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化

2022-12-23王武林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心区长三角维度

林 珍,王武林

(1.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随着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创新能力已然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如《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指出,上海将致力成为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重要创新领域的策源地,针对原始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级、产业发展动力、体制机制改革四大层面取得阶段性进步;《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建成“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全球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将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由此可见,强化创新作为首要动力的作用和地位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2018 年11 月5 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国家支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众多研究,如周正柱等[1]、张慧等[2]、叶堂林等[3]和梁金华等[4]的分析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总体呈梯度扩散,创新联系呈上升态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科技推广服务业、数字金融等能显著推动长三角创新能力提升。然而,长三角各城市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对长三角创新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回答“长三角近20 年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如何?”“什么因素对长三角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各城市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等问题。

1 文献回顾

创新能力是指城市主体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并产生新作用的能力,一般由制度、服务、技能等子维度构成[5]。现有对创新能力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国内外学者从各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涵盖范围较为全面。例如,何舜辉等[6]从经济、人力、教育、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等6 个维度对我国287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张司飞等[7]从地级市层次和省级层次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蔡晓琳等[8]构建了珠三角2018 和2019 年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含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4 个一级指标以及25 个二级指标;程广斌等[9]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经济转化产出3 个维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黄丽等[10]构建了包含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和其他6 个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创新产出评价体系;Hall 等[11]将研究与开发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投资作为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核心评价指标;谢远涛等[12]针对资源型城市建立了包含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创新绩效4 个一级指标和56 个三级指标的特色创新评价体系。

二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大多学者通过客观方法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例如,宁连举等[13]运用熵权法、TOPSIS 法、灰色关联分析对跨行政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进行评价;Chen 等[14]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糊综合评价、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官建成等[15]运用DEA 方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赵瑞芬等[16]运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除此之外,空间计量模型、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基尼系数、空间统计等方法也被运用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

通过文献整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在区域创新能力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丰富成果,尤其是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系统,但是以往研究多停留在某个时间点或某小段时期上,忽视了创新能力长期的时空发展变化;此外,已有研究重视区域宏观整体分析,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局部地域特征。因此,本研究构建长三角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长三角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化以及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途径,以期提高长三角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和创新能力,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做到“3+1(三省一市)> 4”,实现长三角整体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2.1 研究区域

国务院2019 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上海、南京等27 个城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共22.5 万 km2),旨在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中心区的27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如图1 所示)。

图1 长三角中心区区域构成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20 年《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小部分缺失数据通过非线性函数进行插值补充。

2.3 指标选取

参考徐圆等[17]、谢果等[18]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本研究针对长三角区域特征,从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教育投入、产业集聚度、创新开放度和创新技术能力5 个基本维度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其中,创新基础条件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制约和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19],区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故纳入人均生产总值(GDP)、卫生机构数等评价指标;创新教育投入是指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增添教育创新,参考叶堂林等[20]研究,综合考虑知识和教育相结合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将高等学校数量以及在校生数量和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等纳入评价指标;产业集聚度是指在长三角区域内具有竞争合作的关联性企业组成的群体,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代表;借鉴范柏乃等[21]的研究,创新开放度代表生产要素流动所受到的限制,指在一定时期内进口额与GDP的比值,因此用进出口总额占比和外商直接投资额代表创新能力在国际上的开放程度;参考沈立等[22]、韩璐等[23]的研究,创新技术能力是指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或者以新技术为基础创造新产品的创新活动,因此以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R&D 全时人员、R&D 经费支出、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评价指标,用创新产出成果代表创新技术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熵值法模型

利用熵值法对长三角中心区近20 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无量纲化公式分别如下:

(4)计算各城市历年创新能力综合得分TCI。公式如下:

(5)计算长三角中心区在第k 年的创新能力得分YTCIk(k=2000,2001,,2019)。公式如下:

(6)将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教育投入、产业集聚度、创新开放度、技术能力分别记为PTCIh(h=1,2,3,4,5),计算其得分。公式如下:

3.2 聚类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000—2019 年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进行时间阶段划分,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得分以年份为个例进行标记,从而客观地科学划分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的发展阶段。

3.3 空间统计方法

采用空间统计中的冷热点分析考察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热点城市、冷点城市的空间分布,用局部Gets-Ord G 指数值表示。计算公式为: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及其基本维度得分

如图2 所示,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创新能力从2000 年的4.10 分增长到2019 年的5.51 分,年均增长1.57%,其中在2018 年达到最大值(6.10 分)。

图2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变化趋势

如图3 所示,各基本维度对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为: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产业集聚度>创新开放度;总体上,创新基础条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于创新技术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技术能力逐渐取代创新基础环境成为影响创新能力的首要维度。2000—2018 年,创新基础条件得分均高于创新技术能力,但在2019 年被创新技术能力得分反超,原因在于前期创新基础条件的稳步建设为后期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创新教育投入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教育是一国之本,创新教育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产出,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产业集聚度得分呈波动状态,产业集聚度会影响创新交流效率,产业集聚度越高,说明区域内创新产业越密集、创新交流越方便,越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开放度整体呈微小波动状态且得分最低,由于其代表生产要素流动所受到的限制,因此生产要素流动所受到的限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五大维度中最小。

图3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基本维度得分趋势

4.2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分析

利用聚类分析对2000—2019 年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发展划分为3 个阶段(见图4),分别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6 年)、稳步发展阶段(2007—2010 年)和缓慢发展阶段(2011—2019 年),每个阶段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及其基本维度得分的变化特征如下:

图4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划分

(1)快速发展阶段的创新能力得分从2000 年的4.10 分增长到2006 年的4.99 分,年均增长3.33%,其中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教育投入增长较快,创新技术能力增长较慢,产业集聚度和创新开放度有轻微的负增长。

(2)稳步发展阶段的创新能力得分从2007 年的5.08 分增长到2010 年的5.33 分,年均增长1.61%,其中新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和创新开放增长较快,而产业集聚度和创新基础条件为负增长。

(3)缓慢发展阶段的创新能力得分从2011 年的5.43 分增长到2019 年的5.51 分,年均增长0.18%,其中产业集聚度、创新教育投入和创新技术能力增长较快,而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开放度为负增长。

如图5 所示,利用冷热点分析将长三角中心区分为热点城市、次热点城市和冷点城市。(1)2000 年,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中唯一的热点城市,紧靠上海的南通、苏州、嘉兴是次热点城市,无冷点城市。(2)2000—2006 年,南通从次热点城市升级为热点城市,与上海形成长三角中心区的两大热点城市,苏州与嘉兴维持次热点城市地位不变。(3)2007—2010 年,

图5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创新能力冷热点分布演变

长三角中心区冷热点城市分布格局与2006 年一致,表明长三角中心区冷热点城市分布保持动态平衡。(4)2011—2019 年,嘉兴从次热点城市升级为热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的热点城市数量由此增加到3 个,次热点城市仅有苏州1 个,冷点城市有2 个,分别是安庆和池州。由此可知,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热点城市数量呈增加趋势。

4.3 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分类

如图6 所示,长三角中心区各城市按其创新能力差异可分为3 种类型。一是微调首位型城市,即排名有微小波动但整体稳定在前6 位,包括上海、苏州等6 个城市。其中,上海的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第一;苏州、南京和杭州的创新能力长期居长三角中心区前4 位。二是波动中位型城市,包括合肥、金华、常州、温州等12 个城市,这些城市排名起伏大,整体排名居中。其中,合肥的创新能力从2000 年的第9 位上升至2018 年的第6 位和2019 年的第3 位。三是平稳后位型城市,包括盐城、湖州、舟山等9个城市,这些城市排名整体趋于稳定且长期靠后。

图6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变化

4.4 各类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将2000—2019 年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基本维度平均得分进行排序(见表2),微调首位型城市创新能力基本维度重要程度排序为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产业集聚度>创新开放度,可见这类城市需将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技术能力作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波动中位型城市创新能力基本维度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为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技术能力>产业集聚度>创新教育投入>创新开放度,可见这类城市不仅需要加强自身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技术能力,与微调首位型城市不同的是,相比较创新教育投入,该类城市更应该重视产业集聚度的提升;平稳后位型城市创新能力基本维度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为创新基础条件>产业集聚度>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创新开放度,可见该类城市需首先重视创新基础条件和产业集聚度,其次才是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和创新开放度,相比较前两类城市,该类城市更应注重产业集聚度的提升。

表2 长三角中心区各类城市创新能力基本维度重要程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1)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整体上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0 年的4.10 分增长到2019 年的5.51分,年均增长1.57%,其中各基本维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创新基础条件>创新技术能力>创新教育投入>产业集聚度>创新开放度,总体上创新基础条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于创新技术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技术能力逐渐取代创新基础环境成为影响创新能力的首要维度。

(2)时间上,可将长三角中心区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划分为2000—2006 年年均增长率为3.33%的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0 年年均增长率为1.61%的稳步发展阶段和2011—2019 年年均增长率为0.81%的缓慢发展阶段;空间上,创新能力热点城市数量从2000 年的1 个(上海)增加至2019 年3 个(上海、南通、嘉兴),热点城市数量呈增加趋势。

(3)长三角中心区各城市按创新能力差异可分为微调首位型(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波动中位型(合肥、南通、绍兴、金华、常州、温州、嘉兴、台州、镇江、芜湖、扬州、泰州)和平稳后位型(盐城、湖州、舟山、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3 种类型。其中,微调首位型城市和波动中位型城市均需将创新基础条件和创新技术能力作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考虑维度,波动中位型城市尤其应该重视产业集聚度的提升,而平稳后位型城市则需将创新基础条件和产业集聚度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考虑维度,其次才是创新技术能力等。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交流共享平台机制,组建绿色开放型、合作共享型、高效互惠型、多方共赢型、创新一体化型的交流研发基地,共同推进开放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共享,依靠创新能力强势地区拉动弱势地区,强化整体创新能力,致力于打造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强化长三角创新能力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2)正视长三角内部创新能力差异巨大的现实。应坚持创新共建、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联合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将两者进行融合发展;同时建设区域创新相关资源,搭建资源、人才、资本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内部整体发展,缩小内部创新能力差异。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者拉动弱者”,强化江浙沪皖创新能力,创建区域创新合作共同体,健全创新能力的技术链条,打破创新环境壁垒,共同构建分工明确、联系互动、合作共进的创新体系。

(3)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努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南北为两翼的创新发展带,着重推动计算机高科技制造业、海洋技术创新、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开发,为高精密仪器制造、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化工污染、海陆物流等产业奠定基础。加快机器学习、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打造具有世界一流集群效应的产业集聚,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变成世界先进创造,让中国创造成为中国骄傲。

(4)牢筑区域创新基础条件,为创新技术能力建设提供优越先决条件。创新基础条件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创新能力水平的下限,因此,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应大力牢筑创新基础,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为区域创新技术能力的提升打造高质量的基础环境,为创新能力飞速发展奠定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协同发展,完善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新型创新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中心区长三角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光的维度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承德县: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