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测心电监护联合运动手环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

2022-12-23陈上学吴袁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遥测手环

陈上学 杜 倩 李 戈 周 云 彭 晶 吴袁琴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 337000

机械通气通过在气道口和肺泡口间建立压力差,向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来进行辅助治疗[1]。研究指出,机械通气>24h的患者极易出现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制动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机体代谢和精神异常等,不仅会延长其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还会损害其机体功能恢复,因此需给予早期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情况,还可满足机械通气患者住ICU期间的心理需求,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3]。早期目标导向运动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应用运动手环可记录其运动步数,便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运动情况,为其制定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4]。联合遥测心电监护平台能全程监护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动态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及时终止活动[5]。为进一步评估遥测心电监护联合运动手环在机械通气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40例机械通气患者,对比分析两种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机械通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两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7.51±1.32)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8例,肌无力7例,肺水肿5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7.84±1.36)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7例,肌无力9例,肺水肿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条件 (1)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此次研究内容;②临床资料齐全;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所有患者均为需进行机械通气但病情适合早日下床活动,如呼吸衰竭、肌无力、肺水肿等经短暂呼吸支持治疗可明显好转者。(2)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者;②合并高血压、慢阻肺或糖尿病者;③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下行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积极对其原发病展开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状况,为其合理地调整呼吸参数,开展气管护理操作,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各项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运用遥测心电监护联合运动手环行早期的下床活动,具体内容如下:(1)人员准备: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是否合适进行早期运动,根据前1d下床活动步数,为其制定当天的活动目标。护士:主要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管理呼吸机参数,并监测患者呼吸功能状况。若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查找医生;康复治疗师:评估患者运动状况并对其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并监测患者活动效果;护工:为其准备呼吸机(可移动呼吸机)、输液架(可固定微量泵)、运动手环、遥测心电监护设备、助行器等。(2)遥测心电监护。①护理成员观察心电监护波形,判断并记录是否出现P波、漏搏情况;合理确定患者放气次数,监测并记录其血压水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其监测部位,做好袖带选择工作;贴电极部位定时调换,以免出现皮肤损伤情况,同时根据位置为其避开肌肉较多位置,保持皮肤清洁。若患者出现规则的心房活动,则应选择P波形显示良好的导联;若在监护过程中出现报警,如示波形屏上显示一条直线或血氧饱和度不显示时要考虑是否电池无电,电极片或探头是否脱落;护理人员首先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他情况,心率过快是否与输液速度过快,发热或全身躁动等情况有关;心率过慢是否与呼吸暂停,呼吸浅表有关。②连续监测血压时,设置时间为5min,每班至少要放气2~3次,使用时应注意每次测量时将袖带内的残余气体排尽,避免影响其测量结果。③贴电极片时,酒精棉球擦拭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剔除胸毛,减少皮肤阻力,同时,要及时更换电极片,防止因粘贴时间过长造成的皮肤过敏及溃烂。同时,贴电极片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备做常规心电图或电除颤使用,便于抢救。(3)运动手环。选择小米手环,告知患者手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将其手机号进行绑定、填写相关信息,比如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姓名、预设步数等;并给每位患者发放有关运动手环的知识手册,保证人手1册,告知患者手环的启动和佩戴知识,对于镇静患者、老年患者由于其年龄程度较大,对电子产品接受度低,可采取现场示范、PPT等形式向患者或家属展示运动手环的安全性,减轻家属负担,实现自我生活;并指导患者在病房内运动,运动时间、运动步数及运动心率等各种数据传送至手环内,小组成员根据手环信息观察运动状况,以便了解患者运动。(4)早期锻炼。机械通气满24h后,结合患者病情状况和喜好对其行早期锻炼,具体为:①患者镇静、无法配合治疗者,对其每2h行翻身拍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等;②患者清醒后,肌力0~3级,能配合完成指令,每天逐步增加半卧位度数,四肢活动为主动活动,20min/次,2次/d,另在被动活动的基础上,行双手握拳10s;③患者清醒,肌力>3级,可配合指令者,行主动四肢肢体活动,如关节屈伸、外展、按摩等,并行抗阻力关节活动,2次/d,20~30min/次。若患者病情好转普通病房后,可与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负责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运动状况等,如患者出院后,可对其行电话、家庭随访,1~2次/周,并通过运动手环监测患者实际运动状况。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运动依从性。高依从:坚持康复运动>3个月,中依从:坚持康复运动1~3个月;低依从:坚持康复运动<1个月。(2)对比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深静脉血栓、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对比两组运动耐受。采用6min步行试验(6MWT),指导患者在30m直线距离来回走动,根据身体状况,调节速度,检测人员每2min报时1次,记录患者可能发生的不适,如气喘、胸闷等。若患者不能坚持可停止试验,6min结束后计算其步行距离。(4)对比两组四肢肌力。 根据MRC肌力评分,分6级,满分100分,四肢肌力力量与得分成正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5.00%略高于对照组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运动耐受和四肢肌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6MWD和四肢肌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MWD和四肢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耐受和四肢肌力对比

3 讨论

临床应用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因素,易造成较为强烈的不良反应[6]。且部分患者年龄较大、配合度较差,且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患者极易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压疮等不良事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还易增加不良事件,进而需对患者开展镇静治疗,延长其机械通气时间,导致患者存在耐药性,影响其呼吸功能恢复[7]。

常规早期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恢复机体各项功能,进而有效提高患者预后质量[8]。本研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遥测心电监护联合运动手环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该干预方法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依从性。遥测心电监护运用遥感检测技术,对患者实施心脏远距离心电监测,通过观察患者心脏电活动,记录心电波形,并计算出心率,以便了解患者心脏异常活动,能及早发现由于应激反应产生相关的生理活动改变,便于医护人员及早处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抢救,有助于降低其病死率,而且在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其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9]。联合运动手环能有效监测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的心率、血压等变化,结合医生建议,为其调整活动频率、活动量、活动时间及方式等,同时能在日常锻炼中实施运动距离测量,促进其康复,同时还能有效督促患者运动,使患者坚持锻炼,进而提高其四肢肌力[10]。

6MWT是一种运动量较小的次级量运动试验,能较好地反映患者活动能力和心脏储备功能,且能预测患者远期死亡率和住院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运动耐受和四肢肌力评分有所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该干预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耐受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采用遥测心电监护,能有效减少导联线束缚,使活动更为便捷,医护人员能全程监测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进而及早的终止活动,联合运动手环,能更好地为患者设定目标步数,一定程度上激励患者运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四肢肌力,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遥测心电监护联合运动手环应用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四肢肌力和运动依从性。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遥测手环
前馈复合控制在提高遥测跟踪性能中的应用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远程控制式遥测地面站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WPF的遥测CAS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设计开发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遥测方舱温度调节方法
疯狂编辑部之智能手环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欢迎您的加入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