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探索
——以梅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2-12-27宋佳颖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2期
关键词:梅州城区绿地

宋佳颖

(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1 公园城市建设背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这一理念,强调了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1]。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时代课题,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在此之前,国内外相继提出过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公园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道路上,主动探索的又一全新概念。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2]。

公园城市的建设核心是“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协调,公园城市不等于城市公园,但公园建设是公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建设公园城市应将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生态格局作为基础性、前置性的内容,通过提供优质生态环境以满足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梅州城区公园城市建设以公园建设为核心,以优化整体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点线面,形成生态网络体系。

2 梅州市中心城区生态格局

梅州中心城区位于梅县盆地,水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天地之间,山水田园城共生。山——四面山系、森林围城,水——两江汇流、溪水纵横、水脉贯通,田——山间水间、良田交错,园——绿园遍地、城中点缀,城——依山傍水、绿水绕城。梅州城区内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高,但建成区外围生态绿地多,内部建筑密集,呈现“外围绿地多、城内绿地少;新区多、旧区少”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公园与居住区结合程度不高,社区公园及绿地较少,串联网络不畅达的问题。

3 梅州中心城区公园城市建设方案

3.1 建设目标

围绕打造“粤东北公园城市典范”的建设目标,贯彻“园中建城、城中有园、以人为本、人城和谐”的规划理念,建设自然、城市、人和谐的山、水、林、田、城、园共融的生命共同体,打造集绿化空间、海绵空间和活动空间于一体的公园网络体系,展现“青山环绕、玉带汇流、城绿相融、百园棋布”的城市生态和人文景观。

3.2 建设策略

3.2.1 延续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健康的生态绿地系统

保留梅州中心城区四周山体,稳定生态系统结构,沿梅江、程江、周溪河、黄塘河等水体预留生态廊道,打造连续的开敞空间,筑牢绿色生态本底。

3.2.2 多措并举,完善公园体系,提升服务半径覆盖率

通过落实相关规划新增绿地、依托水体山体等自然资源新增绿地、梳理现状闲置地、边角地新增绿地3种思路,老区采用绣花功夫进行生态修补,新区按照等级完善公园网络,重点补充社区公园和绿地,提升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实现“300m见绿、500m见园”。

3.2.3 强化公园景观内涵,彰显文化特色

提升公园的文化特色,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足球文化及时代特色融入公共设计,增强各类公园景观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城市CI,加强城市品牌宣传。

3.2.4 构建多样绿道网络,加强公园系统的共融互通

加强城市绿道、碧道、景观生态廊道等的建设,通过线性绿化串联整个公园系统,形成“串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网络,实现高连通性,实现公园的共融互通。

3.3 空间格局

结合梅州城区自然格局和用地布局,打造“一核四心、一带四廊、一环五山”的公园格局。一核:位于城市中央的剑英公园和江南新城绿轴公园;四心:位于江南片区、江北片区、梅县片区的4个代表性公园;一带:梅江绿带;四廊:城区4条主要河流绿廊;一环:城区外围的群山相连的绿环;五山:利用城区山体建设的公园(见图1)。

图1 梅州市中心城区公园城市空间结构图

规划以公园绿地体系筑牢生态基底,点面结合,以生态绿廊体系串珠成链,以立体绿化体系丰富绿化空间层次和立体景观艺术效果,全方位地将公园与城市有机融合。

3.4 建设便捷可达、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园体系

公园体系分为8类公园。在现状基础上,落实总规和控规大型绿地,建设功能丰富、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综合公园。改造扩建现有郊野公园,挖掘城郊山体资源,保留利用原有地形,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景观要素,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因地造景,创造可游可憩风景化空间,构建群山绕城的格局。选取城区“金边银角”建设以体育锻炼、休闲活动为主的体育公园。以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进行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建设可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湿地公园,创造聚水亲水海绵化空间。规划沿城区水系建设滨水公园,突出共享性和亲水性,创造滨水生态化空间。以方便可达、贴近社区为布局原则,充分考虑适宜的服务半径和慢行可达性,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形成均衡的社区公园布局。选取规划的小型公园绿地,重点修补、增加城市人口高密度区域内的社区绿地。

公园建设重在提升建设品质,配套设施建设以“突出景观性、地域性,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各类人群需求”为原则,完善棚架、休息座椅、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根据城市公园周边人群特点,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需求,根据其活动能力在适宜的半径内增设游憩设施。设置自行车存放处、标识、垃圾箱等服务设施,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医疗救助站等服务建筑或设施,以及其他管理设施等。

公园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对外展示的窗口,建设应该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文化特色,通过标识设计、雕塑小品设计、铺装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对公园的特色风貌进行建设指引。对于结合传统民居资源建设的公园,应充分考虑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整合周边风水塘、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以梅州城市CI为基础,按照城市CI,运用规范将其融合到标识设计中,展现梅州地域特色,提高辨识度和城市品牌效应;采用景观墙、人物雕塑、场景小品、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彰显梅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足球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党建、城市形象、时尚艺术、创意文化等时代文化;铺装场地宜根据集散、活动、赏景、休憩等功能要求作出不同设计。①抽象化梅州各类文化元素,以图形、符号等形式展示在地面铺装上展现传统文化。②采用几何化、明快的简洁纹理,体现秩序感和节奏感,展现城市新时代的动感与活力;公园内的亭、廊、厅、榭、活动馆、展馆、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管理用房等建筑,融合客家元素和地域特色元素。

3.5 建设亲近自然、蓝绿交织、纵横畅达的绿廊体系

衔接碧道规划,建设城区5条滨水绿廊(带)。结合区位条件和现状情况,通过清淤除杂、生态净化等改善水环境;改造驳岸,已建垂直硬质护堤种植悬垂、攀援植物,软化美化驳岸,营造自然化河堤,并适当配置开花植物,新建护堤采用自然型驳岸,设置亲水平台;打开滨江界面,增设亲水平台,增强游憩性。沿线完善滨水游憩设施、康体设施、环卫设施、标识系统建设,打造社区居民日常运动休闲场所;丰富沿江绿化带植物种类,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植物群落,增强观赏性和江景渗透力。

以城市道路为载体,建设道路绿廊,选择树型优美的各类优良树种,合理安排到不同道路或路段,形成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增加开敞空间,体现城市风貌,以乔木为主,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防护效果最佳,地面覆盖最好,景观层次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高标准建设绿道体系,完善标识系统、驿站、照明等配套设施,形成城市绿道网,着力提升生态和公共服务品质,实现人与绿道互动生趣,强化其对公园绿地的串联作用。

3.6 建设层次分明、多姿多彩、四季常青的立体绿化体系

根据环境改善需求(热岛现象区、高密度高层密集区等),景观提升需求(机场航线下降通道、桥梁、主要干道等重要景观视廊),城市功能优化需求(公共机构、商业中心、重要门户节点等),确定立体绿化布局空间结构。梅州市中心城区内以城市道路为环线和轴线,以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等为节点,以景观和生态重要性高、实施性高的区域为重点片,形成廊—环—轴—片—点相结合的立体绿化体系。针对市政公用设施、围墙、建筑屋顶和墙面、居民阳台和庭院等不同区域类型布置立体绿化,根据不同区域类型采用不同的植物,打造绿屋星布、绿墙浓翠、绿柱林立、绿链多彩的景象。

4 结语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空间上的叠合,本文以梅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索打造公园城市的方法,通过完善公园体系、绿廊体系、立体绿化体系规划,打造均等可达性高、便捷到达性高、完善体系性高、畅通连通性高的公园城市[3],未来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价值及优势将日益彰显,经济、美学、人文、生活、社会等多元价值也将随之持续增值。

猜你喜欢

梅州城区绿地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