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党史教育对策研究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2-12-22刘慧玉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史大学生教育

刘慧玉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对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因为我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经验方法,新时代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党史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在青年一代中得到广泛的学习、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要利用好高职院校这个育人高地,将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为“德法课”)是重要的思政课,课程发挥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作用,将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引导青年学生跟党走。但是当下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在诸多方面存在现实问题,因而推动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必须做好对策研究,结合课程性质、内容、授课形式、目标要求等进行全方位的细化安排。

一、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党史教育与“德法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认知不清晰

明晰党史学习教育与“德法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加坚定不移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史融入“德法课”教学。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未对党史教育与“德法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党史教育与“德法课”没有发挥合力协同育人的效果。而且导致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缺乏顶层设计,选取的党史教学案例由于缺乏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呈现出育人主题不突出的情况。因而,在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之初应该进行教学目标一致性研究。

(二)任课教师的融入思维和能力有待提高

推动党史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德法课”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融入的思维和意识,并且具有灵活运用党史知识融入教学的能力。然而当下在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的融入思维不足且融入能力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因而推动党史教育进课程,授课教师必须要有融入思维意识,同时还要具备融入的能力。

(三)“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的导向不明确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的具体导向,导致党史融入 “德法课”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没有实现党史与课程内容的深度结合。同时,党史融入时没有针对 “德法课”体例编排进行研究分析,导致融入呈现片面和零散性,没有达到全面系统融入的效果。因而,要实现高质量融入党史教育必须在深入研究“德法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章节有针对性的选取党史案例,实现党史教育与“德法课”的系统性融合。

(四)“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足

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歪曲历史事实,恶意抹黑、侮辱革命先烈的事件。“德法课”在融入党史教育时应该对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恶意的声音进行驳斥,以防止侵蚀和扰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五)“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的形式单一

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关,教师在将党史融入“德法课”时要恰当地选取融入的教学方式,选取适合当下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下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的形式还停留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阶段,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融入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且不符合当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在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时,要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教育教学,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丰富性、多彩性的要求。

(六)“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无论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是“德法课”最终目的或者说期望达到的效果都是希望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同时能够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目的还是做到知行合一。当前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达到学生熟知党史知识、认同党史精神的效果,但是还没有达到自觉发扬传播党史,以及将党史与自身发展结合,进而提升自己服务社会能力的效果。因而,在“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时还需进一步提升融入效果。

二、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具体对策

(一)厘清党史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现行高职院校“德法课”教材是2021年新修订的,在教材的绪论部分明确“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此可知,“德法课”的授课目标在于两点,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二是鼓励大学生身体力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百年党史处处体现着革命前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革命道德,这是当代青年仍需传承并发扬的伟大精神品质,因而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契合“德法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两者从本质上来讲具有一致性。而且党史中革命先烈的真实事迹以及形成的革命精神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是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后进而夺取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胜利的关键期,因而“德法课”育人目标要立足于新时代、服务于新时代,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青年人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激发他们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强化任课教师的融入思维意识和能力

针对教师的融入思维方面,学校在组织教研活动中一定要向一线授课教师提出明确的融入要求,强化任课教师的融入意识。教研室可以以集体备课会的方式,在全体授课教师中开展意见征集活动,让一线教师发表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教学的意见和想法,不同的融入思路和角度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思维,最终做到相互借鉴、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将教师们成熟的思维构想形成具体的方案设计应用于课程教学。这种集体备课活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可以让教师发出且接收融入意识,整体提高教师的融入思维能力。在提高教师党史融入课程能力方面,需要在教师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并且需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确保教师对党史内容了如指掌,这是灵活运用的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对“德法课”教师进行定期的党史教育培训、党史知识竞赛等,通过丰富的形式充实更新教师的党史知识,为教学活动打牢根基。

(三)以教材体例为导向融入党史教育

“德法课”融入党史教育应该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下,将党史故事作为讲课时的生动素材和有力佐证史料,以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效果。具体来说,针对“德法课”每个章节的内容,在百年党史中选取恰当的革命事例进行精神滋养,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针对教材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部分,该章节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结合起来,通过不懈的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百年党史可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其中革命时期无数先辈都将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将人生理想与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无畏流血与牺牲,通过矢志不渝的奋斗才建立了新中国。比如毛泽东主席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诗篇,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这都是激励当代青年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教材。针对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我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其中更是不乏像夏明翰一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对这些党史人物、故事的学习都是对当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教材的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以及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从民族精神到时代精神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奋斗积累而成,在百年党史中都有迹可循。最后教材的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以及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从党的诞生到建党百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直到进入新时代,每个时期都体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公德,同时民主与法治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更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行。

(四)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引导正确价值观念养成

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网民年龄结构中10-29岁群体占比高达30.6%。这足以看出青年人是用网“大户”,而大学生又是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也是最活跃的网民群体。且该年龄层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一些恶搞历史,亵渎英雄的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李大钊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至关重要。因而,在高校“德法课”的课堂上必须针对社会热点,通过对历史事实客观叙述与讲解,及时回应学生关注和热议的问题,从史实和源头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筑牢信仰根基。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德法课”的开设的目的所在,在讲授好课程既定内容的同时,对于网络上以及生活中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有必要纳入课堂并进行讨论,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帮助学生客观理性的看待一些社会现象。

(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活动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00后”,“00后”成长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这一群体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比较强。针对“00后”群体这一显著特点,教师在“德法课”课堂上融入党史时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向学生发布教学的章节主题,充分发动学生去百年党史中寻找符合授课内容的党史事件、英雄人物、精神丰碑等,让学生去挖掘、讲解党史知识。最终可以通过开展诵读党史、演讲比赛、党史小剧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呈现学习的收获。除此之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德法课”不仅是要进课本、进课堂,还要走出课堂走进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去实地探察党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开展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基因库”的育人作用,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第二课堂,与学校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革命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承载着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学生深入实践基地,能够现场感受当时的革命事件,通过馆内还原的历史场景、收藏的革命文物去体验当时的真实故事,对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这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摩、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让学生真正的得到精神洗礼,避免“凑热闹”式观光、走马观花式学习,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六)关注融入效果做到学史力行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史融入“德法课”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具体到党史融入教学中,学生学习党史最终的落脚点也在于有所作为,且第一层次的知行合一就是做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党史认同感、自豪感的同时,鼓励学生自觉传播党史,讲述中国故事。在课堂上让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党史接受教育,是希望他们牢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更希望他们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因而,在敦促学生学史力行时,鼓励支持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传播发扬革命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自觉抵制并有力驳斥网络上针对恶意歪曲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或者党史史实的言论。学生在推动党史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党史的理解,自觉增强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于无形之中达到铸魂育人的作用。学史力行的另一层次就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提高自身本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而,党史学习教育要激励青年大学生有所作为,有所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人任何时代都要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数革命先烈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己任,经过千辛万苦才开创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当代青年要从党史中汲取养分,以革命先辈为楷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时代,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苦练专业技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三、结语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也在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把优良的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教育融入“德法课”,从课程目标、教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育人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有助于发挥党史与“德法课”的合力育人作用,帮助新时代的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主动发扬传播党史,自觉知史爱党爱国,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

猜你喜欢

党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