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音乐为媒,根植初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情怀

2022-12-25郑岩

考试周刊 2022年45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民族音乐有效教学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出炉,义務教育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更加注重民族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多维度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并以音乐为媒介,根植初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情感,提升对民族音乐旺盛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因此,音乐教育者应以课标为引导,基于学情,创设性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认同;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19-04

2016年9月,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学科育人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该核心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项基本内涵构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初中音乐教学应注重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强化初中民族音乐教学,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媒介,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素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强化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并蒂花开的教学效果。

一、 民族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一)民族音乐的认知与情感培养的紧迫性

近年来,网络时代迅速发展,各国的流行音乐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本着商业为目的的流行音乐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类媒体所举办的真人秀、大众娱乐对青少年音乐审美观的建立与发展带来诸多干扰因素,并且给音乐课程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许多青少年盲目追求流行、爵士、摇滚等通俗音乐,却难以意识到这些流行音乐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另一方面,青少年对传统民族音乐缺乏理应具备的认知,更不会主动传唱这些经典音乐,从而导致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距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遥远。他们不喜欢民族音乐,排斥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都是“老掉牙”的东西,这就凸显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教学放置在核心地位紧迫性,通过对现实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提出切实有效的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民族音乐的认知与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凸显了各民族、各地域的特色文化。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初中音乐教育中重视并渗透民族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进而促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观念的培养,必然需要依托民族音乐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欣赏、表演与继承等学习活动中深刻体验感知词曲蕴含的地方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感知水平。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民族精神对学生学习并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音乐的认知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无论是增强文化自信,还是落实教育规划、推进课程改革,都对民族音乐提出了教育要求。2001年、2011年教育部先后两次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等规定音乐课教学内容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和种类,为多元文化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音乐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同时,新课标指出,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因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发现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传统优秀音乐,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二是从以音乐技能教学为核心目标转变为以情感体验与培养为核心目标。可见,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必将成为一线音乐教育者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 民族音乐教学应讲究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性策略

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初中音乐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笔者通过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教材(以下简称“人音版初中音乐”)进行详细梳理和归类后发现,许多反映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都被纳入了教材之中,成为音乐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传唱这些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是每位音乐教师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笔者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问自己:“到底是审美理解上的困难导致学生不接受传统民族音乐,还是因为民族音乐与学生的审美需求不符合?”由此,笔者利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展开研究,分析研究资料后发现,学生不喜欢民族传统音乐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关键还是学生对传统音乐缺乏了解,生活中也鲜少能够听到,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强求学生马上爱上民族传统音乐,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由被动认知民族音乐,进而主动探寻民族音乐魅力。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我愿意了解民族音乐”。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以人音版初中音乐为例,总结出针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五种教学策略。

(一)活用导学单:了解民族音乐有“倚仗”

导学单是学生课堂探究的导航图,指引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新知。可见,导学单可以成为学生开展音乐学习的思维倚仗。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更丰富,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因此,在前置学习阶段,教师要仔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体现层次性、富有启发性、满足多样性的音乐导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如,人民音乐出版的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中《老鼠娶亲》一課的教学。《老鼠娶亲》是绛州鼓乐中的一首代表性乐曲,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开始在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音乐,音乐播放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不是很感兴趣,让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普遍表示就是听到很多种乐器的打击声混合在一起,听起来比较热闹。学生难以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思考与表达了。因此,再设计本课,笔者借助导学单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聆听音乐,判断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请说出你的依据。

2. 从作品中你了解到老鼠是在夜里几时娶亲的?什么乐器准确地告诉了我们时间?

3. 通过音乐欣赏,你觉得老鼠“娶亲”时是怎样的神情?主要通过什么音乐要素表现出来?

先提出问题,然后再欣赏聆听音乐的前置教学法,使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时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导学单中的问题逐层深入,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笔者基于教学实践认为,导学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来。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聆听音乐时,更专注了;合作交流时,更主动了。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导学单,让学生有准备的进入音乐课堂,当学生聆听音乐时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得到增强。而主动聆听音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二)音乐实践活动:亲近民族音乐有“平台”

技能的习得与运用是音乐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之一。从这一目标出发来审视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教师应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学的低效教学方式,转而将技能教学置于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生构建迁移运用音乐技能的学习情境,从而将学生的生活与民族音乐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亲近民族音乐。

如,人民音乐出版的初中八年级音乐上册中《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教学。这是一首经典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主题是贯穿全曲的基础,各乐段从不同的角度和意境细腻地揭示了音乐的内容,塑造了各种生动的音乐形象,音乐流畅、寓意深刻、天人合一,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时,笔者首先设计了“视唱《春江花月夜》”学习环节,以问题:“同学们,这段音乐好听吗?”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思考。学生纷纷举手,都表示“音乐非常好听。”接着,笔者继续追问:“你知道好听的音乐,秘密是什么吗?”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笔者提示:“请同学们关注歌谱中出现的音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立刻就注意到了这首歌乐谱中只有12356,没有47,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再次产生了疑问。

面对同学们茫然的神情,笔者顺势提出学习任务:“请自由选择同伴组成探究小组,合作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第一项任务:借助网络等媒介,搜索资料,发现其中的缘由;第二项任务:分析其在今日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以说绘唱演的方式呈现探究成果。”进入到第二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了自己的发现。原来中国民族调式是由1、2、3、5、6五个音组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称,分别称作宫、商、角、徴、羽,称作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常被称为“中国调式”,五声调式中的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做主音形成一个调式。五声调式的特点是缺少听起来显得比较尖锐的半音和三全音程,而五声调式宫角之间形成的唯一的大三度(小六度)会让音乐既简单又特别的好听。每个小组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成果之后。笔者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这是我们民族音乐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色。教材中从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江苏民歌《无锡景》《茉莉花》到辽阔草原的蒙古长调《牧歌》以及唱响全国世界的2008奥运会会歌《我和你》及被一代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青花瓷》都采用了五声调式。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听到的、耳熟能详的一些歌曲,听起来带有蒙古风、民族风的,也都是以五声调式为主,这俨然已经成为中国风格的一种代表了。

在活动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蓬勃向上的,并且表现出主动亲近民族音乐的学习行为。他们不仅说了对中国民族调式的认识,弹唱了民歌《茉莉花》、中国风流行乐《青花瓷》,一份份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宣传海报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三)巧用旋律线:活学民族音乐有“路径”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音乐方面的教学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进行表达阐述,学生对这些音乐难点是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这种枯燥的重复性地说教,也会让学生觉得这种音乐课特别的乏味,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学生只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因此,教师只有从教学方式入手,设计的内容应更形象生动,设计的活动更丰富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牧歌》一课的教学。这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共有四句唱词,从天空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回到草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出草原的安静和优美。在学唱的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请你跟着伴奏音乐唱一唱,在视唱的过程中画出旋律线。”学生完成旋律线的勾画并向全班学生展示。笔者提问:“通过绘制旋律线,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学生举手发言:“唱到天空和白云时,旋律线高高的在上面回环往复,唱到草原和羊群时,旋律线就低低的在下面起伏流淌。”笔者总结:“劳动人民是多么的有智慧呀,两条旋律线的对应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内涵,充实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理解知识。

(四)学习地方语言:热爱民族音乐之“根”

我国各地区的民歌扎根于民间的原生沃土,依赖于方言的呈现手段。可以说方言是民歌的载体,方言和民歌之间犹如血肉和灵魂一般。民歌中土色土香的方言语音不仅使民歌凸显出了地域文化风情,且独特的方言语汇让民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特殊的方言语法使民歌更加鲜活且充满情趣韵味。例如,山东人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决定了山东方言“挎、硬、冲”的特点。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那个山上哎”作为歌曲的第一句唱词,其旋律就是按照山东方言的语言音调创作的,山东人豪放的性格和说话语气,一条旋律开唱就鲜活地展现了出来。再如,江苏人性格温和、含蓄,其民歌也具有秀丽、婉转、曲折的特点。民歌《无锡景》歌词中“我有一段情呀”,其中“我”字就被读作吴方言“ou”,“有”就被读作“yu”。这首民间小调充分运用了吴方言的行腔归韵,借用吴侬软语式的方言打造了江南民歌的风格特色,呈现了江南水乡婉转、柔美与细腻的风情。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载体,从而成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唱歌曲环节中让学生用方言表现歌曲,也是学习中国名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激发学生说方言,唱方言民歌,也成为笔者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乡音与学生具有天然的内在共鸣作用,因此,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亲和力,自然从心里亲近它、接受它,同时也增强学生保护方言等历史文化的意识,积极传承民族的艺术。

(五)巧用媒介鉴赏:传承民族音乐新方式

“乐”作为传统的六种技艺之一,历来受到不同时代的重视。在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典音乐,承载了本民族的无数优秀文化。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有义务承担起教学责任,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民歌与音乐创作之间的“源与泉”的关系,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歌曲《秦淮景》。学生感叹原来电影中的插曲就是由华人陈其钢先生根据这首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小调《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他保持了民歌旋律的基本骨架,对作品的歌词、伴奏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改变,用琵琶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了被认为是最优美的吴侬软语。电影语调与音乐节奏相辅相成,学生为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而感到震撼。不容置疑,这首歌曲将会成为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的又一经典。

同时,这一教学设计也让学生对当下的中学生只重视通俗音乐而忽视甚至贬斥传统民族音乐的不良现象有了自我的思考,认识到民族音乐并非老掉牙的“腐朽”,也不是上不得台面的“土味”。民族音乐虽根植于民间,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且能生生不息地得到传承,并在新时代新社会中加入新元素,成为新时尚。

综上所述,以音乐为媒介,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并渗透民族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逐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进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观。因此,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和实践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热爱为目的,引领学生徜徉在民族音乐的天地之间,感受其美和魅力,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强化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3]顾志贤.亲近小数导学单教学模式[J].新課程导学,2011(27):12.

[4]彭园程.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J].教育界,2021(51):65-67.

[5]陈梦巍.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分析[J].高考,2022(4):162-164.

作者简介:郑岩(1977~),女,汉族,江苏太仓人,江苏省太仓市双凤中学,研究方向:农村初中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民族音乐有效教学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