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梅赞》的艺术特色及爱国情感

2022-12-19聂晓琳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姐红梅唱腔

聂晓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中的第一场唱段,也是贯穿于全曲的主题歌曲。《红梅赞》取材于20世纪40 年代末,以英雄“江姐”的故事为背景进行改编,讲述了发生在重庆歌乐山下渣滓洞狱中的发生的一系列悲壮事件。《红梅赞》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爱国英雄的故事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塑造出江姐的革命英雄形象,独具特色;在演唱上,歌曲生动自然、朗朗上口,体现出的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感,感动了无数观众,传达出坚定的爱国信念;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或直观形象、或间接生动地解释了《红梅赞》的艺术特色和爱国情感[1]。

一、爱国主题歌曲:《红梅赞》

(一)《红梅赞》的创作背景及价值

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创作于20 世纪60 年代,由著名的音乐人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是老一辈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红梅赞》作为歌剧《江姐》主题曲,一经演出,便传唱开来,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歌剧《江姐》取材于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爱国小说《红岩》,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中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红梅赞》整首歌曲以红梅报春的深刻寓意来赞美江姐。江姐作为主人公,这样的人物刻画也要求她每一次出场时的音乐,都需要根据剧情的变化而随之变化[2]。因此,歌曲《红梅赞》曲调刚健、明朗,高旋低回,起伏较大,其中既有激情四射的音乐成分,又不失抒情感伤的艺术成分。

《红梅赞》于2009 年入选中宣部推荐的100 首爱国歌曲之一,于2019 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100 首优秀歌曲之一。由此可见,《红梅赞》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歌曲《红梅赞》传达给受众的是一种坚定无比的爱国信念,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红梅赞》的曲式结构及调式概述

《红梅赞》是歌谣体唱段,其采用民族七声徵调式谱写,全曲的句式和结构都比较方整[3]。《红梅赞》的曲式结构为带了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为4/4拍,全曲分为两个部分,两部分均由四个乐句构成。《红梅赞》的第一部分为歌曲的前十四句唱段,由“红岩上红梅开”开始,“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结束;第二部分为歌曲的后十二句唱段,由“红梅花儿开”开始,“高歌欢庆新春来”结束。《红梅赞》的第一部分首先以八度大跳和昂扬的气势进行,把挺拔屹立的红梅形象准确地展示出来;第二部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一句,旋律在较高音区,不仅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而且形象的刻画也更为深刻。在节奏框架上,《红梅赞》采用了歌谣体的短曲形式和四平调一板三眼的节奏,以大幅度音程跳跃的手法展现音乐形象[4]。七声徵调式本身就具有宛转悠扬的特征,《红梅赞》的“歌谣体形式+徵调”,突出了朴实婉转曲调和高低音区的变化,为塑造英雄革命形象、渲染革命氛围奠定了基调。

二、《红梅赞》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一字多音及咬字归韵,丰富演唱形式

《红梅赞》中出现多处“一字多音”的演唱特点,例如“梅”“开”“下”“踩”等字,这要求语句的连贯与气息的支撑,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整个语句连贯的演唱。在“一字多音”的演唱形式中,歌词的韵母有延长的感觉,例如“开”前半拍唱字的音节,并强调咬字清晰,剩下的拍数则唱字的韵母部分。此外,歌曲还自然巧妙地运用波音、滑音、颤音、前倚音、后倚音等装饰音和附点节奏。这些装饰音和滑音的处理是民族声乐演唱中常见到的演唱方式。

咬字归韵在《红梅赞》的声乐演唱中也较为突出。咬字归韵强调语言歌唱要发出清晰的语音,唇舌有力、字正腔圆、并且能够饱满的收音[5]。以《红梅赞》的第一句时唱段为例,“红岩上红梅开”的“红”,演唱者咬字需在“h”,归韵在“ong”;而“开”咬在“k”,归韵在“ai”;“千里冰霜脚下踩”中的“下”咬在“x”,且利用拖腔拖住“i”,归韵在“a”;“踩”咬在“c”,归韵在“ai”。《红梅赞》通过咬字归韵的来进行演唱,是润腔的演唱方式,体现了润腔的艺术特色。

(二)运用拖腔及多种饰音,增强乐曲表现

一方面,在唱腔中,为了表现人物情绪以及感情烘托的需要而拖长的部分被称为“拖腔”。拖腔随着情绪表达的不同内容而可长可短,用于句中、句尾都可以,一般来说,大多是用于一个字尾音的延长[6]。歌曲《红梅赞》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拖腔。像“红岩上红梅开”中的“开”字,“千里冰霜脚下踩”的“踩”字,都用了拖腔手法。拖腔的应用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时,增加了曲子的感情渲染力,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烘托出一名革命者对党的忠心赤诚和愿意为了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无私品格。

另一方面,歌曲中八度跳进音程的反复出现,以及十六分音符的多次使用,使得旋律开阔而有气势,加强歌曲中革命英雄的形象塑造。歌曲中最典型的还有装饰音以及附点十六分音符的多次演绎和运用,极为细腻柔和地表达出了歌词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而且独特的思想感情,从而强化了整首歌曲的音乐节奏和艺术形象。例如在歌曲的前奏部分,就出现了连续的颤音和同音重复,奠定高昂情绪,如谱例1 所示。

谱例1 《红梅赞》前奏

(三)借鉴地方戏曲剧种,升华音乐语言

《红梅赞》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很多地方都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特有的唱腔手法,这也使得整首旋律听起来非常地具有优美性和抒情性[7]。一方面,为丰富歌曲调式,《红梅赞》在乐器发声上借鉴了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使得整体曲调丰富,拥有多民族、多地域音乐的视听观感。另一方面,《红梅赞》广泛地汲取了京剧、越剧、川剧、四川清音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内容加以创作,歌曲中的“甩腔”“润腔”“帮腔”“拖腔”等戏曲腔调出现较多,呈现出的风格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也有清醇的乡土气息,这使得曲调深情而又乐观,朴实而又优美,充分展现出江姐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当下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态度。可见,《红梅赞》采取了戏曲中特有的唱腔手法,这是一种对原唱腔的进一步阐述的技法,委婉、久长、令人回味无穷、大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三、《红梅赞》中的爱国情感分析

(一)歌词意象衬托革命英雄的高尚气节

区别于诗歌意象的复杂晦涩,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易于听众群体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领会[8]。歌曲《红梅赞》选择了“红梅”这一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意象的植物形象作为歌颂的对象,在歌词意象上直接表达了革命者的英雄气节。《红梅赞》在歌词创作上别出心裁,创作者给“梅”这一意象又添加了“红”这个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的定语,不仅能快速地调动听歌群众在歌曲中融入的情绪,还能让受众形象地建构出红梅作为寓意对象下的英雄的革命志士江姐的人物形象,体会革命者的个性特点和性格品质。

除红梅意象外,《红梅赞》中的全曲歌词均直接地表现了英雄气节,例如“百花怒放起开放,高歌欢庆迎春来”这句中,展现出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像红梅一样光彩照人不断向前的形象。歌词中“开放”“新春”“高歌”“欢庆”等词语,也都直接表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和民众的爱国情怀[9]。

(二)激昂曲调展现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

情感是我国民族音乐演唱较为突出的特点。为适应我国观众的审美要求,《红梅赞》从每个字开始入手,用词、读音、声音都要带入感情,融合进入时代和现代音乐审美意识的精神,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塑造声音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歌曲《红梅赞》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刚劲有力,演唱过程中婉转激昂、带有起伏的曲调,更细致入微地表达了歌曲中蕴含的感情色彩,为歌曲的表达更增添了许多音乐魅力。例如《红梅赞》中接连不断的大跳旋律,给人一种直接而又强烈的、快乐而又自豪的感觉。虽然歌曲《红梅赞》的旋律和音调每次都将根据事情发展的情节和人物本身需要不断的变化和改进,从而给人以多变的感觉,但是歌曲整体的感情基础尚未变化,仍以爱国情感为内核[10]。

(三)唱腔变化蕴含华中华民族的情怀

《红梅赞》的乐器借鉴了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在唱腔上也融合了京剧唱腔、四川甩腔等多地域、多民族的唱腔,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同风格地域唱腔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我国各地区爱国民众的思想情感,寄托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

《红梅赞》的各个地域唱腔互相配合,是民族音乐融合的典范。声音的准确性是歌曲《红梅赞》的演唱基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只有先解决了“解放喉咙”“不挂嗓子”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歌唱位置与气息的配合以及胸腔、口腔、鼻腔、头腔及眉心处的互相配合[11]。例如《红梅赞》中“岩”“冰”等字的拖腔演唱时,需要运用到头腔共鸣,声音共鸣位置要高、同样需要放在眉心处,保持高位置的一个发声。由此可见,不同戏曲唱腔的融合运用,能为歌曲营造出豪迈、大气的听觉观感,为听众展现出革命者奉献自己的宏大场面。通过接地气的地域唱腔,将一个共产党员内心的坦荡和宏伟的感情直接向数百万观众表达出来,激励群众成为像江姐一样的仁人志士,让他们不仅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下去,寄托了群众的民族情怀和对人民群众的希冀。

四、结语

《红梅赞》作为21 世纪我国民族音乐和爱国主题音乐的代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具有源远流长的时代意义,至今仍具有教化功能和思想价值,其一字多音、咬字归韵、运用多种戏曲唱腔的艺术特色,为现代民族音乐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红梅赞》启迪了声乐创作者,即我国的民族声乐不仅要与正向的爱国文化相结合,也要吸收其他唱法精髓,并且紧密地与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江姐红梅唱腔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