一新。

正如当地村民所说,和过去比,村里环境美了、交通好了、经济富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了,以前出去打工的现在基本上都返乡了,因为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更多,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老百姓真正尝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甜头。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之中,黄龙岘区实现三种产业并驾齐驱、共同前进,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树立了好榜样。

南京江宁黄龙岘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这条道路离不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只有牢牢把握这三个核心,才能做到真正取之于民、福祉于民、造福人民,让人民为自己创造财富。

四、结语

十四五规划勾勒了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其中,农业农村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了令全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世界局势动荡的今天,局部冲突不断,个别国家逆全球化的行为也在阻碍着我们的发展,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在砥砺前行、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三农”问题绝不能拖后腿。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本课题组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矛盾观,认识到探寻典例的实践经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农村发展模式尤为重要,为此,选取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以其特色茶文化产业发展为例,进行实地考察,归纳总结经验,以此启发各农村地区自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大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落实,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成人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黄龙茶文化融合
等价转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茶文化的“办案经”
《融合》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