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对接”的高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

2022-12-23黄功学高琴月赵辰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水工钢筋岗位

黄功学,高琴月,赵辰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0 引言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加快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创新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根基。中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也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依据和任务书,是学校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是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然而目前高职专业课教材存在着课程思政融入不充分,内容与生产实际及职业岗位需求、科技发展偏差较大等问题,不能满足现实人才培养需求。从“三对接”入手,介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1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开发原则

1.1 理论必需够用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建立在科学试验和水利水电工程实践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力学、材料及施工技术成就的综合性学科,理论深奥复杂,为此要根据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知识需要及保障学生适应未来新技术发展与继续学习的需要进行筛选,充分做到相关理论既实用又必需够用。

1.2 与标准对接原则

教材内容与服务的专业教学标准、行业职业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对接,确保学生学习完成本门课程能够满足职业岗位对结构知识和技能要求。

1.3 与生产实际相对接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紧跟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将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项目教学内容,做到理实一体,切实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开发理念

2.1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材开发的全过程,深入挖掘《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坚持与岗位需求衔接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及现行《水工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组织教学内容,引入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真实案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项目教学内容,实施在“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人才能力培养供给侧与职业岗位需求侧有效衔接。

2.3 坚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进教材

打破传统课程设计结构,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紧扣现行《水工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紧跟科技前沿,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科技发展相结合,突出其应用性与实践性。

3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开发过程

3.1 对接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根据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制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和水工建筑物设计能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能力、施工监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培养,初始职业岗位群为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

3.2 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确定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职业标准》,该标准所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等。施工员是高职水利类专业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岗位,施工员职业标准的职责和能力要求比较宽泛。

3.3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具体内容

3.3.1 进行充分调研

教材开发团队围绕《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构建,深入相关企业,针对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的岗位工作标准及工作内容等进行多维度调研,精准了解职业岗位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了解一线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及毕业生对教材研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3.3.2 学习项目构建

根据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需求从思想政治、业务理论知识、业务实践能力、业务综合素质等这四个维度进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并按项目、任务构建课程知识和技能体系,具体的思路和方法见表1。

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和“项目化”方式构建内容体系,主体模块(基础模块+综合模块)以“设计方法—构件设计—简单结构设计”和“构件剖面配筋图绘制—构件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施工图绘制”两条主线递进推进,拓展模块是在具备主体模块基础上以核心内容介绍为主。按表1的思路和方法,在OBE理念下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展开,构建了基础模块包括预备知识、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钢筋混凝土柱设计等学习项目,综合模块包括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设计、渡槽设计等学习项目,拓展模块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钢—混凝士组合结构等学习项目。每个模块对应若干个项目,综合模块是基础训练模块内容的具体应用,拓展模块是该领域的新技术应用。模块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具体内容见表2。

表1 学习项目分析表

表2 学习项目设计表

3.3.3 学习任务内容的确定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及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主线,优化重构各项目、各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将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引入教学单元。并从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弱化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强化公式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将新技术、新工艺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纳入教材内容,形成教材编写方案,组织进行编写工作。

3.4 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为适应教学模式改革及方便学生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的需要,教材开发团队借助职教云平台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按照科学、适用的原则,依据纸介质教材开发与教材相互补充的延伸性教辅资料,包括电子教材、学习任务PPT 课件、工程案例图片、试验视频、结构构件动画、微课视频及知识技能训练解析等,并建有习题库、考试题库、通用主题素材库。把纸介质教材与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的纸介质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4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特色与创新

4.1 全过程精准融入课程思政

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整体规划、有机融入了水利工程的思政元素,如标准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立足于课堂,构成了“思政引领”+“知识技能传授”的育人格局,提炼出水利工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拓展了教材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强了人文性和知识性,弘扬了科学严谨求实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了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下面以水工渡槽设计为例介绍课程思政设计情况。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水工渡槽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4.2 此于岗位能力需求组织教材内容

此教材校企“双元”开发,根据水利工程施工员等职业岗位对学生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及识读结构施工图、科学组织结构施工能力的需要,基于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项目+任务”的方式构建内容体系,项目引导任务,任务驱动项目,将知识技能体系模块化,主体模块(基础模块+综合模块)以“设计方法—构件设计—简单结构设计”和“构件剖面配筋图绘制—构件施工图绘制—简单结构施工图绘制”两条主线递进推进,实现人才能力培养供给侧与职业岗位需求侧有效衔接。并结合科技发展把新技术、新工艺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纳入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4.3 把生产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

此教材综合模块包括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设计、渡槽设计的案例资料和技能训练资料全部引用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在前期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学习训练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真题真做”“真活真干”,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能力,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师教出真水平。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对接岗位工作。

4.4 配套资源立体呈现满足混合教学需要

该教材开发团队在职教云平台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开发建设了教学课件、试验视频、结构工程案例图片、结构构件动画、微课视频、知识技能训练解析、以及习题库、考试库等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适应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体现了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色。

5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实践应用及效果

5.1 教材实践应用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自出版以来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出版社统计的数据信息显示,共有30 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智慧管理等水利类专业作为教材使用。

5.2 教材应用效果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使用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材内容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构建及真实案例引入建推动了教师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等教学改革,并根据需要开发了网络资源,推动了教法改革与“课堂革命”,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教材面向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水利专业群6个专业及方向使用,培养了行业急需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经对使用该教材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识读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组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能力明显增强,得到了从业单位的高度认可。

6 结语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做好教材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主动适应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新形势,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开发为例,贯彻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根据高等专科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融入思政元素,“双元”参与并实现了“三对接”,将生产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抓手,优化教材主体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套开发了信息化资源。这一教材开发模式为其他教材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猜你喜欢

水工钢筋岗位
D10mm热轧带肋钢筋五切分生产工艺开发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天下水工看淮安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截钢筋
从“水工构筑物”到“水工建筑” 水利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这批没收钢筋该如何处置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