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三式:小学音乐新学堂歌的深度教学策略

2022-12-26缪卫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堂古诗歌唱

□缪卫英

新学堂歌是指以古诗为词的当代原创儿歌系列作品,其作用是传承诗词文化,培养学生的乐感。新学堂歌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诗词的国学意境和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融为一体,既富含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充满古典音乐的韵味,是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原创古诗歌曲。习古文,唱古诗,新学堂歌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然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新学堂歌的学习兴趣有所减弱,主要问题如下:其一,教学设计缺诗情画意。教师缺乏对作品音乐性和诗歌叙事性的解读,忽视了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关联,导致情境创设缺失人文性和主题性,课堂氛围缺少诗情画意。其二,教学活动欠盎然兴致。教师对古诗新唱的文学性、时代性和儿童性的挖掘不够,致使教学落入俗套,学生兴趣减弱。其三,教学效果少古风新韵。教师对作品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造成教学进度过快,且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深入解读歌曲、深层探索古诗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情境式赏析、沉浸式歌唱、融合式表达的“一曲三式”深度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情境式赏析:多维度感知古诗歌曲

新学堂歌用简约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古诗词的文学意境和思想感情,学生在真切的视听过程中体悟蕴含于其中的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

(一)音画配合,再现场景性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新学堂歌以古诗为词。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图片出示主题背景,运用服装发饰展示歌词场景,借助实物道具营造诗词氛围,再现古风新韵。在听觉、视觉及联觉多种感官联动的情境式赏析中,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如在聆听歌曲《村居》时,教师将孩童放风筝的水墨画投放于大屏幕,学生随着歌声愉悦地进入“早春散学归来放纸鸢”的情境中,歌曲的赏析变得生动而美妙。

又如欣赏《悯农》这首新学堂歌时,教师将音乐教室布置成了农间田地的样子,在“田地”之间摆上了几把锄头,自己还特意穿上古装、戴上斗笠。学生一下子便跟着音乐走进了《悯农》的音乐画面中。这样的欣赏式教学让学生意犹未尽。

(二)音话结合,体现故事性

抽象的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而以古诗为词的新学堂歌不仅具备确定的语义和具象的形态,还有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深刻的情感。古诗言简意丰,歌曲欣赏教学时的导入性语言、故事性讲解、情感性总结等都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作品的歌词,为接下来的歌唱、背唱、演唱活动做好铺垫。

新学堂歌《清明》由两个乐段组成,分别采用齐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作曲家通过曲调的变化和再现来表现歌词,表达情感。歌词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含义深刻:清明既是气象学上的节气,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古时,清明节是个情感和内涵都很丰富的节日,其主要风俗是举家踏青或上坟扫墓;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特别是歌曲里感情丰富的诗人,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就更容易触动心弦;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给所有的行人都增添了一层新的愁绪。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歌曲中的人文故事,将音乐形象与文学形象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在理解音乐的同时加深对歌词的印象。

(三)音知融合,体悟人文性

新学堂歌在悠扬的旋律中凸显了不同的意境与艺术美感,充满浓郁的人文性。欣赏歌曲时,教师呈现动态视频,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如认识诗人、作诗背景、时代意义等。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地聆听作品,理解和感悟古诗内外、曲调之间的意味。

《出塞》这一作品的旋律悠扬,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诗人跨越千年,将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古诗中的文化,拓宽知识面,教师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出塞》背后的故事。如带领学生观看古装历史电影片段或动画片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来认识歌曲中的文化,为深度赏析作品打下基础。

二、沉浸式歌唱:多层次体验新学堂歌

新学堂歌以歌曲的形式还原了古人对诗词的吟唱方式,其曲调现代而不失古典韵味,且歌词与曲谱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教师应以旋律表达和古诗吟唱为支点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吟诵歌词,体验轻重缓急的韵律美

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既押韵,又讲究平仄,且节奏规整,句调也有起伏。新学堂歌的歌词朗读有别于一般的歌词朗读,朗读者既可以松紧有度地变换节奏,也可以轻重有度地调整强弱,还可以缓急有度地改变速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念诗的过程中进行对比体验,解决并掌握歌曲在节奏上的重、难点。新学堂歌节奏丰富,有轻快跳跃型的,有悠长舒缓型的,也有两者结合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歌词吟读的过程中感知时紧时松的节奏型,对比重复而变化的节奏,并适时加入不同的力度。这样的歌词念读活动有趣而有效,为歌曲的学唱减轻了不少难度。

(二)唱诵曲调,体验抑扬顿挫的曲调美

新学堂歌词美,曲亦美,因此旋律的学唱也尤为重要。从平面识谱到循序读谱,再到立体唱谱,教师可分别采用“画旋律线,绘声绘色认曲调”“找音符,举一反三知韵律”“吟副歌,层出叠见唱旋律”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古风新韵的深度学习。如

在《游子吟》的歌唱教学中,学生在跟唱歌谱时发现,歌曲用前后两段变化重复的旋律将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两遍虽异曲同工,但第二段在情感上却更胜一筹。对比唱谱后,学生分辨出第一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回旋,且以八分音符为主,并加入了装饰音,像极了游子的心弦,似在娓娓诉说心中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而最后乐句中八度大跳的“谁言寸草心”一句更是表现出了词曲作者心中的波澜。唱到第二乐段时,学生发现该段旋律上移,从中音区转到高音区,十六分音符也增多,犹如激动的心情。在第二乐段,学生还找到了与第一乐段相同或相似的曲调。在下行的旋律和长音中,学生结束演唱,感到思念之深,与作者达到深度情感共鸣,久久不能平静。

(三)歌诵古诗,体验清丽婉转的音色美

词曲的配合才是新学堂歌的艺术精髓所在,学生在演唱时能深层体悟歌曲的艺术价值。教师通过词曲融入填唱、歌词记忆背唱、表情达意演唱等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进阶性的歌唱教学,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歌唱姿势、状态以及音色,引导学生采用合唱、齐唱、独唱等形式,使歌唱变得有滋有味。

歌曲《寻胡隐居》的旋律时而活泼轻快,时而抒情优美,歌词体现了流水、鲜花、春风、小路等意象,呈现了一幅江南好春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然清丽的音色来演唱,表现八分音符时要轻快而有弹性,并要能准确表现四分休止符;齐唱时讲究音色整齐,要做到和谐优美;独唱时应自信坦然,歌声甜美而动听。《寻胡隐居》旋律规整有规律,可以采用卡农的形式进行轮唱,加强歌曲的表现性。

三、融合式表达:多方面演绎古风新韵

新学堂歌也是小学生接受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载体。在表演与传唱中,学生获得音乐修养、文学审美等方面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和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一)情感融入,表现古风

新学堂歌有别于普通的少儿歌曲,简单的歌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古诗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时采用唱一唱、评一评、学一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歌声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歌曲《静夜思》表达了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秋日夜晚的屋内抬头望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受,曲调的行进也是依据歌词内容,时而缓缓上行,时而翩翩下行,歌词简单明了,歌谱起高落低,充满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歌唱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音乐与歌词、古诗与故事的联系中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其更加投入地演唱歌曲,在歌唱中达到自我审美的功能。

(二)肢体加入,表达古韵

为了丰富表演形式,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旋律行进的特点、歌词的故事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设计和编排肢体语言,将歌声与舞姿合二为一。这样的声势表达更加丰富、多维,也更具审美性。

《咏鹅》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具体直观,适合小学低段的学生进行歌唱表演。在欣赏与学唱的环节,教师可加入肢体的表达,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创编,而后在歌唱展示环节自如地进行表演。又如歌曲《登鹳雀楼》,其旋律和歌词联系紧密,学生在歌唱表演中可根据旋律的上下行以及歌词的含义,做自然而富有美感的声势表演,让歌唱变得更加灵动。

(三)场景渗入,演绎古情

为进一步丰富新学堂歌的表现形式,在综合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歌唱的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背景图片,加入表演道具,进行古风装扮,用音画结合、动静组合、歌舞配合的综合性演绎增加观赏性。

在歌曲《春晓》的综合表演活动中,学生将古诗的吟诵与歌唱进行组合,用黑板或电子屏呈现春天的情景,同时用服装和道具进行点缀。歌唱时,学生还融入了队形的变化,设计了丰富的舞美效果。对于台上和台下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多层次、多感官参与的美好体验,也是一次对古风新韵的深度解读。

古风新赏有情境,国风新韵有意境,“一曲三式”的深度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新学堂歌的共性和个性,高度关注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了集音乐性、人文性、儿童性于一体的歌唱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猜你喜欢

学堂古诗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