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构建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四川省实证分析

2022-12-23唐江云彭璟颜郭耀辉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螺旋专家

唐江云,彭璟颜,熊 鹰,郭耀辉,李 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6)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需求的“桥梁”,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环节[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家级相关机构是否有建立适宜的成果传递渠道与方法,即成果转化模式[2]。构建或者选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模式,可有效促进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3],推动农业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而,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社会实际生产力的有力保障[4]。尽管我国已形成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专合组织”)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4 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但这些传统转化模式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双低、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两张皮”、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最后一公里”的转化突出难题[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复杂多变,转化瓶颈问题更加突出,探索构建新时代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刻不容缓[6]。

1 文献回顾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学、产业、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使得政府的宏观政策得到落实,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快速提升[7],显著带动了美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三螺旋理论被学界认为是科技创新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8],三螺旋模式已成为风靡欧美国家的创新转化新模式。我国对三螺旋理论的引入和研究相对较晚,在2006 年后有关三螺旋理论、模式及应用的研究才逐渐兴起。随着产业环境的开放,政府、大学、企业更倾向于产业合作,学者们也开始探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三螺旋模式、运行机制及区域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构建方面,边学军等[9]重视大学、产业、政府的平等合作关系,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官产学联盟三重螺旋新模式,认为孵化器能更好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而官产学联盟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柳岸[10]以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为例,深入剖析三重螺旋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模式及其运行不畅的原因,并给出政策建议;张铁男等[11]阐述了大学科技园孵化活动的三螺旋演进方式,提出构建产业基地孵化三螺旋模式,旨在利用官产学合作的三螺旋效应实现区域创新转化能力的提高;汪芹等[12]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进行的创新实践,提出科技成果转化中三螺旋接口组织创新模式;李岗生等[7]参照美国三螺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站模式,建构“政府-大学-企业-农民”互动发展的四螺旋农业推广模式,以期破除当前河北省乃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面临的难题;兰筱琳等[13]以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为例,提出适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型三螺旋模型,并提出未来应用的改进建议。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运行机制研究方面,赵蕾等[14]借鉴三螺旋理论中官产学的互动机理,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构架,强调应使转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相互衔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杨玉桢等[15]从三螺旋视角对高校、政府、产业三方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大学-政府-产业”的三螺旋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并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周星星等[16]以金颖农业科技孵化器作为案例,开展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机制研究。

在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技术转移体系研究方面,陈静等[17]探讨三螺旋理论中关于技术转移和创业型大学的经典逻辑关系,指出我国技术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三螺旋视角以建立创业型大学为契机来构建技术转移新途径的政策建议;韩小腾[18]引入三螺旋理论阐述政府、企业和高校在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的多重关系及协同作用,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协同创新模型,为加快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目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及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使用三螺旋理论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应用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揭示。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地域性特征明显,因此,本研究结合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及运行机制,以期完善现有的三螺旋理论基础,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

2 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

为深入了解四川省现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转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对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汉市新协和农机作业专合社、自贡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20 余家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专合组织主导型和科研机构主导型(见表1)。调研发现,这些传统的线性转化模式存在成果应用主体参与度低、在以成果为导向的单向转化链中处于被动参与地位、转化模式未形成闭环、参与各方难以形成有效协同等不足,在成熟度、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表1 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构建

3.1 三螺旋理论分析框架

三螺旋理论由美国学者埃茨科维兹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是一种分析高校、企业、政府为实现知识、资本、政策三要素深度融合,如何共享、交融、平衡以形成发展合力的理论框架[19]。三螺旋的本质是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自反关系[20],合作途径为科技园、产业联盟、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形式的三方网络和混合型组织,并具有相互依赖、相互重叠、交叉发展、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等重要特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线性创新转化过程,在科学、技术、转化、生产、需求等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过程,这一跨越边界的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实现知识领域、生产领域和行政领域的三力合一,进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核心动力。

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三螺旋理论在方法论上借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三螺旋模式强调的是三元主体间的合作互动自反关系,信息、人员、资本要素在系统内循环流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质是知识形态历经成果创新、成果转移和成果生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首先进行知识创造、转移、应用的分工合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示范基地等混合组织围绕主要目标形成合力并互动协作,促进知识、信息、人员等要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里同步流动和相互配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运行,因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与三螺旋理论所强调的多元交互、要素流动具有相通性。其二,三螺旋理论突出跨越边界的互动,系统演化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基于多主体交互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形成的一种复杂动态系统,政府、企业、专家团队各自发挥自身的政策、市场、技术优势,同时在混合组织中强化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形成资源共享、共创价值,实际上与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原则类似。

本研究构建“政府-专家团队-企业”的三螺旋模式(以下简称“三螺旋模式”)如图1 所示,各主体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市场导向为目标、需求牵引为动力、良性互动为基础,共生合作、共创价值。其中,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鼓励、控制和调节,通过提供项目经费、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和专家工作站、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等形式,支持专家的农业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落地实施,同时促进专家与企业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的龙头企业健康发展。专家团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一方面由于创新的需要,要进一步强化与社会的联系,包括参与政府政策及产业发展研究、与市场企业沟通交流、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促进成果落地;一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员的身份进行知识转移。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和研发主体,通过与政府、专家团队的合作满足自身对人才、技术、资本的需求,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每个主体在三螺旋模式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和扩展,并且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转化平台、孵化器等三边相互作用网络和混合组织形成合力,实现了知识、资本、政策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复杂的需求反馈和互动合作机制,行政链、生产链和科技链同步交叉螺旋上升发展。

图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

3.2 三螺旋运行机制

在三螺旋模式 中,各主体在宏观上有着共同的产业发展目标,微观上又能互补合作,满足各自的主体功能和任务的诉求,因此,协同转化、利益联结和价值共创是该三螺旋成果转化模式良好运行的关键。

3.2.1 协同转化机制

协同转化即政府、专家团队、企业围绕同一个产业发展目标,能力互补、需求匹配、相互耦合、共同作用。单纯以科学发现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一定为市场所接受,但单纯以市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却不一定具有先 进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之间的耦合和互动,是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等环节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协同理论视角下,三螺旋模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三螺旋体系之间的有效协同,三螺旋体系围绕着供给、需求,发挥各自的特定功能,但彼此之间又有交叉性,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协同网络,保证系统内部协同稳定性,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目标。

3.2.2 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其最直接的目标,这就需要引进和培养高尖人才和高新企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融合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与企业的生产力量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专家团队的主要职能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要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然而专家团队不具备自行转化的实力与条件,通过政府、企业协作获得研发转化资金支持,实现人才培养、成果落地的目标是专家团队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最大利益契合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政府项目资金支持适当有偿使用专家人才和前沿技术,既可降低研发风险和人才培养成本,又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争取政府支持、与专家团队长期合作的根本所在,满足了企业的逐利性。

3.2.3 价值共创机制

农业产业价值共创是指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通过信息交流、资源整合达 成共同目标,并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通过互动协作解决各自问题,实现各自价值提升。在三螺旋系统中,政府将影响产业发展的企业、专家等利益相关者纳入价值共创体系中,整合产业链中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搭建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转化平台和孵化器等三边混合组织平台,协助专家团队和企业进行人员流动、信息传递、资金服务,并通过平台不断互动,逐渐增加团队、企业对系统的依赖,将系统内的资源、组织连接在一起,依靠技术、生产力量推动区域产业价值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获得前沿技术、项目资金、人员支持,实现产业化,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而专家团队通过信息流动及时掌握市场、企业人才需求,调整研发重点,形成科技创新的螺旋式增长。可见,三螺旋系统中的各主体通过项目、合同、协议等形式紧密联系、交叉互融,形成互惠关系,产生“1+1+1>3”的价值共创效应。

4 实践案例剖析

4.1 三螺旋主体概况

(1)企业主体概况。屏山县好实在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好实在公司”)以果蔬种植、林苗培育与销售、线上线下果品推销为主要业务。2017 年在屏山镇蒋坝村、大桥村流转土地800 亩左右(1 hm2=15 亩),引进蜂糖李等20 余种品种发展屏山李产业1),在屏山党委、政府、蒋坝村两委及专家团队帮助下建成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屏山千亩早熟李科技示范园,拥有核心示范基地200 亩,种植资源圃10 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家团队”的种植模式辐射带动全县果农,为全县李子产业科学、健康、稳定发展起引领示范作用。

(2)专家团队主体概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和“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队(以下简称“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长期从事果树新品种选育、高品质生产全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在屏山建立了茵红李核心示范区及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修复、精准肥水、保花保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指导与试验示范,实现平山县水果增产。

(3)政府主体概况。屏山县委县政府发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职能,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通过“省+市+县+镇”四级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专家及相关需求,通过各项政策扶持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2 三螺旋主体角色及作用

(1)作为行政主体的屏山县委县政府是主导推动力量。在屏山李产业发展中,针对屏山茵红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技术、病害防控等问题,为专家团队设置工作站和专家大院,通过项目资金支持专家团队进行相关研发与技术应用落地。扶持茵红李产业发展较好的龙头企业好实在公司,给予其开荒补助、土地流转补助,并出资修建水利、公路、电站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项目,帮助企业运用项目资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标准示范基地。此外,“搭台”对接专家团队和企业,引入专家团队为企业具体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并帮助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销售网点、做大做强,带动屏山茵红李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作为研发主体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是主要技术力量。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一方面与屏山县委县政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获得政府专项支持经费支持在屏山建立了茵红李核心示范区及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修复、精准肥水、保花保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指导与试验示范,为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和相关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大规模集中培训。另一方面与好实在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自身研究成果应用在屏山县具有带动性的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种植大户,并对好实在公司在生产关键环节实地进行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和全产业链技术培训。在示范指导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当地茵红李品种、种植技术、品质、土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户、企业、政府的需求,从而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推进技术不断创新;同时,将在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企业、农户面临的冷链仓储、农产品溯源、滴灌、电商、农资、品牌营销等问题反馈给屏山县政府,实现信息流动、人员流动。水果创新团队通过建立一个基地,以“大户”带“小户”,以“点”带“面”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技术推广全覆盖,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目前,水果创新团队在屏山带动新型经营主体240 余户,推广面积约为10 万余亩,技术带动全县增效30%以上,累计增收3 亿元以上。

(3)作为引用主体的好实在公司是生产力量。好实在公司依托政府政策项目支持,与专家团队合作,实施科技示范园茵红李“六统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标准化生产,并与专家团队一起开展乡镇集中培训,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目前,好实在公司应用相关技术覆盖带动李种植面积2.2 万亩,种植大户上百户,种植户每亩节本增效600 元。同时,好实在公司将茵红李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销售、存储、农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反馈给政府和专家,政府通过顶层设屏山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三螺旋模式,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专家团队统一起来,并在三边混合组织——屏山千亩早熟李科技示范园中,形成行政领域、生产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的三力合一。其中,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具体落地应用并产生了经济价值,获得了“吕水果”2)“农户专家”“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好实在公司获得了政府项目政策支持,通过最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当地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企业的社会价值亦得到提升;屏山政府创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进专家团队、扶持企业发展,引导屏山李产业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4.3 三螺旋模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三螺旋模式解决了传统线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技术供需发展不匹配和转化主体合作松散的问题,但也面临着发展的现实困境。一是三螺旋主体地位不平等。政府政策影响并决定着专家团队和企业之间关系路径的选择,产生政府干预现象,三螺旋主体互动性减弱,三螺旋系统偏向政治需求,三方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无法达成一致不利于紧密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欠缺。企业对政府的项目、政策支持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同时过于依赖专家,对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自身“造血”能力差。资金、技术要素流动不同步会导致三螺旋系统运行不畅、不可持续发展。三是专家团队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传播力量较弱。随着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三螺旋模式中3个主体已不能负载信息、技术、管理等服务要素也无法实现其功能,亟须一支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复合型的信息服务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便成功的成果转化模式可以复制推广。

5 三螺旋模式发展的推进策略

5.1 突出政府服务功能,夯实三螺旋模式运行基础

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推动者,易于在三螺旋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三方合作出现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现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中,政府应坚持“三位一体”的理念,综合考虑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利益。首先,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化目标,重视企业实际转化能力和市场需求,立项或选择支持与农业市场实践需求紧密相关的科技项目,确保政府、专家、企业三主体在价值目标上达成统一,紧紧围绕同一农业产业目标发力。其次,制定有利于政府、企业、专家团队协同转化的制度和标准[21],如制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分配制度,持续调动企业和专家团队的积极性,营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夯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运行基础。最后,突出政府在三螺旋模式中科技链、生产链中的服务功能,做好信息、资金、市场等沟通协调工作,增强三主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筑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的运行基础。

5.2 增强技术供给作用,培植企业“造血”能力

目前,大多涉农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吸收能力较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中,企业应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充分发挥三螺旋混合组织在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集聚和配置方面的优势,与政府、专家团队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的方式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对于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品种、材料等开展联合研发和协同创新,并定期邀请专家团队到企业交流与培训,实现人才资源、成果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循环,培植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和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政府应始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财政补助、企业和专家攻关的组织机制,激发企业和专家团队的合作活力,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强企业科研力量。专家团队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与企业共同承接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共同培养面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增强技术供给。

5.3 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增强成果转化力量

政府引导科研机构专家团队积极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推广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等人才队伍的示范、培训作用。在三螺旋混合组织区域,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建立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基地,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三螺旋模式中传播服务力量;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并强化其服务功能,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高标准、精细化的专业化服务,包括咨询、搭平台、融资、农事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提升政府、专家团队、企业之间的协同度。

6 结论与讨论

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当前科技政策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模式构建应用的新趋势[22]。三螺旋理论作为研究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的主体实现系统创新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工具,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提供了多元交互协同、要素流动相同、资源互补共享等方面的理论启迪和方法借鉴,本研究构建的“政府-专家团队-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以良性互动为基础,畅通信息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创新链,最终形成科技创新的螺旋式增长,为丰富三螺旋理论的应用范围、解决传统线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技术供需发展不匹配和转化主体合作松散的问题提供参考。

然而,该农业科技成果三螺旋转化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量薄弱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即农业生产者的缺失有可能会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范围、强度与深度。如何调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结构,在其中融入更多如农业生产者、农业中介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力量的现实需要,同时保持三螺旋模式结构的稳定性,实现要素流通、反馈、互作、交叉螺旋上升以及三螺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究。

注释:

1)数据来自笔者进行的案例调研。如无特别说明,文中以下其他数据来源同。

2)这是当地百姓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和“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队中吕秀兰教授作出的重大贡献所赋予的称号。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螺旋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旋风“螺旋丸”
请叫我专家
奇妙的螺旋
专家面对面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