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课程为例

2022-12-26赵先超胡艺觉

现代农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构研究生体系

赵先超,文 玲,胡艺觉

(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落实。2018年12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更是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能力,同时要加快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南工业大学“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特色课程为例,剖析了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问题导向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目标,探索性地构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一大面向、三大能力、三大层次、三大模块”(1333)的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并从有效支撑“新体系”的改革实施出发进一步重构了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块”,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新体系”应用推广的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旨在为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模式参考。

从理论研究进展来看,当前国内学者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开展了不同侧重的探索改革研究,这对当前国内不同高校开展各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综合来看,其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建设[1]、研究生课程的体系重构[2]以及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3-4]、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5-7]、研究生课程的多元考核方法改革[8]以及研究生课程的质量提升思路及其策略研究[9-10]等。然而,客观来看,上述成果既未积极响应教育部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所倡导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同时主要针对或侧重的多是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某一环节,没有将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纳入一个完整性框架体系与科学流程来研究,这显然难以更加有效且实质性地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也难以有效发挥对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的强力推动作用。

本文即是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新时期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背景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湖南工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为例,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问题导向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目标探索性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体系”构建,并从有效支撑“新体系”的变革与实践应用出发,进一步重构了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块”,从而为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农村发展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参考模式。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课程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包装教育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拥有我国包装行业和包装教育领域首个博士人才培养点。2018年,湖南工业大学申请并获批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农村发展专业(领域),下设“农村区域发展与政策、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4 个特色培养方向。

其中,“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是全国农业专业学位教指委推荐的农村发展、农村管理两大研究生专业(领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也是湖南工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生专业结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而开设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旨在结合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为两大主题,着力培养农村发展研究生掌握乡村治理与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知识,具备适应新时期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应用能力。

1.2 问题分析

1.2.1 课程定位上缺乏较鲜明的应用性导向。作为农村发展研究生专业的特色应用性课程之一,特别是作为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系列课程之一,当前“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在定位层面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应用性导向有一定偏差,在教学模块、教学内容等层面均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见表1)。

1.2.2 能力结构上缺乏较清晰的具体性定位。在现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的能力结构仅仅描述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新时期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应用能力。然而,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广泛涵盖乡村认知、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亟待构建更加具体的课程能力结构定位(见表1)。

1.2.3 教师配置上缺乏较综合的交叉性教师。当前,“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课程授课教师多为新引进的地理科学类或管理学类专业年轻博士。然而,由于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宽,又广泛涉及管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多个学科,加之极强的应用性导向,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教师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见表1)。

1.2.4 教材建设上缺乏较统一的规范性教材。比较而言,农村发展研究生专业设置较晚,相关课程建设稍显滞后。对于“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并非全国统一的标准课程,这既导致尚无统一的规范性教材,加之授课教师年轻化等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完整方案(见表1)。

1.2.5 教学方法上缺乏较有效的现代化方法。当前,“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研究生课程教学仍侧重传统实体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现场讲授、生讲师评等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然而,与教学方法多元化等教学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比较,课程尚未采用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模式,从而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见表1)。

1.2.6 教学内容上缺乏较完整的模块化构架。由于“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在全国层面开设时间较晚,目前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一定的深入性不足问题,对于模块化构架涉及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尚未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出发,设计出服务乡村振兴、支撑能力培养、匹配规范教材的教学模块(见表1)。

表1 “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主要问题分析

2 基于问题导向及目标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构建

2.1 改革思路

在问题分析以及明确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鲜明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求以及结合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实际,提出“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面向,突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面向;其次,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三大能力,突出清晰具体的能力结构定位;再次,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三大层次,突出三位一体的教师教材教法;最后,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三大模块,突出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块设置。

正是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一大面向、三大能力、三大层次、三大模块”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1333 框架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

2.2 体系重点

一大面向:明确课程定位与课程面向,将课程定位确定为面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导向。

三大能力:明确培养学生具备涵盖乡村认知、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能力体系。

三大层次:明确教师、教材与教法三大层次。与其他课程相类似,教师、教材与教法是“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的3 个重要层次。其中:教师层次是从课程的教师配置而言。新体系下,承担“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的教师必须满足综合能力突出、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强的显著特征;教材层次是从课程的授课内容而言。新体系下,“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研究生课程要加快形成师生认可度高、规范性强的国家或行业规范教材,继而逐步形成、健全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教法层次是从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新体系下,“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要倡导实施现代化教学方法,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翻转课堂、生讲生评、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着力将课程打造为一流研究生课程。

三大模块:教学模块是有效衔接教师教学教法层次与教学章节的关键之处,也是明确新体系的落脚点。结合“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可将课程模块重构为乡村认知模块、乡村治理模块与乡村建设三大模块。

3 有效支撑“新体系”变革的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块”重构

有效支撑课程“1333”新体系变革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块”重构的关键在于明确对应研究生课程能力的基础上,以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为切入点科学重构课程教学的“新模块”(见表2)。

表2 “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块”重构与章节设置

从能力要求与课程模块对应出发,尝试将“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块”重构为乡村认知模块、乡村治理模块以及乡村建设模块(可进一步细分为乡村建设理论分模块以及乡村建设实践分模块)。

进一步从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组织实施来讲,在“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课程“新模块”的重构设计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新模块”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章节,即从“模块—章节”对应性层面来看:乡村认知模块可设置2 章,即“第1 章绪论”以及“第2 章国内外乡村治理实践与经验”;乡村治理模块为次重点模块,可设置4 章,即“第3 章我国乡村治理现状与难点”“第4 章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第5 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及“第6 章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建设模块为重点模块,教学章节应有所拓展,可设置7章,前3 章(第7~9 章)对应乡村建设理论分模块,即“第7 章乡村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第8 章 我国乡村建设历程与建设目标”以及“第9 章 乡村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后4 章(10~13 章)对应乡村建设实践分模块,即“第10 章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第11 章乡村建设的评估指标”“第12 章乡村建设的项目设计”以及“第13 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的深度思考”。

4 加快推进“新体系”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研究

4.1 明确服务需求导向,强化课程应用属性

在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导向,将服务需求导向置入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进一步结合湖南省“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以及其他校外实践基地突出做好课程实践环节培养。

4.2 抓好优秀师资配备,做好双师教师培养

一方面,以提高农村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抓手,加快引进或培养能够胜任“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的优秀师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加强具有乡村规划、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3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块”与章节重构设计为切入点,加强“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高水平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包含理论、案例与实验在内的完整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4.4 突出现代教学手段,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逐步变革传统知识填充式的传统课堂,在课堂教学环节改革中要注重翻转、深度讨论、互动等新式课堂应用,着力将“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打造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研究生一流课程。

猜你喜欢

重构研究生体系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