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西襄汾民歌的艺术特色

2022-12-24宋瑾慧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民歌形式音乐

宋瑾慧

一、襄汾民歌的地域与文化特征

(一)襄汾民歌的地域特征

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襄汾民歌。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产区之一,东临浮山,西近乡宁,南接新绛,北衔尧都。总面积有1034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余。

襄汾县于一九五四年,是原来襄汾县与汾城县结合,因其第一字,成为襄汾县。

(二)襄汾民歌的文化特征

襄汾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民风古朴,既具有春秋晋国浓厚的古文化特征,又有着丁陶文化的特色。本地享有“丁村人”的遗址;汾城的古建筑城隍庙;五龙庙,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此外,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陶寺的铜铃、土鼓、陶铃、陶陨等都是非常罕见的。歌曲《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大约流传与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帝时代,是形成最早的民歌。使得在各种文化圣地中,不仅对襄汾有了更全面的阐释。而且,对于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也增添了丰厚的基础。

为使优秀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笔者梳理时发现,长期以来,襄汾县音乐类的有关从业者,为了使作品更加完整,开展了相关的整理工作,经过三个阶段:

1、1949年解放之前:这一时期民歌的整理方式是口传心授,使其整理简单明了。

2、1949年到1979年:《骂编村》等音乐作品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襄汾民歌的重视程度逐步上升。

3、1979至今:根据梳理发现,人们对襄汾民歌的关注程度呈现出升高趋势。主要体现在:撰写的《襄汾民歌集锦》一书中所列出的300余首襄汾民歌作品。1980年,有12首歌曲得到了首次的录制。2008年,“劳动号子”出现展开了襄汾民歌领域的一个新风气。2010年后,随着由国家一级演员陕军牵头,词曲作家李京钊、王小刚对收录的30首襄汾民歌进行了新的改编、录制和发行。襄汾民歌的挖掘和探索工作也拉开了新的序幕。

二、地方戏曲对襄汾民歌的影响

(一)襄汾民歌与眉户的关系

戏曲的形成是将舞蹈、器乐、歌曲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尽管戏曲的灵感源自是民歌,但是它们在最基本的方面仍存在差异。精炼和短小是民歌典型的构成形式。在复杂人物的作用方面,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人物情绪与复杂的角色演绎。所以,要在进一步深化演绎之后,再次进行后续的演绎。“曲牌连套”通过加大曲牌来提高其表现力。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眉户,由于调子结构简洁,在直接填充词组的同时无需改变调子,并且舞台时长方面也比较短暂。由此来形成一个集合体。即:一上两下或者两上一下的曲式结构。《怀胎》《绣荷包》可以作为典型代表,因此戏曲与民歌之间的紧密关系显而易见。

(二)襄汾民歌与蒲剧的关系

于明朝嘉靖年间,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并且具有浓厚的晋南地域表达方式—蒲剧。即:在一个基础曲调上,在节奏、旋律和节拍进行变化和延展,以此来形成不同的曲调和板式。称之为“板腔变化体”,也就是上下句的句式结构即:“板腔体”。结构密集,唱词疏松,节奏也出现一定的变化和扩展。蒲剧的节拍大多以重拍为主,通过加入装饰音、强调音,即:哭腔(5671245)和欢调(561235)。其中哭调着重降7、4,欢调主要着重3、6。由于襄汾民歌在创作风格上应用了许多4、降7,结合了诸多蒲剧风格,由此可见,襄汾民歌的创作与蒲剧是不能分离的。

三、襄汾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音乐特点

1、曲式特点

可将襄汾民歌归结于原生态民歌这一音乐类型,与此不同的是,襄汾民歌在此基础上通过吸纳戏曲、舞蹈、说唱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进行发展和演变出来的新音乐形式。即:新民歌。它侧重在简单、朴实、生活化等特点,同时也会表现出活跃、悦耳等音乐特征。以及多种多样的音乐构成形式。

将对立型结构作为主要的曲式形式,其呈现形式为:上下两句一体,除此之外,还有出现次数最高的复对应式四句体形式,即:一上二下或者是一下二上或三上的,除了经常出现的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呈现以外,还将承载性的结构形式融入其中,即:一种由四、五、六等结构简单的分节歌曲式形式来呈现。随着剧情的开展,其变化也随之改变。

通过对二句体中第一句或第二句进行重复,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乐句,构成了三句体结构即:a-a-b或是a-b-b。

除了使用起承转合的基本曲式形式之外,还将复对应式即:三上一下的结构形式融入了音乐作品的曲式创作中。这就是襄汾民歌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一种曲式形式—四句体。

2、节奏特点

襄汾民歌的节奏是由四分、八分和十六分这三种音符作为基础节奏型构成,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像三连音这样的特殊节奏形式,都在襄汾民歌中占据明显的一部分。四二拍在襄汾民歌的节奏形式中最为常见,此外四三、四四的节奏类型也有部分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将四二拍与四三拍相融。

3、调式调性特点

在丰富的襄汾民歌音乐调式中,作为最为基础,同时也在音乐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调式。即:燕乐徵调式,不过有时也会有商、羽调式的出现,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当然在有些音乐作品中,也会使用转调的手法来增加所需抒发情感的变化。比如作品《捎书》中,以F徵调式作为首句,同时在第三句,通过转变成bB宫调式,来抒发所要表达的情绪。这就是代表性的同主音调式转变,即:徵调式、向宫调式的转变。

(二)歌词特点

1、即兴性创作

有些音乐作品是由于劳作人民在闲暇时,随口而出的音乐唱词,没有特定的主题背景,仅仅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生活乐趣。

例:放羊到山坡,青草多有多。羊儿不吃草,放羊的受折磨。《(放羊)》

这种不仅仅不用提前谱曲作词,脱口就出,信手拈来。从曲词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现演唱者在歌唱时的情感。

2、叠字叠词的运用

为了更精准地捕捉到歌曲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叠词的使用无疑是最好的表现方式。最早将叠字普遍应用,是出现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运用于民歌中的叠词,则是通过诗词歌赋的口传心授和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构成。

3、方言土语词的运用

在襄汾民歌中也应用了很多独特的方言土语。例如:表达“扔”的意思,就用“撂”表达;表达“放下”就用“搁哈”。

4、讲究韵脚的和谐

韵脚的应用普遍在文学作品中,其中诗歌最为普遍。要想使得诗词歌赋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只有通过提高对韵脚和谐的要求。所以,在诗词歌赋中不仅仅应用押韵,在我国的民歌作品中运用的也较为普遍。民歌要具有地域特色,则要与当地的方言相结合,因此,要用当地的方言来歌唱。

(三)演唱特点

演唱者在歌唱时需要注重歌唱的音色、音质等,也就是需要通过借助共鸣、咬字位置、气息等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力度、语言、语气的使用等来充分体现。另外,在歌唱音乐作品时,还需要注意作品的情感思想、创作背景等方面,通过歌词中对事物、人物、景物等直白的文字描绘,再加上演唱者对作品的处理,来制造艺术气氛。成为艺术作品的精髓的前提,则是通过表演者将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升华、烘托等因素来体现。与所处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结合,同时还需要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像融合,最后反映的是艺术作品中的客观事实。襄汾民歌作品的特征是把时代、思想、情感表现融入其中。同时,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来表现,对民歌歌唱时的风格进行阐释,这就需要对当地民歌中所蕴含的区域特征和悠长的文化意蕴进行充分的理解以及掌握其独特的歌唱技巧和语言运用。

1、襄汾民歌中传唱度最广的音乐体裁是小调,小调中含有最复杂的民歌音乐体裁其原因在于,可以接触到小调的群体相对广泛,因而在反映生活本质和社会思想方面较为复杂。同时,由于襄汾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学底蕴,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使百姓民众,来往商客都所爱不同,这就促使襄汾小调民歌不仅变得复杂而且富有百般变化。侧重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社会矛盾,以及对理想爱情的渴求的表达形式包括两种:即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这类作品称之为抒情歌。比如:《摘花椒》等音乐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唱词较简单,歌唱时可脱口而出,篇幅较少,容易记忆和学习。像是一些童谣或者小花鼓曲,相当于今天的儿童歌曲。比如:《青蛙》等。再如《狗科子打扮》等作品。像这种诙谐幽默,唱词好玩的巧谐歌,经常出现在逗趣活跃的活动场所中。在城镇中广为流传,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商店老板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歌曲,称之为叫卖调。由于曲子洪亮。所以,在歌唱时,需要向上扬。在歌曲形式方面,句尾自由延长的处理方式等独树一帜。比如《卖菜》等。由以上四种形式抒情歌、儿歌、诙谐歌和叫卖调为主构成了小调。

2、劳作人民在劳作时根据所处环境有感而发的即兴演唱,形成了襄汾山歌。自由自在的节奏曲调,简单,通俗易懂的辞藻。都可展现出襄汾人民豁达的性格。高调和平调构成了襄汾山歌。比如:《数九》等这种高调山歌,高亢、自由自在的曲调,大跨度的音程,变化随性的节奏,音域宽泛,在处理高音区时需要用假声来呈现。还有一些悠长平缓的作品,音程的距离跨度小,节奏变化缓慢,着重于抒情,由于音域不广泛,在处理作品时多用真声来呈现。这类山歌就是平调山歌。

四、襄汾民歌的现状、传承与发展

(一)襄汾民歌的生存现状

1、在襄陵汾城传唱的襄汾民歌,从襄汾县境内传入,近几年,由于农村的合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老一辈的传唱者分离四散,与此同时,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许多家长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去县城或城市上学。

2、对于襄汾民歌的接受者以及传唱者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消失。使得其口传的难度增加。

3、现代文化艺术的大量涌入,使得襄汾民歌这样的地方特色民歌沉寂,人们接受和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外来文化艺术,本土创作的特色艺术逐步消失。

4、受网络媒体主流的影响,当代年轻人追求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认为民歌没有个性,旋律过于老化。学校的音乐课堂中,也没有将地方特色民歌作为重点去教授。

(二)襄汾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如果想要更好地对原生态本土民歌进行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笔者认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归纳收集的工作必须做好

由于可通过口传方式进行传承的歌唱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辞世,这就直接导致收集襄汾民歌的任务艰巨而迫切。因此对于每一位音乐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一定要在仅有的资源里将其放到重要位置。要相互交流和共同努力,运用好视频媒体主流等现代化资源,将其充分整理和保存。

2、将襄汾民歌融入教学之中

作为传播文化的枢纽中最快捷的地方就是学校。一定要利用好学校这一重要的传播平台,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还是非专业教育,都应该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地方民歌作为必修课程。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且可以使这类原生态民歌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对于音乐从业者,更应当夯实自己的民间艺术素养基础,并将其利用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当中。

结 语

襄汾民歌是当地人民对生活真情实感的表达。每一句唱词,每一条旋律,每一首作品,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发自肺腑歌唱出来的。民歌与民间音乐,之所以姓“民”,是由于它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没有特定的框架结构,但是由于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外来音乐的渗入,这就使襄汾民歌只受到许多音乐家和老百姓喜爱。只有通过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收集和挖掘,通过总结和整理等方法,才可以让襄汾民歌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得以流传。所以,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应当为像襄汾民歌这种小众且具有地方特色作品的传承和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民歌形式音乐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