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系列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及认知理据

2022-12-25王亚聪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概念化源域扶贫

王亚聪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1](P3)(1980)开创性地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还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工具。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认知机制。隐喻的源头不是语言,而是人类以一个心理认知域来概念化另一个心理认知域的方式[2](P1)。我们有必要区分隐喻性概念和隐喻性语言:隐喻性概念指诸如“困难是运动阻碍”的抽象概念结构,而隐喻性语言则是例示隐喻性概念的具体语言表达式。由是观之,语言只是表征概念隐喻的一种载体,而不是唯一载体。概念隐喻也可存在于仪式、社会制度、卡通动画、手势、图片等之中。但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之后,学者们主要聚焦于通过语言符号来验证“人类思维隐喻性”的这一论断,分析概念隐喻所蕴含的体验基础,探究隐喻性概念结构的普遍性和文化性(Yu[3](P49~79)1998;Gibbs&Steen[4](P145~203)1999;Kövecses[5](P164~181)2000)。Forceville[6](P37~66)(1996)明确指出隐喻也可存在于图片之中,并提出图片隐喻的概念,构建了图片隐喻的分析框架。2009年,Forceville[7](P24)进一步发展了单模态隐喻,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目标域和源域皆由或主要由不同的模态表征”,再次扩大了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围。而Forceville与Urios-Aparisi(2009)合编的《多模态隐喻》一书,更是有关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主要收录了学者们对不同语类中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如广告、政治漫画、手势、卡通、音乐和电影。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和特征,转喻和隐喻的关系等。紧跟最新研究动向,国内也掀起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涌现出大量有关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优质论文,如刘熠,刘平[8](P419~427)(2019)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了新闻漫画中有关“贫困”的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及成因;段荣娟[9](P45~50)(2019)分析了《红楼梦》中所蕴含的多模态隐喻,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解读;朱菊芹[10](P93~100)(2020)则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了制约多模态隐喻意义解读的因素。庞明[11](P73~78)(2021)对讽刺性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进行了研究。纵观以往研究,学者们主要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意义建构及其成因进行研究,而较少从认知语法的理论视角来探究多模态隐喻。Yu指出,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产物,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产物。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都主张“意义即概念化”,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

“扶贫”系列平面公益广告(以下简称为“扶贫”系列)主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传达国家鼓励、支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和地区摆脱贫困的精神。众所周知,平面公益广告的空间有限,而创作者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向受众传达大量的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多模态隐喻,因此“扶贫”系列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理论对“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及认知理据进行研究,首先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表征的概念结构及其所表达的隐喻意义,然后从识解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所蕴含的认知理据。

二、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映射”,即以人类体验为基础而形成的源域或经验域为目标域或抽象域提供概念结构,人类通过这种隐喻性思维能力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空间位移是人类在体验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概念结构。当代隐喻理论也主张抽象概念至少部分是通过空间词汇被隐喻性地表达和理解,抽象推理是通过使用感知空间关系的某些机制来实现的。由此推之,空间位移概念在隐喻认知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如Lakoff提出“长期有目的的活动是旅行”的概念隐喻。

时间在语言学中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Lakoff明确指出英语中存在两种时间概念化的方式,即“时间流逝是物体位移”和“时间流逝是空间位移”。在第一种概念结构中,人的位置固定不变,而时间作为物体向人的方向移动;在第二种概念结构中,时间的位置固定不变,而人沿着时间移动。Lakoff将此现象称为“二重性”,即人们可以同时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个实体进行概念化。在事件结构隐喻中,Lakoff提出有目的的活动不仅可以被概念化为旅行,也可以被概念化为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如打猎、垂钓、种植等。这也蕴含了时间概念化的二重性。在以旅行为源域的隐喻认知模型中,人沿着时间运动,人的主观性更为突显;在以打猎、垂钓、种植等为源域的认知模型中,时间作为物体向人的方向移动,客观性时间更为突显。

隐藏和突出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通过一个特殊的源域来概念化目标域过程中,往往会突出目标域中的某些方面而隐藏了它的其他方面。如事件结构隐喻的二重性所示,当人们将有目的的活动概念化为旅行时,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人们将有目的的活动概念化为打猎/垂钓/种植时,突出了客观时间。此外,隐喻映射并非彼此孤立地发生,它们有时按层级结构进行组织,其中层级低的映射会继承层级高的映射结构。如:事件结构隐喻作为层级最高的概念结构,它的下位概念结构包含“有目的的活动是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而此概念结构又包含“有目的的生活是商业”的下位概念结构。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人口和地区发展、摆脱穷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有效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精神,“扶贫”系列必不可少要运用隐喻思维模式创造隐喻性场景,从而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内传递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是切实可行的。

(二)识解理论

Langacker[12](P55~85)(2008)认为在观察一个场景时,人们真正所见的取决于观察距离、选择、聚焦和视角。由此他提出了识解的四个维度,即详细度、调焦、突显和视角。[13](P9~17)本研究主要从详细度、调焦和视角三个维度探究“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理据。

详细度指情景描述的精确度和详细度。比如我们可以用“热”来描述天气,也可以用“39度”来更为详细地描述天气。图式性与详细度相对,是具体例示更高一层的抽象概括,具有粗颗粒度的特征。详细度和图式性这一对概念,体现了人类概念结构的层级性。因此,隐喻映射也具有层级性。

聚焦指概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基于体验,人类只具有有限的“取景框”,视阈限制了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因此,一个表达式的辖域所包含的概念内容反映了言者的主观取景框。当人们使用某一表达式的时候,必然会前景化某些概念内容,而使其他概念内容背景化。同样,当人们使用某一特殊源域概念化目标域时,也会前景化目标域中的某些方面而隐藏了它的其他方面。因此,概念隐喻具有突出和隐藏的特征。

视角指观察排列,包含观察点和动态性。动态性指概念化是如何在加工时间内进行的。加工时间指每次概念化活动发生所需要的时间,而与加工时间相对的是客观时间,也就是被概念化的时间,是概念化的一部分也是概念化的客体。[14](P30)比如我们在概念化“婚姻是旅行”所需的时间要远远少于客体旅行所需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并从识解的角度探究“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所蕴含的认知理据。

三、“扶贫”系列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本研究首先在Microsoft Bing中进行检索,经过人工除噪后共得到相关平面公益广告15幅。通过对这15幅相关平面公益广告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扶贫”系列中的多模态隐喻由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表征,其中图片模态主要表征源域,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表征目标域。接着,我们基于Lakoff提出的二重性,将这15幅平面公益广告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基于“有目的的活动是旅行”的概念结构,另一类基于“有目的的活动是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概念结构。我们从中分别挑出2幅作为代表进行个案探究,如图1~图4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一)有目的的活动是旅行

图1和图2代表性地表征了“有目的的活动是旅行”的概念结构。图1中,有目的的活动由扶贫阐释,旅行由登山旅行阐释,由此形成了“扶贫是登山旅行”的下位概念结构。其中,“脱贫”“贫困”和“致富之路”的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激活了目标域扶贫,而源域登山则主要由图片模态激活。如图所示,在“扶贫是登山旅行”的概念结构中,又蕴含了“贫困户是登山者”“扶贫干部是登山领路人”“贫困是拦路石”和“扶贫政策是凿石工具”的概念结构。图1中,登山这一空间位移事件的相关概念结构,即登山过程中遇到阻碍,需要引路人带领才能继续前行,映射到目标域扶贫中,建构了“扶贫如登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扶贫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贫困的阻碍。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运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生产,打破贫困的阻碍,最终登上富裕的顶峰”的隐喻意义。

图2中,有目的的活动由扶贫阐释,旅行由登梯旅行阐释,由此形成了“扶贫是登梯旅行”的下位概念结构。其中,目标域扶贫由“富裕”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激活,源域登梯主要由图片模态激活。如图所示,在“扶贫是登梯旅行”的概念结构中,又蕴含了“贫困户是登梯者”“扶贫政策是梯子”“扶贫干部是登梯支撑”和“富裕是登梯目的地”的概念结构。图2中,登梯这一空间位移事件的相关概念结构,即登梯需要登梯者抓住被支撑的梯子,一步步攀登至梯顶,映射到目标域扶贫中,建构了“贫困人口通过抓住扶贫干部和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的抵达富裕的梯子,一步步攀登至梯顶,抵达富裕目的地”的隐喻意义。

图1和图2均以空间位移为源域来概念化目标域扶贫,蕴含了“时间流逝是空间位移”的概念结构,即人沿着固定的时间位置移动,突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传递了“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也需要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听从扶贫干部的指挥,紧抓扶贫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抵达富裕目的地”的信息。我们发现,在这15幅平面公益广告中,有10幅都构建了以空间位移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表明了扶贫干部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在扶贫工作顺利进行和完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这10幅平面公益广告都基于“好是上”的概念结构建构了由下至上的位移路径,蕴含了“扶贫过程是扶贫干部带领贫困人口离开穷苦生活,抵达美好生活的过程”之意。

(二)有目的活动是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

图3和图4代表性地表征了“有目的的活动是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的概念结构。图3中,有目的的活动由扶贫阐释,得到某物的活动由种植果树阐释,由此形成了“扶贫是种植果树”的下位概念结构。其中,“脱贫致富”的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激活了目标域扶贫,而源域种植果树则主要由图片模态激活。如图所示,在“扶贫是种植果树”的概念结构中,又蕴含了“贫困户是种植者”“扶贫干部是浇灌者”“扶贫政策是浇灌工具和水”和“得到富裕是收获果实”的概念结构。图3中,种植果树这一事件的相关概念结构,即果树需要悉心浇灌培育才能在适宜的时间结出丰硕的果实,映射到目标域扶贫中,建构了“扶贫如种植果树,需要适时精准的扶贫政策去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待到时机成熟,贫困人口就能摆脱穷苦生活,收获富裕”的隐喻意义。

图4中,有目的的活动由扶贫阐释,摆脱某物的活动由砍断接力棒阐释,由此形成了“扶贫是砍木”的下位概念结构。其中,“贫困”的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激活了目标域扶贫,而源域砍断接力棒则主要由图片模态激活。如图所示,在“扶贫是砍断接力棒”的概念结构中,又蕴含了“贫困是接力棒”“贫困户是握木者”和“扶贫政策是斧头”的概念结构。图4中,砍断接力棒这一事件的相关概念结构,即利斧将握木者手中的接力棒截为两段,映射到目标域扶贫中,建构了“贫困户世世代代的穷苦需要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砍断贫困户祖祖辈辈的贫困,使其摆脱穷苦生活”的隐喻意义。此外,图中两只握接力棒之手一上一下,一只手握接力棒,一只手已离接力棒的构图方式也体现了“前辈是上”“后辈是下”“拥有是握住”的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更为详细地补充了“扶贫是砍断接力棒”隐喻场景的概念内容。

图3和图4分别以种植果树和砍断接力棒为源域来概念化目标域扶贫,蕴含了“时间流逝是物体位移”的概念结构,即时间向位置不变的人的方向移动,突显了客观时间,传递了“贫困人口需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生产。等时机一到,贫困户就能摆脱穷困,得到富裕,截断他们世世代代的穷苦生活”的信息。在这5幅以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为源域的平面公益广告中,只有1幅构建了以砍断接力棒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在此多模态隐喻中,源域只突显了“砍断手中的接力棒”的方面,因此可以例示摆脱某物的活动。而这5幅以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为源域的平面公益广告也表明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时间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扶贫”系列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

Langacker提出“意义即概念化”,突出意义的体验性、动态性、识解性等。我们认为这个命题不仅可以用于分析语言表达式意义建构的理据,也可以用于探究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理据。接下来,我们主要从识解的视角对“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

从详细度维度看,以图1和图2为代表的10幅扶贫平面公益广告均将源域旅行阐释为攀登旅行来概念化目标域扶贫,充实了抽象概念扶贫的概念结构,如“贫困户是登山者”“扶贫干部是登山领路人”“贫困是拦路石”和“扶贫政策是凿石工具”等。这不仅使抽象的扶贫概念变得更为详实和具体,丰富了基于“扶贫是攀登”概念结构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也向受众传递了“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也需要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听从扶贫干部的指挥,紧抓扶贫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抵达富裕目的地”的信息。以图3和图4为代表的5幅扶贫平面公益广告将源域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阐释为种植果树和砍木来概念化目标域扶贫,充实了抽象概念扶贫的概念结构,如“贫困是接力棒”“贫困户是握木者”和“扶贫政策是斧头”等。这不仅详实和具体化了扶贫这一抽象概念,丰富了基于“扶贫是种植果树”和“扶贫是砍断接力棒”概念结构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也向受众传递了“贫困人口需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生产。等时机一到,贫困户就能摆脱穷困,得到富裕,截断他们世世代代的穷苦生活”的信息。

从聚焦维度看,以攀登旅行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中,主要前景化了攀登的过程、攀登的参与者、樊登的方式等,而背景化了攀登的起点和终点,从而突显了“扶贫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扶贫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贫困人口也要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推动扶贫工作的稳步进行”的隐喻意义,而背景化了“贫困人口已经开始走出贫困,但仍要继续努力前行,方能到达富裕目的地”的概念内容。以种植果树和砍木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中,分别前景化了果树的浇灌、果树浇灌者、果农和砍接力棒的工具、握接力棒者、接力棒,从而突显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隐喻意义,而背景化了“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只要贫困人口辛勤劳作,积极发展生产,时间一到,他们必将摆脱过去的穷苦日子,收获美好富裕生活”的概念内容。

从视角维度看,“扶贫”系列中的多模态隐喻皆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源域来概念化扶贫,使得受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读这组平面公益广告的意义。也就是说,“扶贫”系列所需要的加工时间短,可以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受众传递新信息。另一方面,以“攀登”和“种植果树”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蕴含了相对较长的客观时间。基于体验,我们在登山、爬坡、登梯中,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在种植果树中,我们需要悉心培育、浇灌、施肥等,才能待到适宜的季节收获丰硕的果实。源域攀登和种植果树的客观时间隐喻类比到目标域扶贫中,便建构了“扶贫工作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时间一到,贫困人口必将摆脱穷困,收获富裕”的隐喻意义。此外,以“砍断接力棒”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蕴含的客观时间相对较短。基于体验,当我们砍接力棒的时候,只要斧子够锋利,我们就能快速地将接力棒砍断。因此,以砍接力棒为源域的多模态隐喻主要建构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可以快速地砍断贫困户的代际穷苦,使其摆脱过去的穷苦日子”的隐喻意义。

五、结论

本文主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究了“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这组对国家扶贫进行宣传的平面公益广告主要基于“扶贫是登山旅行”“扶贫是登梯旅行”“扶贫是种植果树”和“扶贫是砍断接力棒”的概念隐喻所建构的多模态隐喻。其中,源域主要通过图片模态表征,目标域由文字模态和图片模态共同表征,分别建构了“扶贫如攀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扶贫的过程中会遇到贫困的阻碍,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有效运用国家的扶贫政策。与此同时,贫困人口也要听从扶贫干部的指挥,紧抓扶贫政策,一步步走向富裕的目的地”和“贫困人口需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生产。等时间一到,贫困户就能摆脱穷困,得到富裕,截断他们世世代代的穷苦生活”的隐喻意义。

接着我们分别从详细度、聚焦和视角三个维度探究了“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从详细度维度看,源域旅行和得到或摆脱某物的活动被分别阐释为攀登旅行、种植果树和砍断接力棒来概念化目标域扶贫,充实了抽象概念扶贫的概念结构,丰富了“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传递了“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扶贫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也需要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听从扶贫干部的指挥,紧抓扶贫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抵达富裕目的地”和“贫困人口需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生产。等时机一到,贫困户就能摆脱穷困,得到富裕,截断他们世世代代的穷苦生活”的信息。从聚焦维度看,前景化了源域事件的正在进行,而背景化了源域事件的开始和结束,从而突显了“扶贫工作的正在进行,需要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之意。从视角维度看,扶贫”系列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解读所需加工时间较短,而所构建的客观时间相对较长,传递了“扶贫是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之意。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理论并不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两个理论之间有互相融合的地方。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识解理论不仅可以分析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也可以进一步探究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所蕴含的认知理据。

猜你喜欢

概念化源域扶贫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