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深悟透课标精神 改进聋校语文教学

2022-12-22许艳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学业

梁 好 许艳丽

(1.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2.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安徽宿州 234000)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体现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课标紧跟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走向,吸纳我国语文课程改革20年来的成就经验,时代气息浓郁,实践底蕴深厚,教育视野广阔,具有足够的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对于引导语文教师转变育人观念,更新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改革,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聋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聋校语文与普教语文虽然教育对象不同,但是同样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顺应语文教育改革趋势。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聋校语文课标”),是国家首次专门为聋校学生制定的语文学习标准,是当前聋校语文教学的基本遵循。聋校语文课标制定过程中,主要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2011版语文课标”),在体例结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1]语文新课标的颁布既是对2011版语文课标的继承发展,也是教育理念的突破与更新,其中有些教育思想是开创性的。在聋校语文课标尚未修订之前,聋校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语文新课标,把握课标精神,并以此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解决聋校语文教学的现实瓶颈,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拟结合聋校语文教学实际,简要阐述语文新课标对聋校语文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一、把握以文化人的育人本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1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语文学科的育人本质到底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到底是什么,一直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语文新课标在修订过程中,跳出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的整体框架下,以更高的视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语文学科在体现国家意志、立德树人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作为课标修订的根本遵循。

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1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功能的定位,明晰了语文学科性质以及在课程育人过程中的独特功能。既突出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独当之任,又突出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方面的重要功能。

听觉障碍给聋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了解人类文化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3]247其中,最大的阻碍是文化与身份的认同。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体中所处地位与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与接纳,是个体对“我是谁”、具有哪些特征、属于哪个社会群体等问题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认可并接纳自我状态的一系列内部主观感受。[4]聋生因为听觉受阻,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渠道在学校。聋校语文课程应当积极承担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使命,通过语文教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聋生培养成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有效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本质问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确立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积极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与结构化课程内容,并贯彻课程标准始终,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4语文新课标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全面阐释了语文课程目标,较以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范围更加宽泛,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表述更加精确,高度契合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总目标,直指“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同时指出,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全面推进。其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是在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在核心素养统领下,语文新课标设置了九项总目标,第一项目标以立德树人总目标抓总,之后八条目标分别对应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分目标,条目清晰,内容具体,指向明确。学段要求中,整合原课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归纳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项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有机渗透,全面融入。在每个学段目标之后,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具体学习要求,促进学生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推进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落实。

素养导向课程目标的提出与总体设计是对过去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更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遵循。语文课程要面向聋校全体学生,使每一位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聋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发展。[3]248聋校语文教学要在落实语文素养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课程目标,深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升育人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以核心素养为统筹,更新聋校教育教学理念,整体规划语文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着力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新型素养型语文教育生态。

三、构建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2]2语文新课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次设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个层次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个层次设置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单独设列,是语文新课标的突出亮点。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呈现与实施的主要方式,强化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追求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以及学科知识的逐点讲解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5]改变了语文课程内容不明确、不集中、不清晰的难题。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是长期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完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更需要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推动教学的实施。聋生学习语文因为母语的缺失,其难度巨大,传统的单篇教学枯燥乏味,与聋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效果不尽如人意。聋校语文课标指出,聋校语文课标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看(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聋生的学习空间。[2]258这样的要求是也是学习任务群的雏形,更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在推进学习任务群过程中,聋校语文教师,一是把握教学设计的综合性。要切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科学合理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注重学习任务主题化、学习资源整体化、学习内容结构化、学习过程情境化。通过学习任务群涵盖语文四维课程目标,促进聋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注重实践活动的情境化。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创设情境,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更有效地开展。[6]三是强化现行教材的整合与重构。现行的聋校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广泛吸纳了语文课改理念,编写思路基本契合新课标精神。比如采取双线组合,以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整体编排,实质上就是学习任务群展现的一种方式。聋校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对教材予以重组、调整、补充,设计更多的学习项目、语文学习情境,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积极探究,提高聋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建立以生为本的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导向。只有出台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相配套、相契合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结果作出科学、精准、有效的评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现实表现作出具体的刻画与描述;才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个可衡量、可评判、可描述的支持;并以此改进课堂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新课标一改历次课标没有课程质量标准的缺陷,新增学业质量项目。回答了课程标准“教什么”“怎么教”之后,“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2]37其中,两个关键词需要把握,一是成就,即学生语文学习必须达到的应然状态,充分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是检查语文课程目标落实效果的标尺。一是表现,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表现所显示出来的鲜明特征。这样的内涵界定,反映了语文学业评价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聋校语文学业质量评价问题是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聋生生理的特殊性,造成语文学习的差异性,衡量学生学业质量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以及统一评价标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纸笔考试层面,聋校语文教学普校化、应试化现象相当普遍。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错误引导聋生死记硬背,助推教师布置大量机械重复地抄写作业,削弱了聋生的学习兴趣,窄化了语文学习的路径,加重了学习负担。随着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情境化、实践化、主题化、项目化语文学习的落地,需要全新的语文学业评价标准予以跟进,以保障聋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改为聋校语文学业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聋校语文教师应确立“以生为本,质量至上”的理念,深入推进学业质量评价。全面推动实施过程性评价,根据学段特点与聋生发展水平,拓宽评价渠道,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整体性。通过课堂观察、同伴交流、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整理聋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丰富评价主体,引导聋生开展互评与自评,实施多主体、多角度评价反馈,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地记录聋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整体表现。同时,积极改进终结性评价,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提高命题水平,丰富考试形式,建立完善适应聋生学习特点与发展实际的质量监测制度,全面衡量聋生阶段性学业发展水平,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学业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