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驳论、思辨,让作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高考语文作文二轮复习实践研究

2022-12-27广东邓桂英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鲁迅劳动人工智能

广东 邓桂英

笔者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真题,发现许多共性:贴近时代,反映家国主题;贴近传统,重视文化传承;贴近学生生活,提倡全面发展;贴近语文素养,凸显思辨色彩,考查思维水平。其中,“思辨”即思考、辨析。而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其本质是明辨是非,批判错误观点;其核心是用反驳的方式说理。“学习反驳”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之一。

本文将以思辨为轴,通过对驳论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有逻辑地进行驳论,提升思辨能力。

一、对标课标,了解高考评分标准,明确高考佳作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内容分为18个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6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满分为40分,内容和表达各占20分;发展等级满分为20分,可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角度给分。在发展等级方面,驳论对于加深作文深刻性,提高发展等级得分有积极的作用。

二、对接真题,明确努力方向

如:

(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读】本题除了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凸显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激励作用之外,还应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如果考生仅仅止步于“当今是大有可为的好时代”和“当代青年应当不负韶华,奋发有为”,则难免缺乏应有的厚重感和思辨色彩。由题中“可为”,可以联想到“不可为”。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由“有为”“有所为”和“无为”“有所不为”,联想到做人要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而联系当代高中生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勇立潮头,引领社会新风尚,等等。

又如:

(2021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题目解读】材料对“体育之效”的论述极具思辨性,明确指出体育可以让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可使人由弱变强。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或会由强变弱;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则可由弱变强。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从正反两方面给人忠告和启发。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高考真题,笔者发现很多高考作文暗含“驳论”“思辨”色彩,因此,在作文备考中应多加重视驳论文,尤其是在二轮复习的强化训练阶段。

三、训练有法,驳论有道

1.归纳驳论文常用的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首先,仔细审题,拨开迷雾,辨出思维深度。如:

(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如何驳?我们可以从反驳材料中的观点入手。如:

示例1:

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树靶子)我不敢苟同。(明态度)人工智能是机器的高级阶段,离不开人们的劳动制造,它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是科学技术产生的源泉。(定位关系)我们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获得了劳动的体悟,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列举好处)可见,我们要尊重劳动,更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立观点)

示例2:

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树靶子)我不敢苟同。(明态度)虽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双手,但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工作。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生活的需要。假如我们全部依靠人工智能,人类的生活技能难免逐渐退化,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假设关系,分析弊端)让我们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历练,收获内心的充盈。(立观点)

示例3:

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树靶子)我不太赞同。(明态度)这种认识的产生根源在于心理的依赖。(挖掘根源)人工智能是机器的高级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往往容易被工具“反制”。假如人们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希望它们承担“任何工作”,那么人类的技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将再也找不到劳动的成就感。(揭示危害)由此可见,劳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磨炼。(立观点)

结合示例,我们不难归纳出驳论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第一,定位关系,列举好处;

第二,假设条件,分析弊端;

第三,挖掘根源,揭示危害。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灵活运用逻辑关系词,如“诚然,……但是……”“的确,……但是……”“不可否认,……然而……”“固然……但是……”“退一步说,……”等。这种表达可让作文逻辑更严密,做到驳论有力,并且批驳对方时,不会陷入一味地抹杀对方观点的情境中,能恰如其分地肯定对方的看法,然后指出不足之处,突出我方的立场,从而在“驳立结合”中彰显礼貌和风度。

示例:

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双手,但是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所在,也是生活的需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理性的表达体现思维的成熟度,反驳可以义正词严,却不可强词夺理;可以慷慨激昂,却不可声嘶力竭。

2.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其学会反驳

《课程标准》建议“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以教材为纲,回归教材,体悟思辨。比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说理方式,《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层层驳论剖析的方法,给出“药方”。以《拿来主义》为例,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论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破的是闭关主义(排外)和送去主义(媚外)。立的是拿来主义。与之相似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此文旨在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举办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思辨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辩论

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举办辩论赛视频观摩活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教学形式,使知识变得鲜活,也活跃了课堂。如:在“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金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多于竞争/竞争多于合作”等观点的辩论中,使学生体会驳论的魅力。学校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行“辩论赛”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给紧张的高三生活带来了“春”的气息,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4.注重积累整理“驳论”“思辨”专题的相关资料,提高思辨能力

①作文资料的整理。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先后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

某中学拟就此开展辩论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选正方和反方辩手。

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中选择其一,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导引】

21世纪鲁迅先生不应该弃文从医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选手。我方的一致看法是鲁迅先生不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疼痛的身体。(开篇即提出论点,观点明确)

鲁迅先生曾说过,无论身体多么强健的国民,如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最终都会变成麻木的看客。这是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也同样反映了健康的灵魂对国民的重要性。(对论点展开说明,提出本文论证的中心内容)

那么,在如今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会弃文从医呢?请大家倾听以下来自疫情期间的一些令人心寒的事件。

防疫期间,有人顶风作案,贩卖野生动物,似乎将自己置身事外;一些工厂生产低质量口罩,有些甚至不具有防护作用,以次充好,赚黑心钱,更严重的是,这些口罩竟然有一大部分运往疫情高风险地区;有些人得知自己患病之后,竟然破罐子破摔,向医护人员吐口水……这些行为无疑是阴暗人性的爆发。

在这种情形下,正需要鲁迅先生这样一类人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匕首”和“投枪”在那些糊涂的心灵上刻上正义的铭文,用他们发自内心且充满力量的“呐喊”,警醒那些正在“彷徨”的人们。(这三段用事实证明,可以写得再深入一些)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正方辩手,如果连鲁迅这样的大文豪都弃文从医了,谁来扼住丑恶人性的咽喉?又有谁能在人们心灵深处唱出正义乐观的绝响?

你们可能认为,现在情况紧急,身体急于心灵,先医好身体,待到万事太平之时,人性的丑恶自然会烟消云散。但是,我告诉你们,结果恰恰相反:任何一个谎报、逃离,都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低劣的口罩,危害的可能不仅仅是几个人的生命!这些恶果是弃文从医的鲁迅先生无法挽回的,甚至先生自己可能都会因这些麻木的人受到影响。(这两段进行反驳,驳斥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所以,鲁迅先生所说的“医人先医心”在当今紧急的情形下仍然适用,在人心惶惶之时,正需要先生的言论让我们抛弃浮躁、沉下心来、踏实抗疫,让阴暗无所遁形、灰飞烟灭。只有这样做,才能为打赢抗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基础,疫情之平盖可计日而待哉!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②阅读材料的整合。选择历史或者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荐文:

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人民日报》集中批驳三种奇谈怪论:《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严》——批驳“忍让症”,《自尊自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批驳“崇美症”,《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批驳“恐美症”。

③视频资源的收集。以上文提到的相关辩论赛素材的视频的收集与整理为例: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后有美方谬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外交部对此发声:坚决反对美方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

整理资料形成资源库是为了更方便使用,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温故而知新”,教师要督促学生定期复习整理的资料。

5.在实践中学会反驳

政协委员陈红天说,各种手段都没有把房地产压下去,说明没有泡沫。试举反例或用归谬法,驳斥这个论断。网友回复:

各种手段都没有治理好空气,说明没有空气污染。

“事实胜于雄辩”——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所以,提高思辨能力还要多了解时事,多知多闻,多见多识。

总之,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写出思辨性较强且具有驳论性质的文章。立驳结合更能体现思维的立体感,要做到立论有依据,驳论才恰到好处。思辨、驳论,让作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新时代“有为”青年更加理性。

猜你喜欢

鲁迅劳动人工智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鲁迅,好可爱一爹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热爱劳动
数读人工智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下一幕,人工智能!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