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公旦

2022-12-26邓学青

关键词:东征周公礼乐

□邓学青

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影响力很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坚毅果敢,勇担大任,兴利除弊,破旧立新,不恋权势,不慕虚名,以其鲜明的性格,在周代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周代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周公旦的生平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为周地之公。周朝建立之后,实行分封制,姬旦被封为上公之爵,而周地也遂成为姬旦的采邑。因此,姬旦又被尊称为周公,姬旦去世后,其谥号为周文公。

周公旦年少时期,就显示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和优秀品格。周文王在位时,周公旦仁爱宽和,非常符合周代倡导的道德品格。周武王即位后,周公旦被封以辅相之位,成为周武王内政、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之后,周武王发兵至商王畿牧野,击溃商军,取代商朝而为天子,周公旦成为武王身后的“把大钺”者,地位仅次于武王。

灭商之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旦遂代替成王主政,迅速安抚了太公望与召公奭,并与召公奭分陕而治,稳定了局面。之后,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又两次东征,彻底收服了殷商残余势力。平叛之后,周公旦促成周成王迁都洛邑,并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先后建立70多个封国,以藩屏周。此后,周公旦又公布了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多种典章制度,维持周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1036年,随着周成王年纪渐长,周公旦政于成王。周公旦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道德品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代代后来人缅怀礼敬。

二、周公旦的性格

周公旦的一生,政绩斐然。无论是周朝建立之前、武王伐纣之时,还是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的年代,甚至在周公致政成王之后,周公旦都是周代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览周公旦的一生,可以发现其鲜明的性格。

1.周公旦性格中,最显著的应当是坚毅果敢、勇担大任。面对历史给予的机遇与责任,他从来都是持积极的态度。周武王即位之初,对是否出兵伐商纣之事曾犹豫不决。他就此征求周公旦的意见,周公旦表示:“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远戚无干,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帮助周武王下定了决心。

周武王顺利克商,严重打击了商王朝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因其去世较早,继承人年幼,商王朝的外围势力并没有彻底扫除。此时的周公旦,作为周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虽然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地位与权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政治局面。然而,他仍然选择把握历史机遇,继续东征。在历时三年的东征中,周公旦不仅平息了叛乱,而且还消灭了50多个小的方国,让周代的疆域极大地得以拓展,使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泱泱大国。

2.周公旦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兴利除弊、破旧立新。东征之后的周公旦,立刻投入到了周王朝的建设之中。东征带给了周王朝前所未有的疆域、人口、方国,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全新问题。而这一时期的周公,显现出了极大的政治魄力,制定了很多前所未有又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譬如,周公东征之时,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在地理位置上过于偏西,不利于对疆域广袤且广泛分布着商王朝旧有势力的东方的治理。为此,周公旦极力促成周成王将国都迁到了洛邑(即洛阳),极大地加强了周王朝对整个疆域的治理。再如,迁都洛邑之后,周公旦制定了很多开创性的制度,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礼乐制度。《尚书·康诰》载:“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加以删增改良,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文化思想,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礼乐制度之外,周公旦还提出、完善了分封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度等多种制度,对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和维护作用。

3.周公旦性格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不恋权势、不慕虚名。对周王朝而言,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能臣,更是一位品行出众的贤臣。周公旦摄政之初,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周公旦毅然与召公奭分陕而治,把后方即黄河中游的治理全权交给召公奭,将主要精力用于东征。周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旦又毅然将权力交还给成王。

周公旦不贪恋权势,也不贪慕虚名。周公旦摄政之初,有流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旦不曾因贪慕虚名而退隐或者还政成王。而在致政成王之后,一旦成王征求周公旦的建议,周公旦必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尚书·无逸》记载了致政成王之后周公旦对成王的告诫之词,成为千古名篇。

三、结语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周公旦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他不愧是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不愧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品格、精神更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东征周公礼乐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杜文秀起义扩张
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东征”与实现民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