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2022-12-22张丽艳

科学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建设

张丽艳, 段 波

(辽宁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0 引言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数字中国” 建设, 而农业农村作为其中重要一环, 农村发展引起高度重视, 为促进 “数字中国” 建设向纵深发展,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数字乡村建设这一抓手, 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 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 随着2007 年云南省委、 省政府作出实施 “数字乡村” 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学者开始探索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2018 年颁布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19 年5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 提出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数字乡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及理论研究的热点。 自 《纲要》 颁布以来, 数字乡村相关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文献数量迅速增多, 但相关研究比较分散, 当前关于数字乡村主题进行系统性回顾的文献较少, 所以梳理国内数字乡村的相关成果,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007—2022 年以数字乡村为主题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 分析该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分析数字乡村研究的热点及前沿,以期厘清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 追踪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推动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而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1]。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2007—2022 年收录的以数字乡村为主题的CSSCI 期刊和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 在CNKI 数据库中高级检索界面选择期刊并限定检索条件: 主题词为 “数字乡村”, 时间为“2007 年—不限” (检索日期截止 2022 年 6 月 17日), 期刊来源类别为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和核心期刊”, 进行精确匹配, 共检索到267条结果。 同时对检索结果进行逐条阅读和筛选, 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高相关性, 剔除会议通知、 试点单位公示、 征稿公告、 书评、 论坛等,最终得到有效期刊文献225 篇。

1.2 研究方法

运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研发的 CiteSpace (版本号: V.6.1.R1, 64-bit)软件对我国数字乡村研究进行分析。 CiteSpace 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2]。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探寻数字乡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当前的研究前沿, 从而挖掘未来的研究方向。

2 国内数字乡村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1 时间分布统计

通过对2007—2022 年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的发文量进行梳理, 得到2007—2022年国内数字乡村研究发文数量分布图 (见图1)。 由图中的发文趋势可知我国对数字乡村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7 年云南省委、 省政府作出实施 “数字乡村工程” 的战略决策, 率先开始探索数字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2007 年、 2008 年以及2014 年分别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献, 学术界对于数字乡村研究的关注度不高, 处于探索阶段。 2018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 规划中提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规划的颁布, 学界对于数字乡村的研究也开始增加, 探索通过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2018 年增至3 篇。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自此, 数字乡村相关研究急剧升温, 文献数量迎来井喷式爆发。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以及 《乡村振兴促进法》 的颁布, 由此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数字乡村迎来了一波研究热潮, 截至2022 年上半年, 数字乡村的相关文献已经攀升至80 篇, 数字乡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深入发展阶段。

图1 2007—2022 年国内数字乡村研究发文数量分布

2.2 期刊来源统计

通过对所得225 篇CSSCI 和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 多重维度。 从检索结果来看 (表1), 相关研究成果涉及到经济学、 管理学、 农学等多个学科, 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科学、 农业科技和信息科技领域。 通过对225 条文献的期刊来源进行分析, 其中刊载量最高的是 《农业经济》 (18 篇), 其次是 《电子政务》 (15 篇), 此外位列发文量前5 的还有 《西南金融》 《改革》 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以经济类和农业类刊物居多。

表1 数字乡村研究期刊发文量统计

2.3 作者和机构统计

本研究将发文量3 篇及以上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数字乡村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10 位 (表2), 其中,学者沈费伟发文9 篇, 该学者着眼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积极推进数字乡村理论逻辑的深化和实践路径的探索。 通过对225 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数字乡村的作者众多, 但多数是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转而研究数字乡村, 故而比较分散,没有维持持久深入的研究状态, 同时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 彼此间联系不够密切。 目前数字乡村研究的核心作者中, 彭艳玲和苏岚岚两位作者合作发文4 篇,冯献、 李瑾、 崔凯三位作者合作发文 3 篇, 王锰、 蒋琳萍、 郑建明三位作者合作发文3 篇。 尽管有些作者合作发文较为明显, 但他们多为同一院校或单位的同事或师生关系, 大部分学者为独立研究发文。 这些学者都为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启发, 对数字乡村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跨学科、 跨区域、 跨院校的合作寥寥无几, 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这些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就能为有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表2 数字乡村研究核心作者统计

根据数据可知, 研究数字乡村的相关机构很多,但是都比较分散, 各研究机构之间联系较少。 从研究机构的类型来看, 国内数字乡村的研究机构多为高校,其中也有国家职能部门以及个别国企; 从研究机构的学科领域来看, 主要是信息管理、 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以及农村发展等, 且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独占鳌头,政治学、 社会学、 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机构涉及较少; 从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 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南方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 北方地区的研究机构很少, 数字乡村建设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 各研究机构间应加强跨地域、跨学科合作, 加强交流, 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3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是衡量研究领域热点的重要指标, 其频次和中心度越高, 代表其在该研究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就越强。 通过对225 条研究成果的分析, 得到了数字乡村研究高频关键词 (表3)。 数据显示, 225 篇CSSCI 和核心期刊文献中共有16 个关键词词频高于10, 其中数字乡村频数最高 (频数为120), 为最核心的关键词, 此外,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农业、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关键词出现频率也较高。 结果表明, 当前数字乡村研究以数字乡村为中心展开, 主要着眼于依托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从而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 进而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关注农村金融,依托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智慧乡村的建设, 从而推动智慧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与此同时, 数字乡村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现实挑战, 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破解现实困境, 多方合力构建更加科学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 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另外,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面临很多现实的瓶颈, 在未来的研究中也应该着眼于乡村数字治理的提升, 构建科学高效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

表3 数字乡村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数分布

3.2 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中关键词的分析, 得到数字乡村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见图2。 根据图2, 共得到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鸿沟、数字经济、 数字农业、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等9 个聚类团体, 对其分析合并, 最终整合形成中国数字乡村六大研究主题。

图2 中国数字乡村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3.2.1 乡村数字农业发展

该主题涉及数字农业、 智慧农业、 农业现代化等高频关键词, 农业生产是农村的基础,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 其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能够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组织化, 从而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进智慧农业的建立和完善。 钟文晶等[3]通过剖析当前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 总结国际数字农业发展经验, 提出实现包容性数字农业的政策启示。 张鸿等[4]从数字农业发展环境、 信息基础、技术支持、 人才资源、 产业效益、 绿色发展6 个方面出发, 构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考量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2015—2019 年的数字农业发展质量数据,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金建东等[5]从数字农业的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两方面出发, 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提出推进策略。

3.2.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该主题包括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 数字普惠金融等高频关键词, 数字经济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 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对乡村振兴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动能, 也是一种新引擎。 张旺等[6]基于系统耦合视角, 提出包含理论构建-实证分析-优化路径完整的研究框架, 剖析优化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路径。 张蕴萍等[7]通过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 从信息基础设施、 数字人才、 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有效发挥赋能作用的途径。马亚明等[8]基于创新和创业双重视角,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 从而探寻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理。

3.2.3 破解乡村社会数字鸿沟

该主题由数字鸿沟、 数字素养等高频关键词构成,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是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弥合乡村人群的数字鸿沟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苏岚岚等[9]从数字化通用素养、 数字化社交素养、 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构建农民数字素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架构农民“数字化教育-数字素养-数字生活” 的理论框架, 探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消弭数字鸿沟的实践策略。 沈费伟等[10]通过基于包容性治理视角出发, 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老年人参与的难题, 提出提升乡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能力的路径。

3.2.4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该主题主要包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乡村居民、采纳意愿、 乡村用户等高频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冯献等[11]基于北京市650 份村民样本探讨数字化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 认为应从数字化基础设施、 文化共享共治平台、村民数字化意识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汤资岚[12]认为应从充分性、 契合性、 均衡性维度提升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提出搭建平台、 引领内生需求、 重构文化空间等建议。王锰等[13]以S-O-R 理论为基础, 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用户流失行为模型, 并从替代品、 信息素养、信息、 服务系统环境综合因素等四条传导路径提出针对性建议。

3.2.5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该主题涉及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数字化转型、协同治理等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同时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能够加快数字乡村的建设进程。 赵早[14]认为乡村数字治理转型过程中在信息基础设施、 法律法规保障以及数据开放水平等方面仍然面临着问题, 从而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举措推动乡村治理的转型。 刘曦绯等[15]基于 “公民即用户” 的逻辑视角, 借助 “TWC” 平台实践经验, 提出乡村数字治理跨越“表面数字化” 陷阱的路径。 王薇等[16]选取广东省阳西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为案例, 从空间、 权力和利益三个维度展现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 构建数字乡村治理系统。 韩瑞波[17]将敏捷治理思维和方法嵌入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之中, 建构了乡村数字治理的独特模式。

3.2.6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面对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现实困境应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涂明辉等[18]认为应从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挖掘数字资源潜力、 制定数字乡村运行规则以及培育数字乡村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沈费伟等[19]基于精明增长理论提出应从价值体系引导、 政策制度完善、 公众参与拓展、 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保障机制设计等五方面优化数字乡村精明增长。 谢文帅等[20]提出加快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体制机制、 巩固数字乡村科技供给、 培育数字乡村建设人才、 激活数字乡村建设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等五方面举措。

3.3 近180 天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近180 天数字乡村研究的热点话题,借助Citespace 软件的Usage180 功能对近180 天数字乡村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 得到了2022 年6 月17日前180 天新增高频关键词 (表4)。 分析结果可知除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等高频关键词外, 还涌现出了数字技术、 数字金融、 乡村建设、 共同富裕、数字素养以及产业振兴等研究热点。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赋能,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乡村建设, 推进数字经济嵌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 逐步推进形成涵盖经济、社会、 农业、 农民、 乡村文化、 生态等为一体的建设体系。 但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 技术支持不到位、 多元主体赋能不足等现实困境, 学者们提出依托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激活农村内生动力, 从而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1]。

表4 近180 天新增高频关键词

4 基于关键词突现的数字乡村研究趋势分析

突变性关键词及突现度主要体现的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某领域的研究前沿。 通过对数字乡村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突变性分析, 得到数字乡村研究(2007—2022 年) 突变词显示图, 见图 3。

图3 数字乡村研究 (2007—2022 年) 突变词显示

根据图中结果可以看出, 数字乡村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7—2017 年处于探索阶段, 数字乡村进入学者视野, 但数字乡村相关科研成果相对较少, 采纳意愿、 信息生态、 公共服务建设等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研究领域。 2018—2020 年为蓬勃发展阶段,随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的颁布, 学术界开始将目光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 但当时数字乡村领域的研究热点仍侧重于 “互联网+” 视域下的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文化等。 2021—2022 年为深入发展阶段,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规划》 《乡村振兴促进法》 等政策法规的颁布, 数字乡村迎来了一波研究热潮,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普惠金融等关键词成为现阶段重点关注话题及未来研究的重点议题。 学者们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 开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 破解治理困境, 开启了数字乡村研究的新阶段。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厘清了2007—2022 年225篇数字乡村主题的CSSCI 期刊和核心期刊文献, 提炼了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 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 数字乡村研究可以分为探索阶段、 蓬勃发展阶段以及深入发展阶段, 研究成果自2018 年后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数字乡村研究逐渐呈现井喷式增长。

第二, 当前研究数字乡村的作者和机构间交流较少, 同时南北差异较大, 且交叉性不足, 研究多以管理学、 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而以社会学、 政治学以及一些理工学科等为基础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同时定量的研究方法应用较少。

第三,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数字农业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破解乡村社会数字鸿沟、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六个研究主题。

此外, 通过对近180 天的数字乡村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以及乡村产业振兴是近期研究的高频主题词。 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数字乡村理论层面进行论述, 而对于具体的乡村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模式研究很少, 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同时对于先行示范地区和城市的优秀案例分析较少, 理论层面的建议应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发展应用具体可行的发展模式。

5.2 研究展望

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让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从而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未来学术研究应立足于当前研究成果,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 合力培育数字乡村新业态, 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 在研究视角上应不断拓宽数字乡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协同推进数字乡村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既要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方面, 同时不能顾此失彼, 要考虑整体, 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建设中既要注重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的数字生产力, 挖掘乡村数字潜力, 促进人的观念转变, 提升数字素养水平, 同时促进相关要素的有效发挥, 营造良好的乡村数字生态环境, 加快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 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要注重对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应用, 同时数字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等学科的助力, 所以也要注重对于一些理工科的应用, 筑牢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用定量分析方法, 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数字乡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以切实评价数字乡村的政策绩效和实际实施效果, 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进程, 从而可以确立一些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单位, 更好指导全国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 在研究主题上, 要注重总结凝练具体的发展模式, 从而由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不断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总结提炼出一些可推广的经验,加大数字乡村试点单位建设, 总结试点经验, 分析试点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 同时探索优化路径。探索如何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探索基层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多维度同步发力, 除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 加强推进乡村数字治理建设外, 还要立足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才队伍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多领域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扩大数字技术的应用规模, 从而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建设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答数字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