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特色 行稳致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2-12-22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奋斗 2022年22期
关键词:牡丹江抗联东北

■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林 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建设实施方案》《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整改工作方案》,把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建设中的优先地位,组织保障、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基础建设、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重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倾斜,形成了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重点建设路径。

二是领导干部上讲台。学校领导坚持为师生上开学思政第一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以鲜活的案例、深厚的育人情怀、独特的教学视角加强与学生课堂互动,提升课程效果,为广大青年学子讲授了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校领导讲思政课的常态化机制,与专任教师讲思政课有机融合、形成互补,营造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以党建引领马院发展。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学习,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置教师党支部,将政治理论学习和教研室活动相结合。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思政课教学守纪律讲规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学院先后涌现出一批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

打造高水平思政课师资队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64年成立的政治理论教育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龙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守正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牡丹江师范学院于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二是不断推出优秀研究成果。为更好地实现内涵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科研团队,支持引导教师凝练研究方向,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发展实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陆续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名优秀教师参与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研究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研究。三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下,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打造成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将思政课教学团队打造成省级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培养了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富有才华、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合格本科生、研究生人才,为大中小学输送大量优秀思政课教师。

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关键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院始终坚持以《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为指导,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性、生动性、价值性和科学性。一是完善思政课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学分。加大重点课程建设力度,成为黑龙江省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试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现本科教学不断线、全覆盖。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以创新手段辅助思政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目标打造,2020年以“基础课主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项目依托的蔡丽华名师工作室获批。引进云班课平台、智慧树平台、雨课堂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互联网+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教师学位均在硕士以上,其中三分之一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专业及研究方向涵盖全部思政课程。整体配备得当,学缘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形成了具有长期发展潜能的团队。四是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院形成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通过授课过程中各类课堂实践、讨论发言、论文写作等把握学生能力素质提升情况,期末通过机考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机考题库题型与国家考研题型保持一致,及时更新补充理论创新、社会发展新内容,实现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即时性和前沿性。

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

学院发挥人才培养体系优势,积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凝聚建设合力,激发“大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推力。学院与牡丹江地区30余所中学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师范生教育实习、研习,聘请了16名中学思政课教师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与中小学携手育才的过程中,为牡丹江地区培养并输送了大批思政课教师。二是依托教学科研优势,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院发挥教学科研团队力量,牵头开展跨学段的联合研究和交流。与牡丹江市第一中学、宁安市实验小学共同申报并获批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研、教改项目,根据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系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选派专家学者、骨干教师面向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东北抗联精神以及相关政策的宣讲,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解读主题讲座,加强了不同学段教师的交流。三是依托平台优势,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院充分发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优质资源与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为牡丹江地区中小学生提供学术讲座、现场教学、走进高校校园等活动支持,协助中小学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立足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选拔优秀中小学生深度参与实践研修活动,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打造红色特色思政课品牌

将东北抗联精神红色资源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建设。学院始终坚持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一是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融入东北抗联的史实、事件、人物、图片及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运用东北抗联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载体充分结合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东北抗联文化的了解。二是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挖掘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建设和充实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挂牌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等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重要支撑;因材施教,全校各专业根据特点开展不同的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成立了东北抗联精神宣讲团,为牡丹江市各小学、社区开展义务宣讲;思政课教师深入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大型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编创中给予指导,更准确地宣传东北抗联革命史;开展讲一个抗联故事、读一本抗联书、熟悉一位抗联英雄、唱一首抗联歌曲、走一段抗联路系列实践活动,举办东北抗联精神宣讲比赛、东北抗联诗词创作、东北抗联人物艺术创作等竞赛或展示活动。三是积极建设东北抗联精神系列课程。“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校本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被列入新生入学教育限选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东北抗联精神》《百年红色记忆红色革命旧址手绘系列读本(黑龙江卷)》等列入全校性公选课。“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等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引入“英汉笔译”和“东北抗联歌曲表演唱”等课程,帮助青年学子全面了解东北抗联14年的抗战历程,传承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内外,实现以东北抗联事迹激励广大青年奋发有为、立志报国、成长成才,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依托自身优势,继续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稳步推进自身高质量建设发展。通过内涵式发展的不断跃升,扎实推进铸魂育人工作深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牡丹江抗联东北
东北铁锅炖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Make ’Em Laugh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